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区域文化承载下的职业价值观更新—宁波高
发布时间:2015-07-09 08:53
论文关键词:宁波高职院校 职业价值观 创新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职业价值的取向对自身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解决职业价值教育供与求的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宁波的高职院校纷纷进行了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的探索,打破两课教学的局限性,以传统区域文化为载体,形成了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宁波模式”,通过对“宁波模式”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寻求高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路,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向务实、自主、多元的方向转化。
一、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提出
职业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活动,必然要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并被价值观所支配。价值观在个体所从事的职业上的具体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vocationalvalue),也叫工作价值观(workvalue),它是个体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并对个体的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单位把职业价值观作为人才的首选标准。纵观就业市场的用人标准,可以看出呈现这样一个微妙变化:从以前的重视学历,到后来的重视能力,再到如今的重视职业态度。具有诚信、竞业、务实、创新等职业态度的求职者会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空前发展,高职学生规模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于职业价值的取向,不仅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式,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不仅是21世纪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整个教育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因为,“职业教育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财富的源泉,而且要成为发展的中心和终极目标”。
二、传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困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择业观,市场经济在价值观上的典型投射就是职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性。据了解,在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中,经济因素(包括工资、保险、福利等)已经成为首选动因,而对职业的“社会贡献”则很少有人会加以考虑,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已开始变为明显的现实主义。高职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中更加注重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当然有其积极因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机会均等,收人高,能提供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但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过度重视,导致在择业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使得他们挣扎在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制约了高职生的整体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他们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于现代职业价值观教育来说,首要的已不是解决价值观“可教吗”的问题,而是解决“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对于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却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供与求的错位。目前高校对于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基本依托“两课”教学来实现,而该部分内容只占“两课教学”的一小部分,并且局限于空洞的理论,使得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基本架空,并且由于“两课”教学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错失了在这一时期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良机。具体存在问题如下:
1.从认识层面而言,各方面对两课的教学都非常重视,管理规范,要求严格,但在实际贯彻落实之中却遇到层层困难,使得“两课”教学实际上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当前社会的大环境是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尤为严重,不少学生甚至包括部分教师,对两课都不以为然,轻视“两课”教学。很多专业教师往往认为职业价值观教育是思政课的事,自己只需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传授,而很少把诚信、敬业、责任、团队合作、工作意义等等核心职业价值观教育和专业教学联系起来,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
2.从知识层面而言,“两课”的教学内容不少都是中学就已经学过的理论,并且,这些理论也往往是以权威式的说教面孔呈现出来,与现实生活或学生可以想见的职业生涯脱离太远,内容枯燥乏味,这就使得课程本身并不受学生欢迎,一方面,从小到大就接受灌输式的思想教育,使得学生产生条件反射般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学生也对这些缺乏新意的教材内容产生厌倦。在教育方式上,大都以公共课教师说教为主,很少把核心的职业价值观,用具体的内容和方式表现出来指导学生的行为,形成个人判断是非与行为导向的价值观体系。
3.从学生层面而言,高职学生的认知则往往建立在感性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实际好处,就无法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尤其是价值认识,在向受教育者内化时,必须经过其内在情感的过滤和筛选,激发出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否则无法把这些价值认识纳人自身的知识体系。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对抽象的理论往往缺乏消化吸收的能力,因此,传统方式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在高职学生这里更容易流于形式。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必须对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各种途径,有效提高对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宁波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分析
据统计,宁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九成,超过了本科生的就业率,这一方面有赖于宁波发达的区域经济,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出,宁波高职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作为高职教育发达地区,宁波高职院校率先从“职业本位、就业导向”向“素质本位、市场导向”转变,由单纯重视专业技术能力,转向专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兼重,其中,职业价值观教育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基本上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宁波模式”,通过对“宁波模式”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宁波各高职院校行之有效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探寻出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1.依托传统区域文化,构建职业价值观特色教育
众所周知,社会文化背景能够决定价值观的取向。位于不同区域的具体文化背景之中的高职院校,因其与不同价值对象所结成的价值关系不同,导致了其职业价值观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实证调查表明,区域文化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表现为强相关性。作为区域制度变迁走在前列的宁波文化,作为理念和制度建设走在前列的宁波高职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更为直接的天然联系。
宁波为什么能创造民营经济的辉煌?最深层的原因在于宁波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宁波“浙东学派”提倡“义利并举”的重商观念、务实精神和开放精神,宁波“红帮裁缝”更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红帮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及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丰厚的历史传统与发达的地方经济构建出了“诚信的经商文化”、“平实的为民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把这种宁波人的精神和区域文化融人到人才培养中,就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素质的人,这是宁波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特色。
实例模式: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三大机制”模式
该学院通过建立“与产业全面融通”、“与产业全程融合”、“与行业全息融汇”的三大机制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新分别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并且在相关企业内建立实训基地,以真实的生产环境组织教学,培养“零适应期”的实战型高技能人才。以订单形式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既满足了企业提升人才素质、保障后备人才选拔的需要,同时也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和区域文化资源,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时代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分,通过机制创新,使红帮文化、企业文化和创业文化融会贯通,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学院文化。
在浙江宁波纺织服装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纺织服装企业,这些企业所拥有的企业文化,也成为该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来源。学院在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引人。一是把企业文化教育列人课程;二是邀请企业家直接向学生宣讲企业精神;三是在组织学生进企业观摩学习、顶岗实习的时候,注重企业文化的熏陶;四是在建设生产性实践基地时,突出企业文化的氛围营造,在教学环节增加了企业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培训与实践及企业文化的熏陶。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高职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
学院邀请宁波著名企业家,以企业人的视点,从求职人正确的自我定位、企业招聘准则、求职注意事项等方面针对学生在模拟面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就业指导。弘扬“务实、开放、思变”的“浙商”精神,形成以“敬业”为核心,“乐业、敬业、创业”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文化,引导学生“爱一行、干一行”;建成学生职业素质拓展中心、创业训练中心以及校外训练基地等项目,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2.积极拓展职业技能,内化职业道德素养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就是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在高技能方面要适应第一线岗位的需要,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也要适应第一线岗位的需要。高职学生首先在思想上要乐于服务第一线岗位,其次要能够自觉地践行职业道德。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从其实质来看有两个过程:第一是外在的社会规范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品性;第二是把这种品性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显然,这两个过程都需要依赖于大学生的实际参与和体验。而以往灌输式的价值观教育,由于脱离了实际未免显得过于空泛,如果学生在思想上不能对此有足够的理解,则必然无法在行动中得到践行。因此,在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认同职业道德规范,使职业道德素养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行为模式。
实例模式一:“工学结合”模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从1999年建校之初就开始走上校企联合办学之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所需学生。学生分批分组下企业轮训,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独特的办学模式很快体现了它的长处。该院的学生得以在校期间就能充分了解、接触企业,接触市场上最先进的设施设备,使学生真正具备企业需要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接受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5年在99%以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被冠之以“宁波模式”,并得以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宁波大红鹰学院从2009年3月开始与乡镇联手进行区域化校地共建,合作开展“大学生骨干挂职新农村”活动。挂职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分别担任镇团委副书记、行政村和企业团支部副书记。该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一方面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突出能力本位,要求挂职的学生严于律己、踏实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风正、能力强、靠得住”的优良传统。通过实践拓展了职业素质和技能训练。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首创了“亦厂亦校”的实体办学模式。该学院在宁海县创办了一个由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的宁海产学研基地(亦称宁海机电学院),依托宁海模具城,亦厂亦校,学生要到基地实训半年或一年再毕业。这种“亦厂亦校”的混搭模式,将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最高程度地实现了“工学结合”的内涵。把课堂变成工厂,学生变成工人,使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在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迈出了新颖一步。同时也使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完成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该校学生小蒋说:“我们在这里上课,没有传统的教室,都在车间,在机器前一站就是两节课,都是电脑程序输人控制的,不能开小差。如果自己对模具专业有兴趣,到这里来收获是很大的,因为它紧邻模具城,产品更新很快,对市场非常敏感,同学抬抬脚就可以去模具城观摩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有许多老总都来我们这里上过课。”
实例模式三:“职业导向”模式
宁波教育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专业岗位意向,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立“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将职业道德培养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例如,市场营销专业,通过校内创业园、创业模拟实训,构筑校园创业创新教育平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化了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建立学前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接触幼儿、了解幼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尊重幼儿、热爱幼儿、关心幼儿、理解幼儿的教育观念,激发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情感。文秘专业,通过将“国际秘书节”引入秘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校园里组织一系列以庆祝秘书节为主题的活动,从而锻炼学生的办文、办会、办事等各种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增强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样的项目实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兴趣与认知度,培养了同学们的专业精神,同时也有利于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的培养。
3.进行两课教学改革,强调核心价值观目标导向
职业价值观作为人生价值观重要部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传统、学校教育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其中学校教育的影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青年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职业价值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构成部分,在此期间也必然进行重新构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高校主要由“两课”来承载,高职学生目前职业价值观表现出来的功利性、自我型及现实性,事实上都是其人生价值观中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利益;重视物质享受、忽视精神回报的具体表现。
鉴于此,在“两课”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长远意识,调整择业价值取向,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主要是运用社会发展目标和人的发展目标进行导向,目标导向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将社会目标转化为个人奋斗目标。因此,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内化为学生今后的行为模式,突出“两课”的导向性,是“两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实例模式:宁波教育学院“两课”教学改革创新
首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由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化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从师生双向互动着手,实行启发式、研讨式、模拟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体系的职业道德基础。
其次,突出实践学习,针对教材内容,设置实践教学模块,例如团队信念训练、辩论赛等模块的设置,将学生放置于一个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从情感上得到认知,强化了学习效果。并将“两课”实践与其他校内实践结合,例如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担任德育辅导员,完善“双休日工程”,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覆盖至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使学生自发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与价值观。
最后,对学生“两课”的考核,采用过程化考核,除了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内容之外,还要把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情况等作为学习过程考核的主要依据;并把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学生态度的养成,帮助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四、小结
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宁波高职院校立足于宁波区域特色,已经做成了宁波品牌,形成了高职教育的宁波模式,尤其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可以引以为借,帮助我们探寻高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模式。
首先,更新职业价值观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一是以服务社会为职业价值内涵。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更要明白劳动对社会的意义,鼓励他们超越个人利益的狭窄视域,积极地为他人、为社会而劳动,能真正从手段与目的相统一、功利价值与适义价值相统一的高度来认识自己的就业需求和择业活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要让高职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工作中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在选择职业时,引导学生不仅要看重职业本身的价值,更要看到职业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只有看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并主动承担起这种责任,这样的职业价值观才是高尚的。
二是以诚信敬业为职业道德核心。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摆在职业道德的首位,视之为基本的、对所有从业人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道德规范。诚信作为做人立业的根本,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道德信念,同时也是责任、道义,更是准则,是人们自觉的境界和崇高的人格力量。敬业的核心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尽职尽责。“诚信”侧重为人,“敬业”侧重做事,两者不可偏废,并行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立足岗位的基石。它要求大学生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岗位上建功立业,用知识和技术服务人民、贡献社会。
其次,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念向自主化、务实化、多元化方向转化。
自主化—鼓励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
务实化—鼓励学生眼光向下,到基层、到农村、到城市社区就业,特别是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
多元化—鼓励做到一专多能,因为单位里不可能都是一对一地对应所学的专业,一专多能的人在发展、就业、岗位等各方面的选择范围更广。
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形成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生产性实训功能,形成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三是弘扬“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形成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相信在此基础上,通过各方努力,定能进一步优化职业价值教育模式,为高职教育打开新的天地。
论文摘要: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职业价值的取向对自身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解决职业价值教育供与求的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宁波的高职院校纷纷进行了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的探索,打破两课教学的局限性,以传统区域文化为载体,形成了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宁波模式”,通过对“宁波模式”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寻求高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路,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向务实、自主、多元的方向转化。
一、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提出
职业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活动,必然要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并被价值观所支配。价值观在个体所从事的职业上的具体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vocationalvalue),也叫工作价值观(workvalue),它是个体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并对个体的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单位把职业价值观作为人才的首选标准。纵观就业市场的用人标准,可以看出呈现这样一个微妙变化:从以前的重视学历,到后来的重视能力,再到如今的重视职业态度。具有诚信、竞业、务实、创新等职业态度的求职者会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空前发展,高职学生规模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于职业价值的取向,不仅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式,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不仅是21世纪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整个教育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因为,“职业教育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财富的源泉,而且要成为发展的中心和终极目标”。
二、传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困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择业观,市场经济在价值观上的典型投射就是职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性。据了解,在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中,经济因素(包括工资、保险、福利等)已经成为首选动因,而对职业的“社会贡献”则很少有人会加以考虑,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已开始变为明显的现实主义。高职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中更加注重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当然有其积极因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机会均等,收人高,能提供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但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过度重视,导致在择业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使得他们挣扎在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制约了高职生的整体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他们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于现代职业价值观教育来说,首要的已不是解决价值观“可教吗”的问题,而是解决“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对于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却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供与求的错位。目前高校对于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基本依托“两课”教学来实现,而该部分内容只占“两课教学”的一小部分,并且局限于空洞的理论,使得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基本架空,并且由于“两课”教学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错失了在这一时期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良机。具体存在问题如下:
1.从认识层面而言,各方面对两课的教学都非常重视,管理规范,要求严格,但在实际贯彻落实之中却遇到层层困难,使得“两课”教学实际上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当前社会的大环境是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尤为严重,不少学生甚至包括部分教师,对两课都不以为然,轻视“两课”教学。很多专业教师往往认为职业价值观教育是思政课的事,自己只需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传授,而很少把诚信、敬业、责任、团队合作、工作意义等等核心职业价值观教育和专业教学联系起来,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
2.从知识层面而言,“两课”的教学内容不少都是中学就已经学过的理论,并且,这些理论也往往是以权威式的说教面孔呈现出来,与现实生活或学生可以想见的职业生涯脱离太远,内容枯燥乏味,这就使得课程本身并不受学生欢迎,一方面,从小到大就接受灌输式的思想教育,使得学生产生条件反射般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学生也对这些缺乏新意的教材内容产生厌倦。在教育方式上,大都以公共课教师说教为主,很少把核心的职业价值观,用具体的内容和方式表现出来指导学生的行为,形成个人判断是非与行为导向的价值观体系。
3.从学生层面而言,高职学生的认知则往往建立在感性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实际好处,就无法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尤其是价值认识,在向受教育者内化时,必须经过其内在情感的过滤和筛选,激发出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否则无法把这些价值认识纳人自身的知识体系。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对抽象的理论往往缺乏消化吸收的能力,因此,传统方式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在高职学生这里更容易流于形式。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必须对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各种途径,有效提高对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宁波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分析
据统计,宁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九成,超过了本科生的就业率,这一方面有赖于宁波发达的区域经济,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出,宁波高职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作为高职教育发达地区,宁波高职院校率先从“职业本位、就业导向”向“素质本位、市场导向”转变,由单纯重视专业技术能力,转向专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兼重,其中,职业价值观教育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基本上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宁波模式”,通过对“宁波模式”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宁波各高职院校行之有效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探寻出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1.依托传统区域文化,构建职业价值观特色教育
众所周知,社会文化背景能够决定价值观的取向。位于不同区域的具体文化背景之中的高职院校,因其与不同价值对象所结成的价值关系不同,导致了其职业价值观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实证调查表明,区域文化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表现为强相关性。作为区域制度变迁走在前列的宁波文化,作为理念和制度建设走在前列的宁波高职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更为直接的天然联系。
宁波为什么能创造民营经济的辉煌?最深层的原因在于宁波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宁波“浙东学派”提倡“义利并举”的重商观念、务实精神和开放精神,宁波“红帮裁缝”更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红帮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及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丰厚的历史传统与发达的地方经济构建出了“诚信的经商文化”、“平实的为民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把这种宁波人的精神和区域文化融人到人才培养中,就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素质的人,这是宁波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特色。
实例模式: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三大机制”模式
该学院通过建立“与产业全面融通”、“与产业全程融合”、“与行业全息融汇”的三大机制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新分别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并且在相关企业内建立实训基地,以真实的生产环境组织教学,培养“零适应期”的实战型高技能人才。以订单形式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既满足了企业提升人才素质、保障后备人才选拔的需要,同时也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和区域文化资源,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时代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分,通过机制创新,使红帮文化、企业文化和创业文化融会贯通,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学院文化。
在浙江宁波纺织服装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纺织服装企业,这些企业所拥有的企业文化,也成为该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来源。学院在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引人。一是把企业文化教育列人课程;二是邀请企业家直接向学生宣讲企业精神;三是在组织学生进企业观摩学习、顶岗实习的时候,注重企业文化的熏陶;四是在建设生产性实践基地时,突出企业文化的氛围营造,在教学环节增加了企业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培训与实践及企业文化的熏陶。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高职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
学院邀请宁波著名企业家,以企业人的视点,从求职人正确的自我定位、企业招聘准则、求职注意事项等方面针对学生在模拟面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就业指导。弘扬“务实、开放、思变”的“浙商”精神,形成以“敬业”为核心,“乐业、敬业、创业”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文化,引导学生“爱一行、干一行”;建成学生职业素质拓展中心、创业训练中心以及校外训练基地等项目,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2.积极拓展职业技能,内化职业道德素养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就是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在高技能方面要适应第一线岗位的需要,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也要适应第一线岗位的需要。高职学生首先在思想上要乐于服务第一线岗位,其次要能够自觉地践行职业道德。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从其实质来看有两个过程:第一是外在的社会规范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品性;第二是把这种品性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显然,这两个过程都需要依赖于大学生的实际参与和体验。而以往灌输式的价值观教育,由于脱离了实际未免显得过于空泛,如果学生在思想上不能对此有足够的理解,则必然无法在行动中得到践行。因此,在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认同职业道德规范,使职业道德素养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行为模式。
实例模式一:“工学结合”模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从1999年建校之初就开始走上校企联合办学之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所需学生。学生分批分组下企业轮训,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独特的办学模式很快体现了它的长处。该院的学生得以在校期间就能充分了解、接触企业,接触市场上最先进的设施设备,使学生真正具备企业需要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接受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5年在99%以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被冠之以“宁波模式”,并得以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宁波大红鹰学院从2009年3月开始与乡镇联手进行区域化校地共建,合作开展“大学生骨干挂职新农村”活动。挂职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分别担任镇团委副书记、行政村和企业团支部副书记。该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一方面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突出能力本位,要求挂职的学生严于律己、踏实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风正、能力强、靠得住”的优良传统。通过实践拓展了职业素质和技能训练。
实例模式二:“实体办学”模式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首创了“亦厂亦校”的实体办学模式。该学院在宁海县创办了一个由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的宁海产学研基地(亦称宁海机电学院),依托宁海模具城,亦厂亦校,学生要到基地实训半年或一年再毕业。这种“亦厂亦校”的混搭模式,将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最高程度地实现了“工学结合”的内涵。把课堂变成工厂,学生变成工人,使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在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迈出了新颖一步。同时也使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完成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该校学生小蒋说:“我们在这里上课,没有传统的教室,都在车间,在机器前一站就是两节课,都是电脑程序输人控制的,不能开小差。如果自己对模具专业有兴趣,到这里来收获是很大的,因为它紧邻模具城,产品更新很快,对市场非常敏感,同学抬抬脚就可以去模具城观摩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有许多老总都来我们这里上过课。”
实例模式三:“职业导向”模式
宁波教育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专业岗位意向,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立“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将职业道德培养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例如,市场营销专业,通过校内创业园、创业模拟实训,构筑校园创业创新教育平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化了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建立学前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接触幼儿、了解幼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尊重幼儿、热爱幼儿、关心幼儿、理解幼儿的教育观念,激发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情感。文秘专业,通过将“国际秘书节”引入秘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校园里组织一系列以庆祝秘书节为主题的活动,从而锻炼学生的办文、办会、办事等各种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增强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样的项目实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兴趣与认知度,培养了同学们的专业精神,同时也有利于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的培养。
3.进行两课教学改革,强调核心价值观目标导向
职业价值观作为人生价值观重要部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传统、学校教育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其中学校教育的影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青年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职业价值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构成部分,在此期间也必然进行重新构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高校主要由“两课”来承载,高职学生目前职业价值观表现出来的功利性、自我型及现实性,事实上都是其人生价值观中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利益;重视物质享受、忽视精神回报的具体表现。
鉴于此,在“两课”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长远意识,调整择业价值取向,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主要是运用社会发展目标和人的发展目标进行导向,目标导向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将社会目标转化为个人奋斗目标。因此,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内化为学生今后的行为模式,突出“两课”的导向性,是“两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实例模式:宁波教育学院“两课”教学改革创新
首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由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化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从师生双向互动着手,实行启发式、研讨式、模拟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体系的职业道德基础。
其次,突出实践学习,针对教材内容,设置实践教学模块,例如团队信念训练、辩论赛等模块的设置,将学生放置于一个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从情感上得到认知,强化了学习效果。并将“两课”实践与其他校内实践结合,例如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担任德育辅导员,完善“双休日工程”,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覆盖至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使学生自发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与价值观。
最后,对学生“两课”的考核,采用过程化考核,除了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内容之外,还要把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情况等作为学习过程考核的主要依据;并把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学生态度的养成,帮助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四、小结
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宁波高职院校立足于宁波区域特色,已经做成了宁波品牌,形成了高职教育的宁波模式,尤其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可以引以为借,帮助我们探寻高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模式。
首先,更新职业价值观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一是以服务社会为职业价值内涵。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更要明白劳动对社会的意义,鼓励他们超越个人利益的狭窄视域,积极地为他人、为社会而劳动,能真正从手段与目的相统一、功利价值与适义价值相统一的高度来认识自己的就业需求和择业活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要让高职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工作中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在选择职业时,引导学生不仅要看重职业本身的价值,更要看到职业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只有看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并主动承担起这种责任,这样的职业价值观才是高尚的。
二是以诚信敬业为职业道德核心。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摆在职业道德的首位,视之为基本的、对所有从业人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道德规范。诚信作为做人立业的根本,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道德信念,同时也是责任、道义,更是准则,是人们自觉的境界和崇高的人格力量。敬业的核心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尽职尽责。“诚信”侧重为人,“敬业”侧重做事,两者不可偏废,并行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立足岗位的基石。它要求大学生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岗位上建功立业,用知识和技术服务人民、贡献社会。
其次,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念向自主化、务实化、多元化方向转化。
自主化—鼓励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
务实化—鼓励学生眼光向下,到基层、到农村、到城市社区就业,特别是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
多元化—鼓励做到一专多能,因为单位里不可能都是一对一地对应所学的专业,一专多能的人在发展、就业、岗位等各方面的选择范围更广。
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形成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生产性实训功能,形成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三是弘扬“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形成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相信在此基础上,通过各方努力,定能进一步优化职业价值教育模式,为高职教育打开新的天地。
上一篇:如何培养汽车行业复合型人才
下一篇:如何让职校政治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