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9 08:56
作者:乐军波朱晓卓祁义霞
论文摘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设置应服从于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由区域产业结构所决定,才能使高职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强调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并就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相应的构想。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社会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基本共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因其直接与职业技能相衔接,对区域经济具有明显促进意义,越来越为各级政府所重视。从高职院校的数量和招生规模来看,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设置应与区域社会密切联系。高职教育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办学规模,调整专业设置,加快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真正做到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
一、国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从大学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通常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学科分类;二是职业分类。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社会职业岗位状况决定了其专业设置,故专业应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更接近“岗位专业”。
因此,高职专业的知识并非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所构成,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因而,当前高职有拓展专业宽度的趋势。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方面,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基本摆脱了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羁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了专业设置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举足轻重。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结构日趋合理,较好地反映了技能岗位需求、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专业建设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如职业技能培训与学术性之间界限模糊关系欠清,在专业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专业建设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过分追求“服务地方”和“创建自身特色”,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产品带专业,专业数量增多了,专业面变窄了,忽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专业软硬件(如师资、实验实训设施、课程体系、教材等)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面狭窄;对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等等。而这些问题的根源集中反映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没有把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更没有切实有效地体现区域社会的需求,因此急需构建与区域社会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服务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社会的适应性
专业是职业院校重要的教学组织单元。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高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它反映了高职院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适应程度。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区域社会需求既是专业设置的客观依据,也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基础。适应区域社会需求,不仅符合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需要,同时适应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也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传统“经院式”的教育模式向市场调节的教育模式转变,是高职院校改革的出路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实行规模与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
高职教育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已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也应朝着更规范、更贴近就业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应用型技术人才,两者是一种双赢的关联关系。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问题关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对接,即专业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对接的关联点。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要目标。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职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从总体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教育就是要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应用型技术人才一般来自当地高职教育的培养。因此,目前高职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培养社会紧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区域社会。这种服务程度越高,高职教育发展就越持续,发展空间就越广阔。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关键就是看其所办的专业能否为区域经济服务及能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确立快速应变的专业设置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专业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易受到区域社会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和岗位不仅变化更加频繁,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集中反映在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上,高职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依据,不仅要重点突出,特色明显,能较好地适应本区域行业或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而且专业口径应宽窄并举要培养通才和复合型人才,用人才的广泛适应性来应付社会需求的多样变化性,要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区域职业岗位需求热点的转换,在实践操作中可采取学科专业交叉复合的方法,如把一些技术成分较复杂的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高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一旦区域社会需求量加大,再把某些专业方向设置为独立的专业。
(二)形成与区域社会发展互动整合机制
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设置应服从于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由区域产业结构所决定,才能使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从生存发展状况来看,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发和人才培养都不约而同地力图实现与地方政府及区域产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也出现了职业导向、订单式、模块+岗位、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组织目标不同,利益诉求有别,加上高职院校囿于自身人才培养能力与社会服务实力,形成与区域社会发展互动整合机制尚需进一步地多方深入合作,这直接影响到专业设置成功与否,设置的专业是否符合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自我调适,明确办学服务面向及特色定位,切实了解区域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模式的目标,建立政府部门宏观统筹为主导、行业部门中观指导为依托、多种合作主体协调发展为基础,共同参与投资和管理,共同分享利益的多主体办学机制,共同参与重大办学决策和管理,引导和发挥市场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积极调节作用,确保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办学主体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在符合区域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不仅可以承担社会人员和行业人员培训,更可以专业为依托,与政府、企业在场地、设备、技术、培训、科研、信息、人才等方面共享资源,发挥出区域化办学的最大系统功能,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在与区域社会发展互动整合机制中,地方政府更可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根据产业分类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进行专业布点。统筹协调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打破狭隘的行业界限,对本区域内高职院校需新设的专业根据各校的优势及所属行业部门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对各校新设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进行审查、评议与检查,防止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并协助各校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对各校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促进各校建立各自的专业优势,进而充分地发挥规模效益,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及教学质量。
(三)优化整合高职专业设置结构
区域经济的情况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产业部门在经济循环中所处的阶段。任何一个产业都将经历创新、发展、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主要由处在创新阶段的新兴产业所组成,则不仅说明它今天经济实力雄厚,也说明它今后在一段时期内仍可保持发展的势头。
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可以把专业划分为新兴专业、成熟专业和衰退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应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适时地压缩或淘汰衰退专业,稳定和巩固成熟专业,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力争通过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这种专业设置结构的整合优化应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大局出发,以稳定高职教育为主体,结合高校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在专业结构提升过程中,处理好社会需求多样性、多变性与高校教育稳定性、资源可利用性的关系,从而使专业结构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更符合技术发展的前沿水平。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角度,设置一些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非常必要。同时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各类专业建设的产出效益,按照优化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原则,实现各专业在各高职院校间的合理布局。新兴专业的发展也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兴专业人才一般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需求规模,如果各高职院校盲目争办设置该专业,极易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反而影响该专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区域社会建设的高等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科技推广等职能都应围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展开,高职院校只有设置满足社会变化需求的专业,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论文摘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设置应服从于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由区域产业结构所决定,才能使高职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强调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并就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相应的构想。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社会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基本共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因其直接与职业技能相衔接,对区域经济具有明显促进意义,越来越为各级政府所重视。从高职院校的数量和招生规模来看,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设置应与区域社会密切联系。高职教育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办学规模,调整专业设置,加快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真正做到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
一、国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从大学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通常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学科分类;二是职业分类。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社会职业岗位状况决定了其专业设置,故专业应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更接近“岗位专业”。
因此,高职专业的知识并非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所构成,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因而,当前高职有拓展专业宽度的趋势。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方面,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基本摆脱了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羁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了专业设置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举足轻重。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结构日趋合理,较好地反映了技能岗位需求、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专业建设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如职业技能培训与学术性之间界限模糊关系欠清,在专业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专业建设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过分追求“服务地方”和“创建自身特色”,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产品带专业,专业数量增多了,专业面变窄了,忽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专业软硬件(如师资、实验实训设施、课程体系、教材等)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面狭窄;对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等等。而这些问题的根源集中反映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没有把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更没有切实有效地体现区域社会的需求,因此急需构建与区域社会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服务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社会的适应性
专业是职业院校重要的教学组织单元。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高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它反映了高职院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适应程度。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区域社会需求既是专业设置的客观依据,也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基础。适应区域社会需求,不仅符合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需要,同时适应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也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传统“经院式”的教育模式向市场调节的教育模式转变,是高职院校改革的出路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实行规模与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
高职教育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已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也应朝着更规范、更贴近就业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应用型技术人才,两者是一种双赢的关联关系。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问题关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对接,即专业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对接的关联点。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要目标。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职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从总体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教育就是要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应用型技术人才一般来自当地高职教育的培养。因此,目前高职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培养社会紧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区域社会。这种服务程度越高,高职教育发展就越持续,发展空间就越广阔。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关键就是看其所办的专业能否为区域经济服务及能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服务区域社会需求的思路
(一)确立快速应变的专业设置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专业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易受到区域社会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和岗位不仅变化更加频繁,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集中反映在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上,高职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依据,不仅要重点突出,特色明显,能较好地适应本区域行业或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而且专业口径应宽窄并举要培养通才和复合型人才,用人才的广泛适应性来应付社会需求的多样变化性,要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区域职业岗位需求热点的转换,在实践操作中可采取学科专业交叉复合的方法,如把一些技术成分较复杂的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高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一旦区域社会需求量加大,再把某些专业方向设置为独立的专业。
(二)形成与区域社会发展互动整合机制
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设置应服从于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由区域产业结构所决定,才能使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从生存发展状况来看,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发和人才培养都不约而同地力图实现与地方政府及区域产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也出现了职业导向、订单式、模块+岗位、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组织目标不同,利益诉求有别,加上高职院校囿于自身人才培养能力与社会服务实力,形成与区域社会发展互动整合机制尚需进一步地多方深入合作,这直接影响到专业设置成功与否,设置的专业是否符合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自我调适,明确办学服务面向及特色定位,切实了解区域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模式的目标,建立政府部门宏观统筹为主导、行业部门中观指导为依托、多种合作主体协调发展为基础,共同参与投资和管理,共同分享利益的多主体办学机制,共同参与重大办学决策和管理,引导和发挥市场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积极调节作用,确保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办学主体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在符合区域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不仅可以承担社会人员和行业人员培训,更可以专业为依托,与政府、企业在场地、设备、技术、培训、科研、信息、人才等方面共享资源,发挥出区域化办学的最大系统功能,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在与区域社会发展互动整合机制中,地方政府更可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根据产业分类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进行专业布点。统筹协调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打破狭隘的行业界限,对本区域内高职院校需新设的专业根据各校的优势及所属行业部门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对各校新设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进行审查、评议与检查,防止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并协助各校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对各校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促进各校建立各自的专业优势,进而充分地发挥规模效益,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及教学质量。
(三)优化整合高职专业设置结构
区域经济的情况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产业部门在经济循环中所处的阶段。任何一个产业都将经历创新、发展、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主要由处在创新阶段的新兴产业所组成,则不仅说明它今天经济实力雄厚,也说明它今后在一段时期内仍可保持发展的势头。
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可以把专业划分为新兴专业、成熟专业和衰退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应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适时地压缩或淘汰衰退专业,稳定和巩固成熟专业,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力争通过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这种专业设置结构的整合优化应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大局出发,以稳定高职教育为主体,结合高校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在专业结构提升过程中,处理好社会需求多样性、多变性与高校教育稳定性、资源可利用性的关系,从而使专业结构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更符合技术发展的前沿水平。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角度,设置一些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非常必要。同时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各类专业建设的产出效益,按照优化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原则,实现各专业在各高职院校间的合理布局。新兴专业的发展也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兴专业人才一般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需求规模,如果各高职院校盲目争办设置该专业,极易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反而影响该专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区域社会建设的高等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科技推广等职能都应围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展开,高职院校只有设置满足社会变化需求的专业,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热门论文
- 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思考
- 关于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专业建设的思考
-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的发展
- 试论如何培养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
- 关于构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专业建设新机
-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耦合路
- 关于社会需求对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启示
-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思考
- 关于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 边疆高职警校专业设置面向属地需求刍议
- 浅谈对高职院校3S专业建设的思考
- 浅谈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 关于我国残疾人高职特殊教育专业设置的思考
- 关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社会需求与
- 关于职业院校综合布线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