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9 08:51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素质教育;核心能力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就业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巨大变化,职业教育的目标由原来的以动作技能为主导向以心智技能为主导转变,这对目前的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在进入知识型社会,职业教育只有转变传统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加强素质教育,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21世纪合格的劳动者。
职业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经历了由动作技能为主导向以心智技能为主导的转变,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平行发展时期,职业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这就使我国职业教育将面临复杂多变的要求。
一、职业教育面临的社会要求
21世纪人类社会将逐步由工业化社会进人信息化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如火如茶的经济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变革,世界运动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像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这场知识革命改变着产业结构,也有改变着产品的生产方式,改变着就业方式,就业市场这一领域发生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变化,因为机器和电脑将逐渐地做工厂里工人们所做的工作,社会中大批的人员将被机器和电脑取而代之,因此,人们必须具有不同的技能,必须能够适应种种工作,这样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多技能的劳动者。然而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习者习的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而在知识型社会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学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在工业化社会时期,工作者能够按岗位规范化要求变成岗位工作,就可以成为工业社会的合格者,一般情况这种要求往往注重一些常规问题。而知识型社会的工作经常会发生变化,面对的是很多非常规问题。困此,知识型社会的工作者不仅要按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而且具备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不仅要执行上面的指令,而且要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发生的变化,这就给我们的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工作者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知识型社会里,要求技术型人才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具有应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由于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动态大系统,因此,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和发展”,"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造就一支有生产力、灵活的、有创新能力的劳动大军”。这也说明职业教育应该教给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继续发展作好准备。
二、转变短期目标为长期目标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仍然以针对岗位的需求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矛盾。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怎样把职业教育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地协调起来,学生应在职业学校既要学好基础课,掌握专业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获的知识能力以外的核心能力,即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在进入知识型社会以后,职业教育的目标应以长远目标为中心,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在知识型社会,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变化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怎么办,才能与变化同步,处理好变化对我们的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呢?而传统教学是在“教师中心”观指导下教学,“教师中心”观把人的培养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力。把学习简单看成知识由外到内的输人过程,以教师牵着学生,学生围着教师转,让学生配合和适应老师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在进入知识型社会,在教学观上,要从“教师中心”观真正转向“学生中心”观,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个体需要和个性发展,把学习主体的能力发展放在第一位。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从素质教育基本精神出发,顺应当代教育的发展的开放性,终身新,创新性,个性化的趋势,教师必须实现由重知识传授的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讲台上的圣人”—告诉学生他必须了解的内容,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在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和创新时给予帮助。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能力知识的自主构建,真正提高学生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改进教学模式,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的传授放在首位,这种教学模式在传统知识的教学中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在素质教学实践中,这种模式日益显现出弊端;以传授书本知识容易脱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往往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压抑学生的主动性;注重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难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容易出现注人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等,这种种缺陷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健全的个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目前职业教育有必要对“传授一一接受”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合理地吸纳各种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成份。在主体学习模式中,教师教的内容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化为以方法引导为主,以能力培养为主,教学的方式从前台为主转化为幕后为主,帮助学生准备学习材料,调节学习进程,引导评价学习效果,反思方法优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关键能力,现在知识社会中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职业学校学生中实施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必须充分考虑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一些特点,比如职校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学习兴趣普遍不浓厚,而这些特点本身又恰恰表明了在职业学校中实施主体参与式学习,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借鉴普通教育中实施主体参与式学习的经验,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主体参与式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无论哪一种具体形式,在实践中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班,坚持主动性,宽容性和过程性的原则等。
五、改进教学评价的主观标准,重视知识能力的多元评价
教学需要评价,在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上,应打破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制度,对学生的评价在重视平时的基础上,在教学评价中要坚持评价内容全面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观,设计更多的选择权力相合,给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留下充分的自由空间与余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就业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巨大变化,职业教育的目标由原来的以动作技能为主导向以心智技能为主导转变,这对目前的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在进入知识型社会,职业教育只有转变传统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加强素质教育,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21世纪合格的劳动者。
职业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经历了由动作技能为主导向以心智技能为主导的转变,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平行发展时期,职业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这就使我国职业教育将面临复杂多变的要求。
一、职业教育面临的社会要求
21世纪人类社会将逐步由工业化社会进人信息化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如火如茶的经济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变革,世界运动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像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这场知识革命改变着产业结构,也有改变着产品的生产方式,改变着就业方式,就业市场这一领域发生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变化,因为机器和电脑将逐渐地做工厂里工人们所做的工作,社会中大批的人员将被机器和电脑取而代之,因此,人们必须具有不同的技能,必须能够适应种种工作,这样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多技能的劳动者。然而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习者习的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而在知识型社会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学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在工业化社会时期,工作者能够按岗位规范化要求变成岗位工作,就可以成为工业社会的合格者,一般情况这种要求往往注重一些常规问题。而知识型社会的工作经常会发生变化,面对的是很多非常规问题。困此,知识型社会的工作者不仅要按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而且具备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不仅要执行上面的指令,而且要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发生的变化,这就给我们的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工作者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知识型社会里,要求技术型人才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具有应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由于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动态大系统,因此,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和发展”,"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造就一支有生产力、灵活的、有创新能力的劳动大军”。这也说明职业教育应该教给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继续发展作好准备。
二、转变短期目标为长期目标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仍然以针对岗位的需求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矛盾。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怎样把职业教育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地协调起来,学生应在职业学校既要学好基础课,掌握专业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获的知识能力以外的核心能力,即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在进入知识型社会以后,职业教育的目标应以长远目标为中心,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转变角色
在知识型社会,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变化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怎么办,才能与变化同步,处理好变化对我们的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呢?而传统教学是在“教师中心”观指导下教学,“教师中心”观把人的培养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力。把学习简单看成知识由外到内的输人过程,以教师牵着学生,学生围着教师转,让学生配合和适应老师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在进入知识型社会,在教学观上,要从“教师中心”观真正转向“学生中心”观,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个体需要和个性发展,把学习主体的能力发展放在第一位。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从素质教育基本精神出发,顺应当代教育的发展的开放性,终身新,创新性,个性化的趋势,教师必须实现由重知识传授的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讲台上的圣人”—告诉学生他必须了解的内容,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在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和创新时给予帮助。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能力知识的自主构建,真正提高学生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改进教学模式,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的传授放在首位,这种教学模式在传统知识的教学中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在素质教学实践中,这种模式日益显现出弊端;以传授书本知识容易脱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往往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压抑学生的主动性;注重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难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容易出现注人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等,这种种缺陷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健全的个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目前职业教育有必要对“传授一一接受”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合理地吸纳各种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成份。在主体学习模式中,教师教的内容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化为以方法引导为主,以能力培养为主,教学的方式从前台为主转化为幕后为主,帮助学生准备学习材料,调节学习进程,引导评价学习效果,反思方法优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关键能力,现在知识社会中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职业学校学生中实施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必须充分考虑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一些特点,比如职校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学习兴趣普遍不浓厚,而这些特点本身又恰恰表明了在职业学校中实施主体参与式学习,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借鉴普通教育中实施主体参与式学习的经验,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主体参与式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无论哪一种具体形式,在实践中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班,坚持主动性,宽容性和过程性的原则等。
五、改进教学评价的主观标准,重视知识能力的多元评价
教学需要评价,在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上,应打破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制度,对学生的评价在重视平时的基础上,在教学评价中要坚持评价内容全面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观,设计更多的选择权力相合,给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留下充分的自由空间与余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一篇: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