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法
发布时间:2015-07-09 09:03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教育观念上仍受到旧时代的影响,农村各级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农村教育一直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对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儿童的基础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一切都离不开有文化、掌握技术、懂得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于是,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又归结到了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和提高上。通过对当前农村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加以改进,从而逐步建立和形成农村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新机制。
一、农村教育的概况
在我国,农村教育一直是国民教育的重点。但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农村教育并没有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而且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前在全国上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下,农村所需的建设人才空前短缺,虽然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从各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在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客观地认识到当前农村教育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
(二)在教育观念上仍受到旧时代的影响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送子女到学校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跳农门,成为吃皇粮的人。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能否上大学还是个未知数,如今大学毕业找工作困难更抑制他们的求学热情,教育投资对于农村大部分家长视为是奢侈的,孩子们能早点为家庭分担重任最实在。因此初中一毕业或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方面对于女孩子更是认为读书无用,识几个字就回家种田或早早嫁人改变家中境况。
(三)农村各级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
现在很多偏远农村地区,能保证一人一桌一凳的条件都比较难,在许多新闻中,我们依然还能看到几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问教室上课,一个教师轮流教授全校学生的情形。因此,农村人口能够学习到新知识的机会很少,由于没钱,农民多数挣扎在“活着”的层面,谈文化消费那就太奢侈了。
(四)农村教育一直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
就师资素质而言,“双师型”的比例仍然较低,大多数教师对农科教结合、校企及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农村的基础教育阶段,偏远学校的民办教师一直是主力,受过专f-jn练的师范学校毕业生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地方工作。而民办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继续教育条件都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就能将就着当老师了,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
二、对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自1986年我国通过《义务教育法》开始,农村教育就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点,近十多年来,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90年代的“六配套”工程,是对农村教育一次大的促进。但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不但没有同城市拉近差距,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状况呢?因此有必要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农村教育发展减速的外部原因
我国教育总投资的不足导致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减缓,从而使农村教育产生了两个问题:
1.由于教育投资不足,对教师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导致农村教育质量的下滑。
2.由于教育投资的不足,导致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得不到改善,从而影响教育的质量。
1.农村教育的管理上还不完善。由于农村每个自然村都要求有小学,而生源却严重不足,使得学校办学规模过小,造成了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从而造成管理上的分散,组织配备极为散乱,财务制度不健全,学校领导难以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难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另外,有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很多是由于教学成绩较好而被提拔出来的,因此造成很多学校领导缺乏必需的管理知识。
2.对现有的农村教师缺乏应有的培训机制。在我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农村教师很难得到培训提高机会.有的七八十年代师范毕业的教师其知识结构还是七八十年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如何能满足现在学生的求知欲望呢?更不要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通过对现今的农村教育的分析,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上还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三、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村儿童的基础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
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因此,目前我国关于农村教育的立法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所以制定专门的《农村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法》,以制度或法律的形式界定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及各级政府投入的责任,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确保农村教育优先发展也是必要的。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提出要重点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坚定不移地实现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而农村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承担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
(三)加强农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农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我国城乡教育差距,除了资金投入的差距,最主要的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城乡教师的素质、待遇之间的差距。收入低、工资被拖欠、工作量大、负担重、没有学习培训机会、默默奉献,是农村教师的写照。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国家、政府也应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一是尽可能的提高农村教师的收人。二是保证农村教师进得来。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同时缺编,造成队伍结构失衡,缺少外语、美术、音乐、体育等专科教师。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对部分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骨干教师,职称评定时在学历要求上可适当放宽;在评比条件上,不一定要与城镇教师完全相同。在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评出的名、特、优和高级教师,应当从批准之日起,规定在本校工作不少于一定时间方可流动。城镇学校也可考虑教师是否到有到当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来缩短或延长其评聘高级职称和名、特、优教师的年限。
(四)依靠社会各方力量改善农村各级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的投入
在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的投入,首先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现阶段我们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两免一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但与城市教育的投人差距还是很大。虽然现在更多的农民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重返了校园,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需要建立更完整完善的管理和实施系统,这样才能真正的把国家政策落实在实处。其次是农村成人教育要充分发扬自给自足的精神。机会总是给有所准备的人,特别是在农村的成人教育阶段,这一点尤其重要。由于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弱,整个国家对于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仅占教育事业总额的0.6%左右,而其中用于农村成人教育的比例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在这种情形下,要改善教育条件更多地需要争取社会的力量,发展对口合作支持,培养职业技能,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有了合格的工人,也有利于农村青年的就业,更有利于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
总之,农村教育问题是当今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建设新农村就需要新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的,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改变的,因此,建立适应新农村需要的新式教育这条路还很长,摸索的过程也会有阻力,但通过各级政府的上下一致共同努力,相信面貌定会逐渐改观。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教育观念上仍受到旧时代的影响,农村各级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农村教育一直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对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儿童的基础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一切都离不开有文化、掌握技术、懂得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于是,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又归结到了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和提高上。通过对当前农村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加以改进,从而逐步建立和形成农村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新机制。
一、农村教育的概况
在我国,农村教育一直是国民教育的重点。但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农村教育并没有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而且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前在全国上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下,农村所需的建设人才空前短缺,虽然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从各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在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客观地认识到当前农村教育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
(二)在教育观念上仍受到旧时代的影响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送子女到学校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跳农门,成为吃皇粮的人。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能否上大学还是个未知数,如今大学毕业找工作困难更抑制他们的求学热情,教育投资对于农村大部分家长视为是奢侈的,孩子们能早点为家庭分担重任最实在。因此初中一毕业或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方面对于女孩子更是认为读书无用,识几个字就回家种田或早早嫁人改变家中境况。
(三)农村各级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
现在很多偏远农村地区,能保证一人一桌一凳的条件都比较难,在许多新闻中,我们依然还能看到几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问教室上课,一个教师轮流教授全校学生的情形。因此,农村人口能够学习到新知识的机会很少,由于没钱,农民多数挣扎在“活着”的层面,谈文化消费那就太奢侈了。
(四)农村教育一直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
就师资素质而言,“双师型”的比例仍然较低,大多数教师对农科教结合、校企及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农村的基础教育阶段,偏远学校的民办教师一直是主力,受过专f-jn练的师范学校毕业生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地方工作。而民办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继续教育条件都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就能将就着当老师了,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
二、对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自1986年我国通过《义务教育法》开始,农村教育就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点,近十多年来,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90年代的“六配套”工程,是对农村教育一次大的促进。但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不但没有同城市拉近差距,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状况呢?因此有必要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农村教育发展减速的外部原因
我国教育总投资的不足导致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减缓,从而使农村教育产生了两个问题:
1.由于教育投资不足,对教师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导致农村教育质量的下滑。
2.由于教育投资的不足,导致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得不到改善,从而影响教育的质量。
(二)农村教育发展减缓的内部原因
1.农村教育的管理上还不完善。由于农村每个自然村都要求有小学,而生源却严重不足,使得学校办学规模过小,造成了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从而造成管理上的分散,组织配备极为散乱,财务制度不健全,学校领导难以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难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另外,有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很多是由于教学成绩较好而被提拔出来的,因此造成很多学校领导缺乏必需的管理知识。
2.对现有的农村教师缺乏应有的培训机制。在我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农村教师很难得到培训提高机会.有的七八十年代师范毕业的教师其知识结构还是七八十年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如何能满足现在学生的求知欲望呢?更不要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通过对现今的农村教育的分析,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上还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三、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村儿童的基础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
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因此,目前我国关于农村教育的立法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所以制定专门的《农村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法》,以制度或法律的形式界定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及各级政府投入的责任,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确保农村教育优先发展也是必要的。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提出要重点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坚定不移地实现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而农村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承担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
(三)加强农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农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我国城乡教育差距,除了资金投入的差距,最主要的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城乡教师的素质、待遇之间的差距。收入低、工资被拖欠、工作量大、负担重、没有学习培训机会、默默奉献,是农村教师的写照。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国家、政府也应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一是尽可能的提高农村教师的收人。二是保证农村教师进得来。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同时缺编,造成队伍结构失衡,缺少外语、美术、音乐、体育等专科教师。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对部分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骨干教师,职称评定时在学历要求上可适当放宽;在评比条件上,不一定要与城镇教师完全相同。在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评出的名、特、优和高级教师,应当从批准之日起,规定在本校工作不少于一定时间方可流动。城镇学校也可考虑教师是否到有到当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来缩短或延长其评聘高级职称和名、特、优教师的年限。
(四)依靠社会各方力量改善农村各级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的投入
在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的投入,首先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现阶段我们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两免一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但与城市教育的投人差距还是很大。虽然现在更多的农民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重返了校园,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需要建立更完整完善的管理和实施系统,这样才能真正的把国家政策落实在实处。其次是农村成人教育要充分发扬自给自足的精神。机会总是给有所准备的人,特别是在农村的成人教育阶段,这一点尤其重要。由于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弱,整个国家对于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仅占教育事业总额的0.6%左右,而其中用于农村成人教育的比例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在这种情形下,要改善教育条件更多地需要争取社会的力量,发展对口合作支持,培养职业技能,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有了合格的工人,也有利于农村青年的就业,更有利于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
总之,农村教育问题是当今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建设新农村就需要新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的,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改变的,因此,建立适应新农村需要的新式教育这条路还很长,摸索的过程也会有阻力,但通过各级政府的上下一致共同努力,相信面貌定会逐渐改观。
上一篇:试论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