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用
发布时间:2015-07-09 08:57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原则;方法
论文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评价方法,要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原则和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从教育评价的概念就可以界定教师评价的概念,教师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大范畴,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评价是在正确的价值指导下,按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的判断,为学校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由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只凭主观印象或几个人的选票是不客观、不公正的。因此,全面、客观、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制定,不仅是对教师本身的准确评价和定位,更是未来教育事业的有力保障。
一、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
教师评价,从目标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奖惩性评价,二是发展性评价。本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以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重在发展性评价。
奖惩性评价着眼于教师在评估前的工作业绩,表明教师是否履行了应有的工作职责,是否符合学院的规定和教学改革的要求。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师中的佼佼者给予及时的嘉奖,给较差者以警醒,借助外部刺激来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和科研,其评价结果可作为晋级、聘任、评优、奖励或降级、解聘等人事处理的依据,这是它的可取之处。但这种评价往往过于强调“约束”和“限制”,甚至把评价作为查找他人过错的理由,对教学科研工作相对熟悉的教师而言,其激励和督促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广大的青年教师来说,更多的是担心和惧怕,有时会影响甚至挫伤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师的成长。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以教师为核心,以发展教师个体为理念,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形成性评价。其特点是重视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强调评价者要对教师的过去、现在作全面了解,根据教师过去的基础和现实表现,规划其未来的发展目标;评价者和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发展目标,并创设条件,促进教师努力达到这个发展目标。其评价过程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教师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使评价者和教师协商制定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多是奖惩性的,评价过于功利化,在评价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偏重于课堂教学的评价,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评价;对理论教学的评价较重视,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评价较少或评价力度不够;对教师的教学理论素质较为重视,而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的素质重视不够,缺乏“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促进学校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评价的理论依据,是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评价原则不仅是统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规范,而且是指导、控制、协调评价过程的保证。
1.导向性原则。指对于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端正办学方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如果方向不明确,教师评价就会走上歧途,同时会对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带来消极影响。在评价中,必须对每个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教书育人和教学的能力、工作绩效做出公正、准确而又全面的价值判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高职教育质量观确立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必须把学科本位的评价观念转向能力本位的评价观念上来。另外,高职教育不仅要突出职业能力中心,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要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等纳入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中。
2.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确定和运用评价标准时要全面,不可片面。贯彻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要抓住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还要抓住评价过程,全面收集评价信息。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职业性”的特点,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正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3.客观性原则。在全面考核的前提下,要重点考核教师的工作实绩。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称职,归根到底还在于其在教学、科研中的成绩和贡献。因此在考核的内容和标准设置上,一定要在调研、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尽量体现客观公正性。
4.科学性原则。要想评价达到科学合理,设置好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要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充分反映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且评价的各项指标具有可测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能区分出教师素质高低、能力强弱、贡献大小,还要能反映出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如根据教师职务的不同、授课类型的不同、专业不同等进行权重分配,以求达到科学合理。
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评价正处于起步阶段,应当允许它有一个过程,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这是教师逐步适应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教师逐步学习教育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指标和标准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同时一定要取得教师的认同。不要形成对教师的评价是管理者强加给教师们的印象,这不利于发挥教师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也要让教师明白,并让教师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评价的理论和知识,懂得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和技术手段。
三、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框架与内容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框架由德、能、勤、绩四个一级指标构成。(详见表1)
1.德。宋朝的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可见,人之为人首先是德。尤其是教师,教书育人是其天职,因此,必须以人育人、以德育德。教师的德有别有其他社会工作者,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德的特定含义。教师的德应是指教师从事教书育人这一特殊职业所必备的基本的政治思想、法纪意识和职业道德。
2.能。俗话说:“能者为师”、“学高为师”。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较强的能力,否则,就无法作为一位合格的称职的人民教师。教师的能是指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所必备的智能与技能。
3.勤。教师的劳动,是育人的劳动。“十年树木,百人树人”,这说明育人的艰巨性。正因如此,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教师的工作既是有形的工作,又是无形的工作,既可度量,又难以度量。
4.绩。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成绩或成效,教师的工作也不例外。绩的衡量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比其它各项指标都重要,因为它是其它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总归属。可是,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业绩不是立竿见影的,这使我们对教师的绩的衡量有一定的难度。有难度并非不可度,只要我们找准切入点,还是可以反映的。
本指标体系的统计监测选用直接综合法,其主要原理是将用于同度量处理的指标数值,用简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总值,再按照总值的高低排出参评者的位次,从而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评价计分采用百分制,25个指标的权数值之和值之和为100。所以,在进行综合分值的计算时只要将进行同度量处理的指标数值即每个指标的分项成绩(fi)乘以各自的权数值(qi),再进行加总,就可得到一个总分值,公式为zif=~fixqi。当进行横向监测评价时,o<~zi≤100。
为了使教师评价落到实处,取得应有的成效,应遵循如下基本要求:
1.严格控制评价过程,确保评价信息的真实性
(1)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使被评教师和进行评价的学生、教学督导人员等认识到教师评价的意义,使广大师生认识到教师评价是为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消除对教师评价的恐惧心理。
(2)制定详细的实施规则,使评价者知道评价的基本程序和要求,明确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3)实施评价时,教学管理人员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看看评价活动组织得是否有序、是否合乎要求,并及时纠正一些不合规章的地方。
(4)对上交的评价材料要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的材料要重新组织相应的评价活动。
2.综合处理评价材料,全面、及时反馈评价信息
对于上交的评价材料要进行归类整理,使各位教师的评价信息汇在一起,根据评价材料,写出教师个人的评价报告及教师教学综合性的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中不仅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而且还提供若干指导性的建议,为教师指明提高教学水平的方向,提出某些建议。此外,评价信息必须尽快地反馈给到被评教师的手中,如果拖得过长,任课教师会因为评价信息的姗姗来迟,而不看重评价结果,对进一步改进工作的动力不大,兴趣不高。所以,教师评价活动一结束,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立即着手写出评价报告,并及时地送达给任课教师。如果有可能,最好把学生的意见、教学督导人员的意见、同行的意见都反馈给教师,让任课教师全面了解他人对自己教学的评价,明确自己教学的不足,并从他人的建议中获得改进教学工作的帮助。
3.依据评价信息,制定发展计划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最终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评价活动的结束,恰恰意味着教师和学校拟订发展计划的开始。根据评价信息,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因此,教师在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时,要与学校的发展保持一致,而学校的发展计划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个人的发展,并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条件。一方面,教师要有自我培训计划,即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争取在职培训的机会,利用假期或某一段时间系统地学习,不仅要夯实专业知识,更要学习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教学素养。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或派教师出去学习、培训,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动手实训能力,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条件使每位教师都有发展的空间。
论文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评价方法,要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原则和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从教育评价的概念就可以界定教师评价的概念,教师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大范畴,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评价是在正确的价值指导下,按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的判断,为学校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由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只凭主观印象或几个人的选票是不客观、不公正的。因此,全面、客观、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制定,不仅是对教师本身的准确评价和定位,更是未来教育事业的有力保障。
一、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
教师评价,从目标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奖惩性评价,二是发展性评价。本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以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重在发展性评价。
奖惩性评价着眼于教师在评估前的工作业绩,表明教师是否履行了应有的工作职责,是否符合学院的规定和教学改革的要求。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师中的佼佼者给予及时的嘉奖,给较差者以警醒,借助外部刺激来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和科研,其评价结果可作为晋级、聘任、评优、奖励或降级、解聘等人事处理的依据,这是它的可取之处。但这种评价往往过于强调“约束”和“限制”,甚至把评价作为查找他人过错的理由,对教学科研工作相对熟悉的教师而言,其激励和督促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广大的青年教师来说,更多的是担心和惧怕,有时会影响甚至挫伤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师的成长。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以教师为核心,以发展教师个体为理念,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形成性评价。其特点是重视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强调评价者要对教师的过去、现在作全面了解,根据教师过去的基础和现实表现,规划其未来的发展目标;评价者和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发展目标,并创设条件,促进教师努力达到这个发展目标。其评价过程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教师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使评价者和教师协商制定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多是奖惩性的,评价过于功利化,在评价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偏重于课堂教学的评价,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评价;对理论教学的评价较重视,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评价较少或评价力度不够;对教师的教学理论素质较为重视,而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的素质重视不够,缺乏“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促进学校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评价的理论依据,是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评价原则不仅是统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规范,而且是指导、控制、协调评价过程的保证。
1.导向性原则。指对于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端正办学方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如果方向不明确,教师评价就会走上歧途,同时会对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带来消极影响。在评价中,必须对每个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教书育人和教学的能力、工作绩效做出公正、准确而又全面的价值判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高职教育质量观确立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必须把学科本位的评价观念转向能力本位的评价观念上来。另外,高职教育不仅要突出职业能力中心,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要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等纳入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中。
2.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确定和运用评价标准时要全面,不可片面。贯彻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要抓住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还要抓住评价过程,全面收集评价信息。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职业性”的特点,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正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3.客观性原则。在全面考核的前提下,要重点考核教师的工作实绩。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称职,归根到底还在于其在教学、科研中的成绩和贡献。因此在考核的内容和标准设置上,一定要在调研、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尽量体现客观公正性。
4.科学性原则。要想评价达到科学合理,设置好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要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充分反映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且评价的各项指标具有可测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能区分出教师素质高低、能力强弱、贡献大小,还要能反映出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如根据教师职务的不同、授课类型的不同、专业不同等进行权重分配,以求达到科学合理。
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评价正处于起步阶段,应当允许它有一个过程,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这是教师逐步适应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教师逐步学习教育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指标和标准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同时一定要取得教师的认同。不要形成对教师的评价是管理者强加给教师们的印象,这不利于发挥教师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也要让教师明白,并让教师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评价的理论和知识,懂得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和技术手段。
三、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框架与内容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框架由德、能、勤、绩四个一级指标构成。(详见表1)
1.德。宋朝的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可见,人之为人首先是德。尤其是教师,教书育人是其天职,因此,必须以人育人、以德育德。教师的德有别有其他社会工作者,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德的特定含义。教师的德应是指教师从事教书育人这一特殊职业所必备的基本的政治思想、法纪意识和职业道德。
2.能。俗话说:“能者为师”、“学高为师”。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较强的能力,否则,就无法作为一位合格的称职的人民教师。教师的能是指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所必备的智能与技能。
3.勤。教师的劳动,是育人的劳动。“十年树木,百人树人”,这说明育人的艰巨性。正因如此,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教师的工作既是有形的工作,又是无形的工作,既可度量,又难以度量。
4.绩。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成绩或成效,教师的工作也不例外。绩的衡量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比其它各项指标都重要,因为它是其它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总归属。可是,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业绩不是立竿见影的,这使我们对教师的绩的衡量有一定的难度。有难度并非不可度,只要我们找准切入点,还是可以反映的。
四、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运用
本指标体系的统计监测选用直接综合法,其主要原理是将用于同度量处理的指标数值,用简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总值,再按照总值的高低排出参评者的位次,从而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评价计分采用百分制,25个指标的权数值之和值之和为100。所以,在进行综合分值的计算时只要将进行同度量处理的指标数值即每个指标的分项成绩(fi)乘以各自的权数值(qi),再进行加总,就可得到一个总分值,公式为zif=~fixqi。当进行横向监测评价时,o<~zi≤100。
为了使教师评价落到实处,取得应有的成效,应遵循如下基本要求:
1.严格控制评价过程,确保评价信息的真实性
(1)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使被评教师和进行评价的学生、教学督导人员等认识到教师评价的意义,使广大师生认识到教师评价是为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消除对教师评价的恐惧心理。
(2)制定详细的实施规则,使评价者知道评价的基本程序和要求,明确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3)实施评价时,教学管理人员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看看评价活动组织得是否有序、是否合乎要求,并及时纠正一些不合规章的地方。
(4)对上交的评价材料要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的材料要重新组织相应的评价活动。
2.综合处理评价材料,全面、及时反馈评价信息
对于上交的评价材料要进行归类整理,使各位教师的评价信息汇在一起,根据评价材料,写出教师个人的评价报告及教师教学综合性的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中不仅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而且还提供若干指导性的建议,为教师指明提高教学水平的方向,提出某些建议。此外,评价信息必须尽快地反馈给到被评教师的手中,如果拖得过长,任课教师会因为评价信息的姗姗来迟,而不看重评价结果,对进一步改进工作的动力不大,兴趣不高。所以,教师评价活动一结束,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立即着手写出评价报告,并及时地送达给任课教师。如果有可能,最好把学生的意见、教学督导人员的意见、同行的意见都反馈给教师,让任课教师全面了解他人对自己教学的评价,明确自己教学的不足,并从他人的建议中获得改进教学工作的帮助。
3.依据评价信息,制定发展计划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最终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评价活动的结束,恰恰意味着教师和学校拟订发展计划的开始。根据评价信息,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因此,教师在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时,要与学校的发展保持一致,而学校的发展计划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个人的发展,并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条件。一方面,教师要有自我培训计划,即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争取在职培训的机会,利用假期或某一段时间系统地学习,不仅要夯实专业知识,更要学习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教学素养。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或派教师出去学习、培训,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动手实训能力,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条件使每位教师都有发展的空间。
上一篇:浅论职业道德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