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队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探索
[关键词]专业成长 有效 团队学习
团队有很多形式,有些团队学习的学习特征是松散的,随时都有解体的可能,有些团队学习的学习特征往往是强制性的、不自愿的、低效的,而我们在迈向学习型学校的进程中,追求的团队学习是有效的团队学习,因为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可靠依赖。
有效的团队学习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促进所有成员以最高效率,共同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在提高个体学习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团队整体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在团队学习中,每个成员的学习不再是个人顾个人的松散的学习,而是一个共同学习、沟通合作、商讨研究、资源共享、互助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因为团队而促使自我学习、自我控制、自我提高,团队也因为个体的成长和提高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团队学习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的信息意识增强;接受、选择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的加工处理、应用能力增强;系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个体自觉独立的学习和研究活动增加……
那么如何克服团队学习的松散性、不自愿性,促进团队学习的有效性呢?笔者跟踪了本校五年级教研组的团队学习活动,提出如下实施策略。
一、以个体目标为基础,建立教研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团队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共同愿景的团队学习是没有灵魂的。所以,五年级教研组把建立共同愿景作为创建学习型教研组、培养团队学习意识的首要任务。
他们认真阅读《第五项修炼》、《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技巧》、《走向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之路》等书籍,通过反思和探讨,清楚地认识到:团队学习能使团队智商大于个人智商,这也是快速提高个人素质的最佳渠道。通过团队学习,组织不仅可以提高内部资源、知识的利用率、不断地创造新知识,而且可以使成员从各方面得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研组内部的凝聚力明显增强。
鉴于本校是一所创办才五年的学校,而本届五年级学生又是本校的第一届学生,这批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而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的快速成长已迫在眉睫。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惟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就是与时俱进,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精神的组织将会落伍,将被淘汰。因此,几年来,教研组以“教师成长档案袋”为基点,开展了各自的教学生涯设计,制定出自已个人成长的五年规划。
中国自古就有“众志成城”、“众则难摧”的故事,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将一把筷子折断就很不容易,那么如何把个人的奋斗目标融合为教研组的共同愿景呢?他们经过反复交谈、讨论、修改,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最后达成高层次的共识,形成了教研组学习的共同愿景,明确了自觉自愿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五年级教研组共同愿景表述如下:(1)提升每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增强教研组的整体实力。(2)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构建民主和谐、合作共享、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3)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为核心,形成人人争当研究型教师的良好学习风气。(4)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教学效果。
有了目标,才能随时检核学习的成效;有了目标,才能知道学习的过程如何与教师的成长相结合;有了目标,才能够建立达成目标后的激励心态,时时保持乐观的正向心智,享受学习的愉悦。
二、以良好团队文化为依托,建立全新的工作伙伴关系
教研组成员之间树立一种视彼此为工作伙伴和朋友的全新观念,在工作中遇到难点的问题相互请教,广泛交流,互为提高,在工作上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改变过去视彼此为对手,关起窗户怕偷学,怕别人比自己强的狭隘作风。团队的每一成员之间存在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每位成员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团队的其他同伴负责,教研组内每位成员的相互关系是“沉浮与共”、“同生死共患难”的整体关系,以此来提高教研组的整体业务水平。
为了建立起完善的学习机智和知识共享机制,五年级教研组共同达成了《教研组公约》,并时刻提醒大家无条件遵守。《公约》内容如下:
改变自己,影响他人。不要试图改变任何人的缺点,而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点。
关心他人,胜过自己。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法宝,就是关心别人。
团队得益,高于其它。以自我为圆心,以个人利益为半径画圈,画不大;以团队为圆心,以众人利益为半径,画圈可画得无限大。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爱心+承诺+付出+自律得到尊重和友谊。
推崇忠诚,以为品牌。推崇能获得力量,忠诚能赢得信任。
沟通咨询,成为习惯。沟通是人际关系的第一要务,咨询是迈向成功的捷径。
负面影响,决不传递。消极的思想和议论是团队中的瘟疫。你要将积极的思想向下传,消极的垃圾向上倒。
换位思考,善于倾听。面对问题,要从三个不同角度思考,首先是对方的角度,其次是问题本身的对与错,最后才是自己的认识。
赞美激励,不断造梦。赞美是人际关系的第一通行证;激励是团队动势的最好加油站。你只有让更多的人梦想成真,你才可以真正梦想成真。
《教研组公约》对每一个成员都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它是规章制度的必要补充,是对团队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和内部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总结、升华。平等的、民主的、互动的、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引起了团队成员的情感共鸣,并内化为成员内在的行为准则,充分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种符合实际、催人向上、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团队文化逐步形成。
三、以活动为切入点,建立全新的学习模式
1.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团队学习的重要特征,也是促进团队学习有效性的必要手段。在团队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扮演着既是学生,又是先生的角色,在自身获得知识的同时,又传播其头脑中的智慧,就好像是多位聪明人聚在一起,如果把他们头脑中最好的想法传递给在座的所有人,则每个人都会受益无穷。
五年级教研组的“集慧式备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开学伊始,教研组成员各自学习课程目标、教材体系,对课程和教材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然后,教研组适时开展“聚焦新课程”讨论活动,使每个成员对课程、教材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综合大家的体会,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指导学期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针对教材的重点单元、关键知识点,成员共同钻研教材,汇集各人的教学智慧,共同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以冀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集慧式备课活动中,各成员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又吸收了团队其他成员的思想精华,达到了知识共享的目的。
另外,建立了“知识共享柜”,把每个成员的教学反思、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课前准备资料等,均毫无保留地放入共享柜内,供相互学习和借用,大大提高了知识的利用率。为了让成员能最快最广泛地了解教学信息,进行每周一次的“教育信息发布会”;为了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理论水平,开展“你荐我读”、“经典文章推荐评选”等活动。而且这些活动逐渐形成制度化,为团队学习的“知识共享”提供了切实的保证和广阔的空间。
2.百家争鸣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生活资历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事件同一问题的看法,往往持有不同观念和认识,这为团队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资源。五年级教研组非常珍惜这可贵的动态资源,他们通过“动态说课”、“观点碰撞”,开设“争鸣课”、“会诊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每位成员的思想火花尽情展现,在观点的激情碰撞中提升教学理念,提高理论素养,磨练实践能力。
特别是“争鸣课”的开设,围绕同一教学内容,每位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和业务能力设计不同教法进行教学。然后对各成员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归因,在备课、上课、比较、分析、归因的全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3.深度汇谈
团队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汇谈”开始,即团队中的所有成员敞开心扉,坦诚相待,亮出自己心目中的全部假设,进行心灵的沟通,形成共同的思维,从而进入真正统一思考的方法或过程。
深度汇谈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1)“悬挂”假设。参与者先将自己的假设公开地摊到桌面上来,以便接受其他人的询问与观察,其用意就在于察觉和检验我们的假设。
(2)保持建设性聆听。参与者保持深度静默,放慢心智活动,停止交谈,注意发言者的反应和表现兴趣,充分聆听言语中隐藏的含意,并在必要时重述别人的发言要点。
(3)视彼此为工作伙伴。建立成员彼此间关系良好的气氛,产生成员间较好的互动,不断补足和加强彼此的思维。
(4)有一位“辅导者”掌握深度汇谈的精神和架构。
围绕“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的主题,五年级教研组进行了一次深度汇谈。他们通过邀请加入、开始发言、说出差异、集体探询、激发共同创造力等五个阶段的活动,敞开心扉,在平和的环境中克服了心理智障,消除了自我防范意识。大家畅所欲言,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自由交流自己心中的想法,交流经验教训,反思探询,相互支持与启发,从而得到超越自我的观点。通过深度汇谈,产生了众多精彩的教学理念。
这次深度汇谈取得了较好效果,每位成员自觉做到了四个“不要”,即不要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提没把握的问题;不要为了维护团结而不提分歧性意见;不要为了不使别人难堪而不提质疑性问题;不要为了使大家接受而只作折中性结论。也只有做到了这四个“不要”,每位成员的习惯性自我防卫才能消除,深度汇谈才能够顺利进行。
通过一年的团队学习的尝试,五年级教研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的优质课获得了市级一等奖;有多篇教师论文在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奖或发表;“作文教学开放性研究”集体课题通过专家鉴定,已圆满结题;教研组被学校评为“优秀教研组”。
有效的团队学习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促进了团队的发展。有关团队学习有效性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约翰逊.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10月.
[3]童潇.走向学习型社会.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1月.
[4]王维.学习型组织之路.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年1月.
[5]黄健.造就组织学习力.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