论农业类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15-07-09 08:49
摘要农业高职院校要结合当地实际对传统的专业学科、教学课程进行重新调整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考试制度,实行能力水平考试,增强教学针对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教学
1调整专业结构,设置综合性大类专业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设置是关键。但农业类高职院校大都是沿袭本科院校的模式,专业设置过于狭窄,如作物专业、兽医专业、土肥专业、植保专业、蔬菜专业等。这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种植业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等十几种作物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猪、牛、鸡、鱼等几种畜禽为主,农业生产主要为解决人们温饱问题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目的已转变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农产品市场不仅需要大宗农产品,而且也需要多样化的特色农产品。为适应这一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就要面向新的形势和需要,开展综合知识和多项生产技术教育和培训,以适应将来农业生产项目的选择,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农业类专业就需按职业群归类,设置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和农村家庭经营、农产品营销等综合性大类专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支柱产业来选择专业,即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的,应选读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养殖业为主的,应选读现代养殖技术专业;当地农业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经济以家庭庭院经济为主的,应选读农村家庭经营专业[1]。
2改革单一课程结构,开发复合性与综合性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决定着教学内容,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主要以产中环节为主,农业属于产品经济。这期间的课程开发一般围绕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仅仅设置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如作物栽培专业开设了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微生物、农业化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病虫害、作物栽培等10余门课程。每门课程均强调本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而且教学中又以理论讲授为主,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随着我国农业逐渐实现产业化和农工贸一体化,农业生产经营者不仅需要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具备市场营销、信息处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才能。面对这一新变化,直接培养农业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就要随之调整,打破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开发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适应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知识、技能需求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2-3]:
(1)打破学科体系,设置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以前农业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仅门类多、内容交叉重复,而且以理论知识为主,影响了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的传授。现在要突破原来的学科体系,设立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农业技术基础》,以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为主线,围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遗传繁育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营养因素、环境条件等知识有机揉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避免知识间的交叉重复,精简教学内容,大大缩短了教学课时,又能教给学生全面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从事农业生产打下一定基础。
(2)技术性课程仍占较大比重。技术性课程可开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用机电、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饲料生产与加工利用等5门课程。其中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2门课程的内容与范围要尽量涵盖该区域内种植业、养殖业的主要生产项目,并以生产项目为单元构建模块式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教一定的单元模块,学生亦可根据自身需要自学未选教的单元模块,以满足从事多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
(3)开设关联课程。如《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政策法规》《小企业创业技能》等,主要传授农产品市场预测、信息分析、农产品营销策略、小企业创建和经营管理以及农业、农村、农民的有关法规政策等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观念,培养其创业精神以及养成自觉守法、用法的习惯,让学生敢于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农业类专业实践教学一定要走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道路,尽可能走出课堂,进行现场教学。
农业类专业实行专业实体化,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专业实体化,是指教学管理上采取专业组负责制;教学组织上依托学校生产实习基地,实行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把专业组办成教学实体、管理实体和经济实体。实行专业实体化,师生共同承担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在教与学的同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教师既传授知识,又实地指导生产、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彻底改变了黑板上种田、养猪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教学实施时,师生共同根据当地的农业结构特点和农产品市场经营状况,结合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制订出科学合理的3~5年生产经营规划和每年度的生产经营实施计划,计划中所选择的生产经营项目必须是科技含量高、应用前景广阔、便于推广的。这样在基地从事种植和养殖生产经营活动,就既能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又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4]。
学生在校期间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学生于入学之初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特点和资源优势,制订家庭生产经营致富计划,明确具体的种、养、加、销方案。学习期间把所学知识和掌握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家庭的生产经营活动。教师不仅按生产项目分工指导,而且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让从事不同生产项目的同学互相交流经验,解决自己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4改革考试制度,实行能力水平考试
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常规手段。过去的职业教育考试采用的是普通教育的知识考试模式,这种方法很容易误导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因为人们常常习惯于将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学校和教师为了博得好的社会声誉,就会不自觉地让教学活动围着考试内容转。现在高等学校中出现的部分学校不能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学生高分低能等种种现象,与现行考试制度有很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加大力度进行考试制度改革,推行专业能力水平考试,既考专业知识,又考专业技能。由于农业职业教育不同于二、三产业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较大的地域性差异。比如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3大地域,农业生产结构差异就很大,即使在某一小区域内,也有“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趋势。这样,不同学校、不同学生所选教、选学的农业生产项目就不一样,也就是说,农业类专业教学内容的确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能力水平考试应由学校根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考试大纲自行组织平时考试,与毕业前对学生家庭致富计划实施情况、致富效果及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来评定学生是否达到合格要求。这种考试制度的实施,更符合农业类专业的教学工作实际,能有效地扼制应试教育的弊端,把教学工作引向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轨道。
5参考文献
[1] 石光耀,张文虎.中职农业专业课程改革之我见[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2(10):44-45.
[2] 赖世镇.深化改革 强化功能 服务“三农”——加强农业类职业学校办学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3(11):46-48.
[3] 郭国侠.深化农业类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里程碑——谈农业类中职教学指导方案的五个特点[j].职教论坛,2002(18):34.
[4] 巫海波.高职课程改革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0(2):142-143.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教学
1调整专业结构,设置综合性大类专业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设置是关键。但农业类高职院校大都是沿袭本科院校的模式,专业设置过于狭窄,如作物专业、兽医专业、土肥专业、植保专业、蔬菜专业等。这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种植业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等十几种作物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猪、牛、鸡、鱼等几种畜禽为主,农业生产主要为解决人们温饱问题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目的已转变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农产品市场不仅需要大宗农产品,而且也需要多样化的特色农产品。为适应这一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就要面向新的形势和需要,开展综合知识和多项生产技术教育和培训,以适应将来农业生产项目的选择,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农业类专业就需按职业群归类,设置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和农村家庭经营、农产品营销等综合性大类专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支柱产业来选择专业,即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的,应选读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养殖业为主的,应选读现代养殖技术专业;当地农业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经济以家庭庭院经济为主的,应选读农村家庭经营专业[1]。
2改革单一课程结构,开发复合性与综合性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决定着教学内容,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主要以产中环节为主,农业属于产品经济。这期间的课程开发一般围绕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仅仅设置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如作物栽培专业开设了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微生物、农业化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病虫害、作物栽培等10余门课程。每门课程均强调本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而且教学中又以理论讲授为主,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随着我国农业逐渐实现产业化和农工贸一体化,农业生产经营者不仅需要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具备市场营销、信息处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才能。面对这一新变化,直接培养农业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就要随之调整,打破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开发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适应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知识、技能需求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2-3]:
(1)打破学科体系,设置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以前农业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仅门类多、内容交叉重复,而且以理论知识为主,影响了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的传授。现在要突破原来的学科体系,设立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农业技术基础》,以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为主线,围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遗传繁育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营养因素、环境条件等知识有机揉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避免知识间的交叉重复,精简教学内容,大大缩短了教学课时,又能教给学生全面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从事农业生产打下一定基础。
(2)技术性课程仍占较大比重。技术性课程可开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用机电、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饲料生产与加工利用等5门课程。其中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2门课程的内容与范围要尽量涵盖该区域内种植业、养殖业的主要生产项目,并以生产项目为单元构建模块式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教一定的单元模块,学生亦可根据自身需要自学未选教的单元模块,以满足从事多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
(3)开设关联课程。如《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政策法规》《小企业创业技能》等,主要传授农产品市场预测、信息分析、农产品营销策略、小企业创建和经营管理以及农业、农村、农民的有关法规政策等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观念,培养其创业精神以及养成自觉守法、用法的习惯,让学生敢于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3改革原有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农业类专业实践教学一定要走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道路,尽可能走出课堂,进行现场教学。
农业类专业实行专业实体化,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专业实体化,是指教学管理上采取专业组负责制;教学组织上依托学校生产实习基地,实行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把专业组办成教学实体、管理实体和经济实体。实行专业实体化,师生共同承担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在教与学的同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教师既传授知识,又实地指导生产、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彻底改变了黑板上种田、养猪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教学实施时,师生共同根据当地的农业结构特点和农产品市场经营状况,结合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制订出科学合理的3~5年生产经营规划和每年度的生产经营实施计划,计划中所选择的生产经营项目必须是科技含量高、应用前景广阔、便于推广的。这样在基地从事种植和养殖生产经营活动,就既能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又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4]。
学生在校期间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学生于入学之初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特点和资源优势,制订家庭生产经营致富计划,明确具体的种、养、加、销方案。学习期间把所学知识和掌握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家庭的生产经营活动。教师不仅按生产项目分工指导,而且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让从事不同生产项目的同学互相交流经验,解决自己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4改革考试制度,实行能力水平考试
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常规手段。过去的职业教育考试采用的是普通教育的知识考试模式,这种方法很容易误导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因为人们常常习惯于将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学校和教师为了博得好的社会声誉,就会不自觉地让教学活动围着考试内容转。现在高等学校中出现的部分学校不能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学生高分低能等种种现象,与现行考试制度有很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加大力度进行考试制度改革,推行专业能力水平考试,既考专业知识,又考专业技能。由于农业职业教育不同于二、三产业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较大的地域性差异。比如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3大地域,农业生产结构差异就很大,即使在某一小区域内,也有“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趋势。这样,不同学校、不同学生所选教、选学的农业生产项目就不一样,也就是说,农业类专业教学内容的确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能力水平考试应由学校根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考试大纲自行组织平时考试,与毕业前对学生家庭致富计划实施情况、致富效果及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来评定学生是否达到合格要求。这种考试制度的实施,更符合农业类专业的教学工作实际,能有效地扼制应试教育的弊端,把教学工作引向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轨道。
5参考文献
[1] 石光耀,张文虎.中职农业专业课程改革之我见[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2(10):44-45.
[2] 赖世镇.深化改革 强化功能 服务“三农”——加强农业类职业学校办学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3(11):46-48.
[3] 郭国侠.深化农业类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里程碑——谈农业类中职教学指导方案的五个特点[j].职教论坛,2002(18):34.
[4] 巫海波.高职课程改革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0(2):142-143.
上一篇:强化山区拖拉机驾驶培训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