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论职业教育发展途径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5-07-09 09:04
论文摘要:建立适应市场的中等职业教育制度,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强国的有效途径。如何改革职业教育模式,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使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较高技能的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服务于市场经济是文章所探讨的内容。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职教创新;职教发展
  一、中职教育现状
  (一)与高中学校的差异
  根据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中职教育招生人数与高中招生人数相差两百万人,在校人数差近千万人。全国高中学校数是中职学校数的一倍有余,从事高中教育的职工是中职的6倍。
  (二)农村职教发展的滞后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适应。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经费、教学设施、师资水平等方面与城市距离在不断加大。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
  (三)国家政策的支持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解决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2002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7年5月,国务院发出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9年1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这些努力使得近几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政府积极的职教政策是职教发展的有力前提
  (一)政府干预阶段
  2000年前中职教育招生规模及其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出现了徘徊和下降,“普高热”和“大学热”使中职学校的招生普遍不同程度地遇到困难,且生源质量逐步下降。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支撑兴国战略的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科技型转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尤其是沿海地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政府已经意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重要作用,并且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中职变革阶段
  在这一阶段,依托国家政策,每一所中职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在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学校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调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国家根据区域划分全额投资建设国家级实习场所,建立综合型实验实习基地,配备市场紧缺型专业实习用设备;各地方中职学校配备基础实验实训场所,场所资金来源可以由学校与地方财政或者与学校签定“定单式”企业共同负担。
  国家通过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与行业协会确定考核内容,严格职业资格考评制度,规范职业资格等级评定,使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成为就业择业的必备条件,同时配合学校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出拥有一定技能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当今,许多中职学校通过各种技能传授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办出学校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中职教育现代化
  中职学校在这一阶段将完善教育理论体系,踏人专业成长的自主发展的轨道。政府已不再参与中职改革的进程,中职学校开始向同行业、市场相符合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增长,国民对中职学校的认识发生根本改变,“普高热”现象基本消失,市场对技术工人需求数高于对研究人员的需求数,中职招生高于普高招生,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的偏好开始转向中职类学校。
  完善的中职教育开始对中国的工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行业的发展又促使中职类学校更加完善。旧行业的衰落,新行业的兴起,促使中职学校专业开设转化以适应市场,培养出的优秀技能工人同时推动着行业向高端发展,从而形成正反馈,促进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

  三、学校积极自主变革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内驱力
  (一)教师的培养与技能提高
  首先,国家对处于转型期中的中职教育阶段创建教师培训计划,在高校设立新的职业教育教学专业,专业对口培养中职教师,培养出技能优异叉掌握多种教学技能的教师,这些教师毕业后分配到各中职院校从事教育工作。对在任教师,支持其赴拥有优秀职教实践的国家、拥有高制造技能水平的企业学习培训,到承担中职教师培训的高校进修。定期对在任教师提供技能培训和一系列的适应时代技能教育方法培训,并通过良好的教育实践考核制度,形成有职教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师,通过他们的专业授课、技能传授和专业分析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其次,应迅速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档次,尤其是加强实习训练基地建设,每所学校都应配备处于行业标准水平的实习场地,同时在重点、示范中职学校中建立国家级综合实验基地,配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的实习场地。通过加强对实训基地技能训练资源的配置,做到文化课程资源与实践教育技能训练资源的合理分配,并充分与企业的新生产模式、市场的新技术对接,形成良好的学生实践培养模式,服务于市场经济。逐步形成以职业学校为信息集散主体、实训基地为信息传播纽带、学生为信息接受实体的职业教育网络。
  中职教师是技能的传授者,转型时期的教师应该要致力于成为一名有高度责任感并善于通过各种实践应用型的教学方法去研究教学的教师,通过现场或模拟职场环境,深化和拓展专业学习,培养学生模仿、操作、实践、制作的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转型期中职教育的教师,自我学习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自我技能水平和教育技能方面,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开展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增强自我的职业技术能力水平比继续提高学历水平更重要。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创新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目前中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普遍的教学方法局限于“满堂灌”式教学法;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基础知识能力而欠缺动手能力,适应能力不足;中职课程大多是技术型的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常动手操作才能掌握的技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很难使中职学生获得真正的操作技术。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把握教育规律,善于发现问题,选取合理方法,遵循科学原则。例如: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和小组工作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能力。在国外的中职教育中,很多学校拥有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长。我国的中职教育也可以通过引进,模仿,改善,再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2.课程模式的创新
  我国职业教育现在重心还是在学校形态的、长学制的、学历化的职前养成教育上,这种职教模式对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很有用,但因其培养学生的周期长,对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的反应不够灵活,已日益显出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弊端。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灵活的、新的职业实践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普遍提高学生技能,适应市场要求。
  创新的课程模式既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应满足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需求,其课程设计既应强调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还应重视受教育者需求分析,中职课程改革必须有利于两大方向:就业和升学。中职课程模式创新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通过创新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多种综合技术,适应职业变化;具备良好的就业心理,并能捕捉升学的机遇。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应审时度势,改革创新。中职学校应通过课程模式的创新,采取长短结合、学分制、技能考核制等方法拓宽办学渠道,增强职教活力。并逐步形成重技能、多实践、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教育结构,形成新的职教体系。
  四、职教环境的改善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加速器
  正确引导社会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宣传职业教育,逐步改变社会不重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加大对职业学校经费投入,建设高水平的、有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学校,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实力雄厚、技能教育优秀的职业教育体制;提高教师待遇,防止职教资源流失;调整高职教育招生制度,使技术突出、素质优秀的中职学生更普遍地进入高职学院学习;加强宣传职教为社会作出贡献、为家庭取得实惠、为自己闯出路子的优秀毕业生的典型。
  应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制度。教育和劳动制度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要规范劳动力市场、落实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十分重要,这一方面是对人民负责,保证有资格的人为他们服务,另一方面,提高了持证者的社会地位。

上一篇:关于电力机车司机培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的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