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职业教育文字欣赏课教字改革初探

发布时间:2015-07-09 09:04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文学欣赏 改革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的教学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学欣赏课之类的文化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亚待改革。
  职业教育中的文学欣赏课,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和美感教育,就是通过教材或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载体,向学生传递传统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人类优秀而高尚的精神、思想、道德、情操,启发和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本民族的、外民族的、传统的、现实的人性美,认识人性美,从而感染、影响、熏陶和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使自我成为美的心灵、美的精神、美的道德情操的载体。
  一、文学欣赏课应分层次教学
(一)引领学生进人阅读欣赏诗歌的心理状态
1.在一节课的开始,先播放或展示一些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以营造一定的课堂气氛,用于调整和调动学生的心理情绪。例如,在讲授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一开始可以先让学生听一听古曲《春江花月夜》。在讲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时,可以展示一些富于意蕴的古代山水田园画。如果没有直接反映所讲内容的音像资料,也可以播放或展示一些在风格上与所讲作品接近的音像、图片资料。这种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提供的形象,直接而鲜明,很快便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进人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在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时就会较为自然顺畅。
2.对作者的了解是欣赏古典诗词时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介绍作者时,不是流水账似地叙述一遍他的生平经历,而是要通过介绍他的生平展现出他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感情和个性气质。目的是带领学生进人作者的精神状态,以作家独特的心理品质吸引和打动学生,使他们与作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对理解和欣赏作品无疑能起到一个必要的心理铺垫作用。
以上这几步都是针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欣赏心理而做的前期工作。

(二)对作品的文本赏析
欣赏一首诗词作品,首先要弄懂它的文字意思。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学生在阅读欣赏时的难题,所以,教师可以把这项工作先布置给他们作为预习的内容。另外,关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亦可由教师提供相应的材料由学生自行了解。那么,课堂教学的重点则应放在对作品情境及内在意蕴的把握上。诗词的欣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者之情相会的过程,而诗人之情主要借助于物象的描绘表达出来,于是,欣赏过程也就是读者根据诗歌的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的过程。因此对诗歌意象的领悟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对意象领悟的途径是联想和想象,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复活和还原作品所呈现的景象,并从中揣摩作者的情感。同时由于诗词形式上的特点决定了它对生活的反映只能是截面的、片断的,在简约的形式中隐藏作者浓郁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时通过想象来补充作品简省的内容,使作者的情感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在做好上述前期工作之后,教师便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储备对诗词的内容做初步的想象。想象是一种主观色彩十分强烈的活动,因此,想象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点拨者。

  二、文学欣赏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在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而艺术魅力是缘于作者真挚的富含情感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拿来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由于日常生活和语言积累,学生在初读之后,都会有个感性的认识。在讲授辛弃疾《破阵子》这首词的时候,学生先行阅读,进行总体感知,为引导学生感受意境,配以古筝曲,学生在幽怨激荡的古筝曲中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自然会有一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感受;读“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难免会心生幽怨迷蒙之情。诗词配乐,学生的情绪被诱发起来,热情自然高涨。此时学生内心有各种情感在涌动,颇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但此时学生的感受还只是模糊的,飘忽不定的,此时就要进人欣赏的第二个阶段。
学生初读之后,对全词的把握带有一种明显的个性特征,正处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基调是否把握准确是一个问题,所以需要学生们讨论切磋。“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发灵光”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一阶段仍辅以古筝曲,在激越优美的曲调中让学生去思考把握词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韵味,一种氛围(意境)。只有经过这一个阶段,学生认识才可能由表层走向深层,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还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例,由初读而形成的模糊的、不确定的情感体验经思考讨论后就会形成这样的共识:词人笔姿飞扬,描写了带兵的理想图,谱写出收复河山的胜利歌。绘出的是一幅雄浑悲壮的画面:悲鸣的号角声,激荡在逸通连绵的军营,回响在族旗飘舞的天空,词人挥刀上马,射箭杀敌,整个画面活脱脱地跃现在我们的面前。此时,学生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激动,而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的共鸣,学生心随意到,这是渐人意境阶段。
  三、文学欣赏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要耐心地“引”
“引”,就是引导。语文教材中的范文和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人性美和形象美及艺术美,都不是直观显露的,必须深人赏析后才能领悟其美。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赏析作品,领悟美的内涵,感受美的意义,进人美的境界,接受其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理性的引导,使其从本能的欲望和冲动中,升华到高尚、纯洁的精神境界,使其情感从自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自由。

上一篇:浅论职业学院计算机课堂教学的设计

下一篇:论捷克高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