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5-07-09 08:57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分层教学 社会需求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通过对社会、学生、教师各方面调研后,进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随着高职学院示范建设的深人,各学科专业都针对社会需求变化和生源变化做了调整和改革。作为公共课程的《计算机基础》也必须通过改革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院的建设。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既关系到对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课程学习的支撑,也涉及到他们踏上工作岗位以后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否适应岗位实际需求。所以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初步知识和应用能力,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是对当代高职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原高职院校“扫盲式”的计算机文化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新的形势的发展。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有新的认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提出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应该由“文化教育”转为“技术教育”,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通过对上述问题调研、分析和实践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面改革。
一、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分析
1.生源基础差异较大,教学课时减少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其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国中小学已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下,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人学新生计算机应用技能不断提高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是“零起点”教学,个别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拥有计算机一级证书,有的甚至有二级证书。另一方面,我国不同地区、省市的生源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省外生源计算机基础普遍较差,有些甚至都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与本省生源相差很大。即使全部是本省生源,各地市的生源基础也有很大差别,使得同一个班里组织教学难度很大。另外,近几年的示范院校建设,使实践课程的课时增加,而《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数减少,如何在较少的课时里让学生学到最实用的基本操作技能是计算机基础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
2.社会需求有变化
根据2008年浙江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的社会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在it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工类企业等相关单位中,有60%左右的单位认为基础类项目是最有必要学习的内容,这些基础类项目包括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操作系统、汉字输人能力等。并且调查资料显示,几乎被调查的所有行业都将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列为第二重要的项目。
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上述现状,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及教学条件,坚持以学生为本,为避免学生因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而造成的组织教学的困难,实现教学从齐步走到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转变,推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改革。
1.分层次教学简介
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应当根据学生在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编写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分层次教学就是在肯定学生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知识能力与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长,促使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2.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实施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发展意向和意愿进行合理分类。首先,从新生着手,在人学后开课前进行摸底考试(摸底考试可以要求全部新生参加,也可通过自愿报名参加),对学生分层分班后再教学。选出部分学生作为计算机提高班学生,其余学生划归普通班,但对各班学生可实行动态管理,提高班学生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下调到普通班,同时允许普通班的优秀生加人到提高班。其次,对于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在课余开设困难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自主地选择在提高班学习或者在普通班学习。
(1)教学内容分层。根据基础分层后,按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与自身要求,分别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我们对普通班学生仍按原来的教学大纲和学时要求授课,而对提高班授课的教学大纲和学时进行了调整,缩短有关计算机基础的授课学时,增加一些系统操作、流行软件以及应用软件的各种高级操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组织多媒体制作大赛、文字输人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
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企业通常认可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也希望学校能加强学生的办公自动化“能力”。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在课时数中安排了部分课时进行计算机实训,既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做准备。
(2)教学方法分层。根据分层次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在普通班侧重于精讲细讲,而在提高班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详略得当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相互交流,改变“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授课模式。对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内容,可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和操作,或者直接布置任务给学生,要求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进行汇报讲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课程课件在网上公布,学生可以上网浏览或下载进行复习或预习。在课件中体现对不同层次的要求,加强了层次之间的交叉和互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实践环节分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教师教授学生各种操作或设计思想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熟练操作,因而实践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由于层次划分中教学内容不同,实践课的内容和要求也必然有所区别。因此,实践课的组织将不宜用统一的形式,应按高低层次来组织实践课。我们采取对提高班的同学进行重新编班,组织集体上机,对实践内容的要求避免墨守成规,根据教学内容给出一些附加题和综合性的操作题,鼓励他们对同一类问题可从多种角度去考虑,这样既能拓宽他们的思路,也有利于同学们进行创新。
(4)考核方式分层。普通班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50%。提高班的学生考核方式则以平时为20%,实验成绩占60%,期末考试占20%,突出学生平时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及课堂纪律,实验成绩主要以平时完成任务的程度而定,期末考试则以上机操作形式为主。
三、教学改革效果
经过近三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气氛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通过对实习期间的在校大学生与部分毕业生,以及近几年招收过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的调查和统计,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实用操作能力满意度有明显提高,学生在实习或工作中也更有自信心了。在校生在浙江省计算机一、二级考试中的通过率也有显著提高。
三年来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新教学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切实可行的。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行要求有严格公正的考核制度,教师、学生正确的教学态度以及一定的毅力。虽然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有一定的困难,如考核工作需要花费一定量的精力,教学大纲、教学用书、授课方式都需要进一步改进等。但我们相信,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思路一定能使计算机教学走出一条新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通过对社会、学生、教师各方面调研后,进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随着高职学院示范建设的深人,各学科专业都针对社会需求变化和生源变化做了调整和改革。作为公共课程的《计算机基础》也必须通过改革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院的建设。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既关系到对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课程学习的支撑,也涉及到他们踏上工作岗位以后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否适应岗位实际需求。所以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初步知识和应用能力,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是对当代高职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原高职院校“扫盲式”的计算机文化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新的形势的发展。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有新的认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提出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应该由“文化教育”转为“技术教育”,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通过对上述问题调研、分析和实践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面改革。
一、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分析
1.生源基础差异较大,教学课时减少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其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国中小学已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下,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人学新生计算机应用技能不断提高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是“零起点”教学,个别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拥有计算机一级证书,有的甚至有二级证书。另一方面,我国不同地区、省市的生源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省外生源计算机基础普遍较差,有些甚至都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与本省生源相差很大。即使全部是本省生源,各地市的生源基础也有很大差别,使得同一个班里组织教学难度很大。另外,近几年的示范院校建设,使实践课程的课时增加,而《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数减少,如何在较少的课时里让学生学到最实用的基本操作技能是计算机基础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
2.社会需求有变化
根据2008年浙江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的社会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在it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工类企业等相关单位中,有60%左右的单位认为基础类项目是最有必要学习的内容,这些基础类项目包括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操作系统、汉字输人能力等。并且调查资料显示,几乎被调查的所有行业都将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列为第二重要的项目。
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上述现状,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及教学条件,坚持以学生为本,为避免学生因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而造成的组织教学的困难,实现教学从齐步走到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转变,推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改革。
1.分层次教学简介
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应当根据学生在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编写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分层次教学就是在肯定学生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知识能力与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长,促使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2.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实施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发展意向和意愿进行合理分类。首先,从新生着手,在人学后开课前进行摸底考试(摸底考试可以要求全部新生参加,也可通过自愿报名参加),对学生分层分班后再教学。选出部分学生作为计算机提高班学生,其余学生划归普通班,但对各班学生可实行动态管理,提高班学生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下调到普通班,同时允许普通班的优秀生加人到提高班。其次,对于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在课余开设困难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自主地选择在提高班学习或者在普通班学习。
分层主要是按照学生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目的是为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和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品质、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又在按成绩分班的基础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允许他们在开课最初的两周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自行调节,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班听课,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因简单按成绩划分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按这样的学生分班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各方面具体分层组织教学。
(1)教学内容分层。根据基础分层后,按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与自身要求,分别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我们对普通班学生仍按原来的教学大纲和学时要求授课,而对提高班授课的教学大纲和学时进行了调整,缩短有关计算机基础的授课学时,增加一些系统操作、流行软件以及应用软件的各种高级操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组织多媒体制作大赛、文字输人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
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企业通常认可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也希望学校能加强学生的办公自动化“能力”。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在课时数中安排了部分课时进行计算机实训,既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做准备。
(2)教学方法分层。根据分层次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在普通班侧重于精讲细讲,而在提高班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详略得当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相互交流,改变“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授课模式。对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内容,可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和操作,或者直接布置任务给学生,要求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进行汇报讲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课程课件在网上公布,学生可以上网浏览或下载进行复习或预习。在课件中体现对不同层次的要求,加强了层次之间的交叉和互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实践环节分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教师教授学生各种操作或设计思想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熟练操作,因而实践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由于层次划分中教学内容不同,实践课的内容和要求也必然有所区别。因此,实践课的组织将不宜用统一的形式,应按高低层次来组织实践课。我们采取对提高班的同学进行重新编班,组织集体上机,对实践内容的要求避免墨守成规,根据教学内容给出一些附加题和综合性的操作题,鼓励他们对同一类问题可从多种角度去考虑,这样既能拓宽他们的思路,也有利于同学们进行创新。
(4)考核方式分层。普通班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50%。提高班的学生考核方式则以平时为20%,实验成绩占60%,期末考试占20%,突出学生平时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及课堂纪律,实验成绩主要以平时完成任务的程度而定,期末考试则以上机操作形式为主。
三、教学改革效果
经过近三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气氛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通过对实习期间的在校大学生与部分毕业生,以及近几年招收过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的调查和统计,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实用操作能力满意度有明显提高,学生在实习或工作中也更有自信心了。在校生在浙江省计算机一、二级考试中的通过率也有显著提高。
三年来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新教学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切实可行的。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行要求有严格公正的考核制度,教师、学生正确的教学态度以及一定的毅力。虽然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有一定的困难,如考核工作需要花费一定量的精力,教学大纲、教学用书、授课方式都需要进一步改进等。但我们相信,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思路一定能使计算机教学走出一条新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
上一篇:浅谈协同学习与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