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5-07-09 09:03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助于教师了解企业的需求,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有助于学校为满足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实现教育对象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较流于表面,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存在体制及认知的障碍,校企合作模式可行性的实践方案应该紧密联系企业,建立“服务外包”机制,实施“工学交替”。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服务外包工学交替
培养目标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内容。大学的类别与层次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技术为核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为根本任务…。自从我国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确定以来,“扛校企合作大旗,走工学结合之路”就成了广大职业院校的一种必然选择。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深化,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所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1“企业配合”模式
最初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属于这种模式,该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学校通过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学校提出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1.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切等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1。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对高职学院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教学__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达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
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高职院校自发的状态,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多。政府没有强制要求,企业参不参与关系不大,在当前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缺乏主动性。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没有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实施细则,使得国家很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没有进行很好地沟通,部门之间的政策和法规不衔接,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加之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
3校企合作实践:建立“服务外包”机制,实施“工学交替”
服务外包(serviceoutsourcing)-般来说指企业为增强核心竞争优势、降低经营成本,将企业内部某些服务性工作及某些周期性的活动或职能以签订服务合同的形式外包给相关服务供应商去完成。服务外包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低成本、高效益是服务外包对企业最大的贡献。
对于企业而言,与高职院校建立服务外包机制,将相关项目过程尤其是培训业务、知识流程交付相应院系完成,既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又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技术业务力量。另外,企业吸纳高职院校教师、优秀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调研,组成校企科研团队,就可以借助学校的科研技术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共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有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在“服务外包,工学交替”的模式下,高职院校参与双方各项科研技术研发工作,如玩具专业,学校教师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新型玩具的设计工作,不仅教师的技能能保持与一线企业的需求一致,同时优秀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工作通过学校、企业“工学交替”活动,学生将获得机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践,能更切实有效地展开技能训练,达成职业教育的目标。
今后高职院校应多设立针对企业需求的“硬课题”式的科研项目,帮助中小企业寻找产品创新开发的切入点,直至让对口院校成为企业的“第二研发部”。
4开展国际合作
拓展合作办学新领域,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拓宽与国外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扩大培养面,优化培养方法。也可通过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从而使学校的招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服务外包工学交替
培养目标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内容。大学的类别与层次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技术为核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为根本任务…。自从我国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确定以来,“扛校企合作大旗,走工学结合之路”就成了广大职业院校的一种必然选择。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深化,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所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1“企业配合”模式
最初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属于这种模式,该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学校通过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学校提出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1.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切等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1。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对高职学院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教学__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达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
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高职院校自发的状态,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多。政府没有强制要求,企业参不参与关系不大,在当前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缺乏主动性。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没有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实施细则,使得国家很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没有进行很好地沟通,部门之间的政策和法规不衔接,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加之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
在更深层的认知方面,不少院校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看成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只是简单地把所合作的企业作为自己的暂时补充,偶尔聘请企业人员上上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而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视作人才制造工厂和人才招聘场所,偶尔来校开个人才招聘会或选聘几名员工。
3校企合作实践:建立“服务外包”机制,实施“工学交替”
服务外包(serviceoutsourcing)-般来说指企业为增强核心竞争优势、降低经营成本,将企业内部某些服务性工作及某些周期性的活动或职能以签订服务合同的形式外包给相关服务供应商去完成。服务外包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低成本、高效益是服务外包对企业最大的贡献。
对于企业而言,与高职院校建立服务外包机制,将相关项目过程尤其是培训业务、知识流程交付相应院系完成,既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又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技术业务力量。另外,企业吸纳高职院校教师、优秀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调研,组成校企科研团队,就可以借助学校的科研技术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共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有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在“服务外包,工学交替”的模式下,高职院校参与双方各项科研技术研发工作,如玩具专业,学校教师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新型玩具的设计工作,不仅教师的技能能保持与一线企业的需求一致,同时优秀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工作通过学校、企业“工学交替”活动,学生将获得机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践,能更切实有效地展开技能训练,达成职业教育的目标。
今后高职院校应多设立针对企业需求的“硬课题”式的科研项目,帮助中小企业寻找产品创新开发的切入点,直至让对口院校成为企业的“第二研发部”。
4开展国际合作
拓展合作办学新领域,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拓宽与国外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扩大培养面,优化培养方法。也可通过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从而使学校的招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上一篇:浅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