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制剂分析》课程项目化教

发布时间:2015-07-09 09:08

【关键词】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项目化教学;教学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l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这个要求出发,根据有关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和开发的理念及方法,我们进行了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探索。在该课程改革中,我们密切联系地方中药制剂产业发展的实际,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缩短学生进入职业角色的适应期,使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能与生产实际之间实现良好的对接。

  1 课程性质与定位

  《中药制剂分析》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中药饮片生产与加工、中药制剂生产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专业岗位(群)都需要中药制剂分析的技术人员,也正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领域之一。

  该课程具有理论综合性明显、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综合了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知识,是研究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理念,掌握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中药制剂的常规检查、杂质限量检查的基本技能,以及中药制剂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熟悉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一般程序和主要内容,了解中药制剂分析发展的现状和动向,使学生成为中药制剂质量检测和分析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 课程的项目化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1]。该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课程的界限,按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融为一体,同时将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生产车间)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2]。对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项目化设计进行探索,首先要对相关企业的中药制剂分析岗位人员的有关工作和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全面的调研,并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框架后进行试运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企业的评价进行改进。

  2.1 工作过程分析

  典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确立是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革的先决条件。我们聘请来自企业或药检所的有关中药质量检测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中药制剂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项目)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其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典型的工作过程,以及完成这些任务和工作过程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中药制剂分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原材料的鉴别和质量检验、中间产物检验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检验,并对这些中药产品作出真伪优劣的质量判断。典型的工作过程包括阅读理解药品标准、外观性状检查、定性鉴别、常规检查、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数据处理、出具检验报告。

  2.2 教学内容的选定

  按照国家职业大典的对应工种要求,针对本校中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等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行业专家对本课程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为“针对岗位,理论够用,突出技能”。以此确定教学主要内容包括:阅读理解药品标准的有关知识、取样和提取技术知识、定性定量检查有关技术知识、原始数据处理和检验报告书写的相关知识、职业素养的有关理论以及有关的操作技术。

  2.3 项目化设计

  项目的选取和设计是项目化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在了解企业人才需求、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造和重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来完成,这两部分分别形成了教学的两个维度,组成了教学项目的内容矩阵,形成了项目化的内容组织架构(见图1)。

  第一维度是导入部分,即中药制剂分析工作过程的理论学习模块。按照中药制剂分析的典型工作过程单元的顺序来组织,其教学主要在传统教室进行。

  第二维度是主体部分,即中药制剂分析工作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块。按照项目化教学模式来组织,在一体化实训基地完成其教、学、做,并适当采用开放式教学,以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时间,从而提升项目化、一体化教学的效果。项目的组成主要为含某类成分的典型中药制剂的全检为一个项目,形成本课程的项目序列。每个项目按照其中所涵盖的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工作过程单元来组织子项目。

  图1 教学项目化内容结构图

  3 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践

  3.1 设置一体化教学场所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是践行项目化教学的必要场所和条件保证。在实训室的布局上,我们尽量按照中药制剂生产企业检测中心的功能分区、布局和设备配置等来设置教学场所,此外也考虑设置理论教学区及讨论区并配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在管理上参照企业检测中心的相关运行和管理制度来进行管理。

  3.2 实践项目化教学

  在项目具体实施中,教师事先讲解该项目的有关理论知识,再根据项目的工作量、难易程度以及涉及的设备需要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2~3人为一组,个别情况下3~5人为一组。每组按照“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教师审核-实施方案-出具检测报告-项目总结”的流程完成该项目。同时要求在实训中参照企业的格式要求,做好原始记录、数据分析及处理,并出具规范的检测报告。在整个项目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从旁指导并监控项目实施的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3.3 考核评价教与学

  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激励学生、促进教学的功能,是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本课程的考核标准参照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中药检验工,中级工),有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并推进“双证书”制。在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为主要衡量指标,以知识的积累为辅。具体实施时,整个课程的考核以项目化模块的考核为主,而项目的考核以实践过程考核为主。课程总成绩由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综合而成。每个项目的考核和评价以方案设计、原始记录、数据分析与处理过程记录、检测报告、操作过程、仪器使用、实验习惯(包括安全、卫生等)、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的总结与反思等作为依据。

  4 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在本课程项目化教学中,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据来选择或开发教学项目,而项目则根据工作过程来展开并完成,即通过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来创设“学习情景”,使技能训练职业化;并构建了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自主化。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理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达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的。

  4.1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重构教学内容,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远离职业工作任务和生产实际的弊端,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有机地融为一体。

  4.2 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我们的项目化教学中采用的是开放式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协作精神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和积累,并通过对项目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实现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和突破。

  4.3 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项目化教学所凸显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使学生可以明确、概括性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并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从整体上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从而确立对自己工作的信心,并培养对自己职业的热爱。

  4.4 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来自生产岗位一线的兼职教师的介入,使项目化教学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外,还引入了对生产极为关键的操作经验和生产经验,在更深层面上有效的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5 课程项目化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经过1年来对上述方案的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能力有了比较显著的提升。但在实施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①实训室与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只经过小改小革,教学区与试验区混杂,精密仪器室与本实训室不在同一楼层;②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部分项目需分段进行,导致项目实践缺乏连贯性;③暂时只能使用原有教材与自编讲义相结合的方式。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拟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各部门联动,真正按照企业检测中心对实训室在硬件条件上重新进行一体化设计和改造;其次,与各相关专业、相关部门协调,对教学时间的安排作更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调整,以便有较长的连续时间段和更长的实训室开放时间来保证项目的实施;第三,编写配套的教材并争取出版,与职业技能鉴定作更加紧密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 24(20):14-15.

  [2] 郝 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 2007,22(7):59-60.

上一篇:职业教育如何面对知识经济

下一篇: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