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以就止为导向,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5-07-09 08:59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文章从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高职教育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进行思考和改进的地方,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从而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
每年的10一11月份,对全国各地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讲,将决定他们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选择。何去何从?这对许多在“双选会”上进行就业选择的学生来说,有欢喜亦有悲伤。2001年教育部统计,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85%,然而随着各大高校大规模扩招计划的进行,这一数据在2004年下降到了7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更加突出。有关专家分析指出,随着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持续上涨,明年的就业形势仍将严峻,失业人数将相应地增加。是“读书无用”,还是“人才过剩”?一场席卷而来的“中国教育危机”似乎不可避免。大学生就业难,开始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和关注焦点。
同时,从2004年各高校就业人数比例来看,全国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人,其中150万为高职毕业生。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73%,而高职(专科)生就业率为61%;2005年全国一次平均就业率为72.6%,其中,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81.7%,专科高职生一次就业率为62.1%。此外,据悉教育部今年将投放20亿资金致力于高职、中职的招生,全国高职、中职的招生人数将扩大50万,总规模达800万,中职和高中学生比例将调整为1:1在这种情况下,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的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的增加,也带来高等教育发展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就业难与高职院校扩招的矛盾,也说明了目前的高职教育还不太适应社会的需要。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众多与会代表指出,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必须解决好高职的定位问题,面向市场,进人市场,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类型上是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专科学历的职业教育。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尚处于发展期,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尤其是其中的职业教育部分,从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上看,都可以说尚未定型。这些都需要我们客观认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高职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认真研究、总结、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积极探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把握好市场动向,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在总体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明确的基础上,我们应将学生培养与学生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应加快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提高以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是增强并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最基本保证。这就要求在相对固定的教学规律中去寻找能适应我们高职院校,同时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下功夫,以就业需求为依据来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及岗位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要求;在制订学生培养计划时,应在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将全部的课程体系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在教学计划制订中做到了解行业特点、掌握市场运行规律,教学计划中应充分体现我们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性、相融性。在教学中应注意将最新的市场信息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到教学的针对性与职业性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追求实效;打破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与社会接轨,与企业结成亲密联合体,重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共享企业的资源,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优越的条件,实现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同时,还可以通过企业反馈,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略。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职业素质培训作为特色
职业教育非常强调能力特别是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是实质也是特色。我们应找到适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动脑筋,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培养方式,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了解专业的实质。我们的职业教育应根据专业需求不同,在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中,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要占到50%左右,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实训,提高实践教学的知识、技术含量;同时要把职业素质培训作为特色,在职业教育的实质下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实践操作水平。总之,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最终是培养他们的实际实践能力。所以一般在安排整个课程体系时学生的实践教学的比例应大于纯理论的教学比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职业技术型学院实验实训设备严重缺乏、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不能光是“等和靠”。学院的系部应结合自已所办专业特色,寻找间接的教学资源,想办法和企业挂钩,在互利的原则上校企结合,以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这样也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悉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特征,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最直接的信息,实现“零距离”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自觉的、有目的的去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提高学生岗位竞争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职业岗位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具备这种岗位适应能力,就不可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外,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我们应在学生一走进校门就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完成学生的素质教育。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课外社团活动、在部分专业中增加选修课体系、组织大型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另外,作为职业学校的特色还应鼓励学生“一专多证”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拥有岗位的“上岗证”。使学生在毕业前就成为一名专业技能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最终增强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五、转变就业观念,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调查
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式极其严峻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认清形势,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我们应从长远的培养目标中做好准备。在学生刚人校时就应当进行就业形势的教育课,分析就业形势,介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确立学习目标,增强对本专业的多方位的理解,这样使学生更能在现实中安排好三年大专学习生活。
在面临就业时,还应该给学生进行就业前的指导工作,让学生掌握就业技巧、感受就业体会。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设计,加强指导,让毕业生求职不能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要和现实相结合,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技能、经历等进行客观自我评估,对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确立务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实际能力和社会需求制定有效的实施步骤,实施阶段性就业。这样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就能认清形势、找准目标,不会好高鹜远、盲目择业。
此外,在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就业后的反馈信息调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内容与目标和用人单位的差距,有助于及时进行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的调整,保障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应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改革,才能真正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只有学生就业率提高了,才能说明高职教育取得了成功,适应了社会的要求,高职教育才有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论文摘要:文章从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高职教育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进行思考和改进的地方,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从而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
每年的10一11月份,对全国各地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讲,将决定他们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选择。何去何从?这对许多在“双选会”上进行就业选择的学生来说,有欢喜亦有悲伤。2001年教育部统计,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85%,然而随着各大高校大规模扩招计划的进行,这一数据在2004年下降到了7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更加突出。有关专家分析指出,随着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持续上涨,明年的就业形势仍将严峻,失业人数将相应地增加。是“读书无用”,还是“人才过剩”?一场席卷而来的“中国教育危机”似乎不可避免。大学生就业难,开始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和关注焦点。
同时,从2004年各高校就业人数比例来看,全国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人,其中150万为高职毕业生。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73%,而高职(专科)生就业率为61%;2005年全国一次平均就业率为72.6%,其中,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81.7%,专科高职生一次就业率为62.1%。此外,据悉教育部今年将投放20亿资金致力于高职、中职的招生,全国高职、中职的招生人数将扩大50万,总规模达800万,中职和高中学生比例将调整为1:1在这种情况下,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的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的增加,也带来高等教育发展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就业难与高职院校扩招的矛盾,也说明了目前的高职教育还不太适应社会的需要。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众多与会代表指出,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必须解决好高职的定位问题,面向市场,进人市场,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类型上是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专科学历的职业教育。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尚处于发展期,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尤其是其中的职业教育部分,从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上看,都可以说尚未定型。这些都需要我们客观认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高职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认真研究、总结、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积极探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把握好市场动向,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在总体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明确的基础上,我们应将学生培养与学生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应加快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提高以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是增强并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最基本保证。这就要求在相对固定的教学规律中去寻找能适应我们高职院校,同时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下功夫,以就业需求为依据来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及岗位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要求;在制订学生培养计划时,应在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将全部的课程体系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在教学计划制订中做到了解行业特点、掌握市场运行规律,教学计划中应充分体现我们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性、相融性。在教学中应注意将最新的市场信息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到教学的针对性与职业性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追求实效;打破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与社会接轨,与企业结成亲密联合体,重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共享企业的资源,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优越的条件,实现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同时,还可以通过企业反馈,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略。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职业素质培训作为特色
职业教育非常强调能力特别是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是实质也是特色。我们应找到适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动脑筋,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培养方式,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了解专业的实质。我们的职业教育应根据专业需求不同,在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中,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要占到50%左右,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实训,提高实践教学的知识、技术含量;同时要把职业素质培训作为特色,在职业教育的实质下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实践操作水平。总之,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三、以企业为依托,建立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最终是培养他们的实际实践能力。所以一般在安排整个课程体系时学生的实践教学的比例应大于纯理论的教学比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职业技术型学院实验实训设备严重缺乏、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不能光是“等和靠”。学院的系部应结合自已所办专业特色,寻找间接的教学资源,想办法和企业挂钩,在互利的原则上校企结合,以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这样也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悉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特征,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最直接的信息,实现“零距离”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自觉的、有目的的去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提高学生岗位竞争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职业岗位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具备这种岗位适应能力,就不可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外,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我们应在学生一走进校门就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完成学生的素质教育。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课外社团活动、在部分专业中增加选修课体系、组织大型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另外,作为职业学校的特色还应鼓励学生“一专多证”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拥有岗位的“上岗证”。使学生在毕业前就成为一名专业技能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最终增强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五、转变就业观念,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调查
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式极其严峻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认清形势,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我们应从长远的培养目标中做好准备。在学生刚人校时就应当进行就业形势的教育课,分析就业形势,介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确立学习目标,增强对本专业的多方位的理解,这样使学生更能在现实中安排好三年大专学习生活。
在面临就业时,还应该给学生进行就业前的指导工作,让学生掌握就业技巧、感受就业体会。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设计,加强指导,让毕业生求职不能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要和现实相结合,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技能、经历等进行客观自我评估,对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确立务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实际能力和社会需求制定有效的实施步骤,实施阶段性就业。这样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就能认清形势、找准目标,不会好高鹜远、盲目择业。
此外,在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就业后的反馈信息调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内容与目标和用人单位的差距,有助于及时进行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的调整,保障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应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改革,才能真正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只有学生就业率提高了,才能说明高职教育取得了成功,适应了社会的要求,高职教育才有更大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