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改革船舶电气专业教学
发布时间:2015-07-09 08:57
论文关键词:船舶电气 教学改革 社会调查
论文摘要:针对船舶行业和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直面船舶电气专业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快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产学研结合,实施分段达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
辽宁省职业教育振兴计划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一定要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历史机遇为契机,紧紧围绕“两大基地(六大行业)”和“三大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点投入等措施,加大专业改革与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培养高级技能型和中级实用型人才,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力支持。但是,无论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域形势看,还是从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行业形势看,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2008年春,我们在省内进行调研,发现辽宁船舶业技术工人队伍突出存在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以及高职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问题。为此本文针对船舶电气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现状,提出系列改革措施。
一、杜会摇求调查结果及分析
2008年春,我们对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10多个船舶及配套企业就毕业生质量、适应岗位能力、工作表现以及未来发展对人才需求信息及岗位要求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问题:
1、辽宁船舶工业企业急需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能型人才,技术工人队伍突出存在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
2006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毕业生88人,各造船企业报我院需求270人;2007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毕业生200人,各造船企业报我院需求580人,供需比例大致在1:3左右。通过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信息及岗位要求等进行调查,发现今后企业需求专业人才每年会有20%以上的增长。部分企业船舶电气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情况见图1.
2、高职教育理念偏颇
通过座谈反映,高职学院存在普通教育“压缩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许多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未完全摆脱旧模式的案臼,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缺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或多或少存在“三多三轻”的倾向,即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技能;重学科体系完整,轻工作岗位实际需要;重教师的中心地位,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培养。
3、课程内容体系陈旧
一些具有现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如大型成品油轮等高科技、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和制造,以及大批船用各种先进设备的开发和更新换代,在专业课程及教材内容上都未见体现。据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和负责人反映,目前的教材与企业的应用技术发展有近2/3基本适应,尚有1/3多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据对高职毕业生、在读生以及教师、企业人教部门负责人问卷调查反映,认为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比较合理、基本可以的各占44%,不够合理的占12%。据对教师及企业人教部门主管同志问卷调查反映,认为教材改革比较好的占38%,一般化的占49%,比较差的占13%。
4、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
通过对在读生、毕业生的座谈发现,他们都厌倦教师的条文式说教,都希望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模式中解放出来。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做得好的占36%,一般化的占52%,差的占12%。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做得好的占38%,一般化的占53%,差的占9%。组织形式多样比赛活动,做得好的占41%,一般化的占49%,差的占10%耐心帮助、以诚待人,做得好的占36%,一般化的占53%,差的占11%。
5、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差距
对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巧个方面评价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看出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二、我院近两年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生源情况
2006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在辽宁省招生计划89人,辽宁省录取最低分为399分,当年辽宁省录取分数线为320分;2007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在辽宁省招生计划177人,辽宁省录取最低分为383分,当年辽宁省录取分数线为318分。这几年我院一志愿录取率都是100%。生源充足,素质较高,该专业实现了以高质量就业带动高质量招生,以高质量招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好基础,以高质量教育教学为提高就业率和提高就业层次创造条件的良险循环。
三、实施船舶电气专业教学改革
1、专业建设与改革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针对船舶行业和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院在专业设置上突出船舶行业特色,以船舶电气专业为主线,坚持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并举,宽窄专业并存,在船舶电气系原有主干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新专业,如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开发出电力系统自动化等专业。
根据船舶行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我们进行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分析船舶电气各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131"(一主线三体系一途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一条主线,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个体系,以产学结合为一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各相关专业均采用“2.5+0.5”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的前两年半主要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并在实训基地仿真模拟的职业环境中得到职业能力的基本训练;最后半年到校外实习基地和各相关造船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受到实际技能练。
人才培养模式以基础理论的“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以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课外教育安排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融合和适应的素质教育体系。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根据各专业特点,多数专业实现了“双(多)证制”。
3、产学研结合
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是指学校和企业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市场开发项目的合作,学校主要提供智力和人力资源,企业主要提供项目的投资和管理,双方都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共同努力,并用签定协议的形式来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和高校携手合作开拓市场,企业为教学实践提供市场环境的平台,高校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企业利用设备等资源,最终使合作双方互惠双赢。把专业教学和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生产、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产业、以生产促教改、以产业反哺教学的良性机制,使学生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发展成为学院的鲜明办学特色。派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形式建立产学合作机制。努力搞好校办企业,提高办学效益。校办企业是学校产学结合的重要基地,搞好校办企业,不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场所。
4、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在开展重点课程建设的同时开展专业课程群和精品课程建设,理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综合课程建设。重点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考试模式的改革;加强教材建设,积极推进立体化教材建设,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等。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群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理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建立以仿真模拟职业真实环境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使学生得到实务训练和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革实验实训管理体制,优化教学资源,利用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时间,在课外时间开放实验实训教室,形成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5、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实施分段达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分段达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般是,第一年,让学生共同接受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第二年开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志愿分成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几个班级,分别由不同专业的教师按层次、专业分组进行辅导,使教学、实验、实习、考核、考证、奖励配套进行。这种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便于实施,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提高实习训练的有效性。
四、教学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1,培养目标要充实
在船舶电气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应明确“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还必须注意增加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培养,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面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另外,还应体现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升人高一层次院校继续深造的目标要求。
2、课程设置与教学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增开相关课程,使相近的专业相互渗透。如在船舶专业中增开现代通讯技术课程,在通讯专业增开船舶电站课程等;在自动化专业基础上,派生出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等。同时,增加适应市场需求且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选修课,如就业指导、普通话、公关礼仪、书法等课程,利于学生的职业转换。在教学计划中,调整课时,增加选修课时或利用课外活动课落实上述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实用性、先进性。从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来确定教育内容的深度和范围。要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删减那些繁琐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偏深的理论分析,压缩专业理论课时,增加反映时代特点的新技术新内容,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实用技术讲座。
3、抓好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教学的需求。基础课教师要了解并掌握1-2门专业基础知识,便于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之间的衔接;专业课教师至少能担任2-3门以上的专业课,或连续接任同一专业的不同专业课程,便于对教材知识的有效处理和学科间的衔接。另外,专业教师还要不断进行实践性实习,深人企业搞调研。
论文摘要:针对船舶行业和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直面船舶电气专业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快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产学研结合,实施分段达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
辽宁省职业教育振兴计划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一定要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历史机遇为契机,紧紧围绕“两大基地(六大行业)”和“三大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点投入等措施,加大专业改革与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培养高级技能型和中级实用型人才,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力支持。但是,无论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域形势看,还是从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行业形势看,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2008年春,我们在省内进行调研,发现辽宁船舶业技术工人队伍突出存在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以及高职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问题。为此本文针对船舶电气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现状,提出系列改革措施。
一、杜会摇求调查结果及分析
2008年春,我们对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10多个船舶及配套企业就毕业生质量、适应岗位能力、工作表现以及未来发展对人才需求信息及岗位要求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问题:
1、辽宁船舶工业企业急需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能型人才,技术工人队伍突出存在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
2006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毕业生88人,各造船企业报我院需求270人;2007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毕业生200人,各造船企业报我院需求580人,供需比例大致在1:3左右。通过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信息及岗位要求等进行调查,发现今后企业需求专业人才每年会有20%以上的增长。部分企业船舶电气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情况见图1.
2、高职教育理念偏颇
通过座谈反映,高职学院存在普通教育“压缩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许多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未完全摆脱旧模式的案臼,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缺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或多或少存在“三多三轻”的倾向,即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技能;重学科体系完整,轻工作岗位实际需要;重教师的中心地位,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培养。
3、课程内容体系陈旧
一些具有现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如大型成品油轮等高科技、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和制造,以及大批船用各种先进设备的开发和更新换代,在专业课程及教材内容上都未见体现。据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和负责人反映,目前的教材与企业的应用技术发展有近2/3基本适应,尚有1/3多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据对高职毕业生、在读生以及教师、企业人教部门负责人问卷调查反映,认为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比较合理、基本可以的各占44%,不够合理的占12%。据对教师及企业人教部门主管同志问卷调查反映,认为教材改革比较好的占38%,一般化的占49%,比较差的占13%。
4、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
通过对在读生、毕业生的座谈发现,他们都厌倦教师的条文式说教,都希望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模式中解放出来。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做得好的占36%,一般化的占52%,差的占12%。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做得好的占38%,一般化的占53%,差的占9%。组织形式多样比赛活动,做得好的占41%,一般化的占49%,差的占10%耐心帮助、以诚待人,做得好的占36%,一般化的占53%,差的占11%。
5、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差距
对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巧个方面评价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看出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二、我院近两年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生源情况
2006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在辽宁省招生计划89人,辽宁省录取最低分为399分,当年辽宁省录取分数线为320分;2007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在辽宁省招生计划177人,辽宁省录取最低分为383分,当年辽宁省录取分数线为318分。这几年我院一志愿录取率都是100%。生源充足,素质较高,该专业实现了以高质量就业带动高质量招生,以高质量招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好基础,以高质量教育教学为提高就业率和提高就业层次创造条件的良险循环。
三、实施船舶电气专业教学改革
1、专业建设与改革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针对船舶行业和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院在专业设置上突出船舶行业特色,以船舶电气专业为主线,坚持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并举,宽窄专业并存,在船舶电气系原有主干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新专业,如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开发出电力系统自动化等专业。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船舶行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我们进行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分析船舶电气各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131"(一主线三体系一途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一条主线,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个体系,以产学结合为一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各相关专业均采用“2.5+0.5”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的前两年半主要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并在实训基地仿真模拟的职业环境中得到职业能力的基本训练;最后半年到校外实习基地和各相关造船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受到实际技能练。
人才培养模式以基础理论的“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以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课外教育安排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融合和适应的素质教育体系。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根据各专业特点,多数专业实现了“双(多)证制”。
3、产学研结合
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是指学校和企业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市场开发项目的合作,学校主要提供智力和人力资源,企业主要提供项目的投资和管理,双方都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共同努力,并用签定协议的形式来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和高校携手合作开拓市场,企业为教学实践提供市场环境的平台,高校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企业利用设备等资源,最终使合作双方互惠双赢。把专业教学和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生产、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产业、以生产促教改、以产业反哺教学的良性机制,使学生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发展成为学院的鲜明办学特色。派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形式建立产学合作机制。努力搞好校办企业,提高办学效益。校办企业是学校产学结合的重要基地,搞好校办企业,不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场所。
4、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在开展重点课程建设的同时开展专业课程群和精品课程建设,理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综合课程建设。重点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考试模式的改革;加强教材建设,积极推进立体化教材建设,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等。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群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理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建立以仿真模拟职业真实环境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使学生得到实务训练和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革实验实训管理体制,优化教学资源,利用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时间,在课外时间开放实验实训教室,形成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5、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实施分段达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分段达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般是,第一年,让学生共同接受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第二年开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志愿分成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几个班级,分别由不同专业的教师按层次、专业分组进行辅导,使教学、实验、实习、考核、考证、奖励配套进行。这种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便于实施,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提高实习训练的有效性。
四、教学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1,培养目标要充实
在船舶电气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应明确“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还必须注意增加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培养,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面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另外,还应体现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升人高一层次院校继续深造的目标要求。
2、课程设置与教学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增开相关课程,使相近的专业相互渗透。如在船舶专业中增开现代通讯技术课程,在通讯专业增开船舶电站课程等;在自动化专业基础上,派生出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等。同时,增加适应市场需求且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选修课,如就业指导、普通话、公关礼仪、书法等课程,利于学生的职业转换。在教学计划中,调整课时,增加选修课时或利用课外活动课落实上述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实用性、先进性。从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来确定教育内容的深度和范围。要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删减那些繁琐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偏深的理论分析,压缩专业理论课时,增加反映时代特点的新技术新内容,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实用技术讲座。
3、抓好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教学的需求。基础课教师要了解并掌握1-2门专业基础知识,便于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之间的衔接;专业课教师至少能担任2-3门以上的专业课,或连续接任同一专业的不同专业课程,便于对教材知识的有效处理和学科间的衔接。另外,专业教师还要不断进行实践性实习,深人企业搞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