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
发布时间:2015-07-09 09:08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鉴定;途径
论文摘要: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将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效衔接,已越来越受到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从建立工作运行机制、“课证”结合、考评师资队伍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的长效运行机制
1.建立了合理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相关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管理机制和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是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重要保证条件。学院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挂靠在教务处开展工作。所长由院长兼任,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和各系负责技能鉴定的干事,负责对全院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规范培训、鉴定工作的各个环节,协调、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在此之下,各教学系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
2.健全了保障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管理制度。
学院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国家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实情制定整套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如《职业技能鉴定所管理办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考核管理办法》、《计算机、英语和职业技术等级的认证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考证项目与专业对照表》、《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等,从鉴定队伍、考核条件、测评方式、考务组织、鉴定结果、证书管理六个方面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标准严格考核,积极维护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二、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促进课程建设
为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到实处,学院要求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与该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开设相应的考证课,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促进课程建设。
1.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从培养目标出发,构建以岗位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明确将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为: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突出民政特色,培养适应岗位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构建以岗位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民政业要求的课程体系——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
2.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
(1)课程设置的改革
针对专业的特点,打破学科限制,按专业需求进行整合,设置多个知识能力模块。以模块化结构形式,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平台,使培养出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教学模式的改革
理论教学渗透实践内容,不仅重视讲,更重视练,重视知识的更新。具体做法是增加习题课、讨论课、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大作业,提高讲练比例,让学生有比较宽裕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到实训室进行,采取老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动手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设备控制技时,通过老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动手操作相结合,来讲授继电器的控制和plc的编程方法等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进行创新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多向思维方式。例如在讲解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这部分内容时,把数控机床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常见故障作为教学案例,既提高了高职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3)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不断的更新,特别是教学内容应跟上现场实用技术的发展;理论教学中的举例应尽量体现先进技术的工程实例,拉近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短学时的专业新知识讲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及时了解本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4)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采用cai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难事。建立专用的多媒体电化教室,把一些抽象的不易表述的内容,例如《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图》、《数控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cad/cam技术与应用》等部分内容通过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近年来我院教师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完成了30余部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工作。公开发表专业论文、教学论文300余篇。为结合有关综合课开发,我们还自编了大量的理论内部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做到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紧跟专业技术发展,教学计划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各类教材紧密配合教学计划。
三、积极探索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的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法
改革,保证职鉴模式成为专业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1.针对不同生源基础特点、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专业课教学广泛实行“整体计划,分段教学”,即改变传统理论课学习的周课时习惯,将每学期分成几个时段,每个时段集中学习一门对应于某种岗位技能的课程,提高学生对理论掌握程度。教学中还十分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训室融为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广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结合项目进行,项目纳入课程教学之中;设置单独的实训环节,在第3、4、5学期末安排i周的时间进行课程综合实训,强化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2.积极探索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在考核中,我们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加大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考核的比重;对一些核心课程,把相关项目制作、作品获奖情况作为考核评定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形式的改革,学院逐步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考核方法体系,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人才市场就业准入的培训考核制度接轨。
四、依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标准,建设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素质,是办好高职教育,办出高职专业特色的根本保证。为此,在学院指导下,制订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立足培养,积极引进”为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加快师资水平的提高,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内先进企业,院校协作,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近年来,20余名专业教师先后到德国、新加坡、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在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国内学历进修与提高。
(2)“双师型”素质队伍建设的举措
近年来,我院坚持选择优秀专业骨干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优秀专业骨干教师不仅动手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在教学特别是实训基地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带动青年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院还提出要求:一是所有专业教师必须考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等级证,二是青年教师必须至少参加半年本专业的生产实践和实训(主要途径有三个:实验室、实习工厂、企业),为“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85以上的教师获得中、高级技术资格等级证。我院积极聘请高校知名教授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院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
为了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作用,激励骨干教师投身教育工作,鼓励优秀青年尽快脱颖而出,使师资队伍形成梯队,顺利实现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我院先后制定了“专业带头人评聘暂行办法”、“选拔和培养骨干教师有关规定”和“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有关规定”。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因为这支队伍是教学改革倡导者、参与者、执行者,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通过引进和自身提高,我院现有教授人,副教授人,具有硕士学历人,在读硕士24人,36名教师具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85以上的教师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
五、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建设实基地,保证职鉴所需设备条件成为实训地建设的基本项目
为实现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我院通过“3个计划”实施,普遍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可以满足学生顶岗实训并就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具有较完善的软、硬件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3个计划”实现“3个一体化”。“3个计划”:一是原有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造计划;二是校内实训基地拓展计划;三是校内实训基地运行制度建设计划。通过“3个计划”的实施,实现“3个一体化”,即课堂与工作岗位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3个计划”实现“5结合”。
“3个计划”:一是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计划;二是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计划;三是校外实习基地内涵建设计划。通过“3个计划”,实现“5个结合”,即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相结合,训练与生产相结合,岗位技能与职业素质相结合,学校管理与实习单位管理相结合,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由于学院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高度重视,坚持将其作为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常态化,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学院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对外科技服务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学院技能教学的开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招生就业两旺。
论文摘要: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将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效衔接,已越来越受到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从建立工作运行机制、“课证”结合、考评师资队伍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的长效运行机制
1.建立了合理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相关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管理机制和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是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重要保证条件。学院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挂靠在教务处开展工作。所长由院长兼任,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和各系负责技能鉴定的干事,负责对全院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规范培训、鉴定工作的各个环节,协调、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在此之下,各教学系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
2.健全了保障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管理制度。
学院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国家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实情制定整套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如《职业技能鉴定所管理办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考核管理办法》、《计算机、英语和职业技术等级的认证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考证项目与专业对照表》、《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等,从鉴定队伍、考核条件、测评方式、考务组织、鉴定结果、证书管理六个方面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标准严格考核,积极维护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二、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促进课程建设
为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到实处,学院要求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与该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开设相应的考证课,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促进课程建设。
1.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从培养目标出发,构建以岗位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明确将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为: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突出民政特色,培养适应岗位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构建以岗位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民政业要求的课程体系——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
2.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
(1)课程设置的改革
针对专业的特点,打破学科限制,按专业需求进行整合,设置多个知识能力模块。以模块化结构形式,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平台,使培养出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教学模式的改革
理论教学渗透实践内容,不仅重视讲,更重视练,重视知识的更新。具体做法是增加习题课、讨论课、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大作业,提高讲练比例,让学生有比较宽裕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到实训室进行,采取老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动手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设备控制技时,通过老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动手操作相结合,来讲授继电器的控制和plc的编程方法等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进行创新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多向思维方式。例如在讲解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这部分内容时,把数控机床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常见故障作为教学案例,既提高了高职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3)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不断的更新,特别是教学内容应跟上现场实用技术的发展;理论教学中的举例应尽量体现先进技术的工程实例,拉近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短学时的专业新知识讲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及时了解本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4)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采用cai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难事。建立专用的多媒体电化教室,把一些抽象的不易表述的内容,例如《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图》、《数控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cad/cam技术与应用》等部分内容通过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近年来我院教师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完成了30余部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工作。公开发表专业论文、教学论文300余篇。为结合有关综合课开发,我们还自编了大量的理论内部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做到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紧跟专业技术发展,教学计划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各类教材紧密配合教学计划。
三、积极探索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的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法
改革,保证职鉴模式成为专业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1.针对不同生源基础特点、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专业课教学广泛实行“整体计划,分段教学”,即改变传统理论课学习的周课时习惯,将每学期分成几个时段,每个时段集中学习一门对应于某种岗位技能的课程,提高学生对理论掌握程度。教学中还十分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训室融为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广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结合项目进行,项目纳入课程教学之中;设置单独的实训环节,在第3、4、5学期末安排i周的时间进行课程综合实训,强化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2.积极探索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在考核中,我们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加大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考核的比重;对一些核心课程,把相关项目制作、作品获奖情况作为考核评定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形式的改革,学院逐步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考核方法体系,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人才市场就业准入的培训考核制度接轨。
四、依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标准,建设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素质,是办好高职教育,办出高职专业特色的根本保证。为此,在学院指导下,制订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立足培养,积极引进”为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
(1)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为了加快师资水平的提高,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内先进企业,院校协作,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近年来,20余名专业教师先后到德国、新加坡、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在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国内学历进修与提高。
(2)“双师型”素质队伍建设的举措
近年来,我院坚持选择优秀专业骨干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优秀专业骨干教师不仅动手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在教学特别是实训基地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带动青年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院还提出要求:一是所有专业教师必须考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等级证,二是青年教师必须至少参加半年本专业的生产实践和实训(主要途径有三个:实验室、实习工厂、企业),为“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85以上的教师获得中、高级技术资格等级证。我院积极聘请高校知名教授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院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
为了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作用,激励骨干教师投身教育工作,鼓励优秀青年尽快脱颖而出,使师资队伍形成梯队,顺利实现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我院先后制定了“专业带头人评聘暂行办法”、“选拔和培养骨干教师有关规定”和“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有关规定”。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因为这支队伍是教学改革倡导者、参与者、执行者,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通过引进和自身提高,我院现有教授人,副教授人,具有硕士学历人,在读硕士24人,36名教师具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85以上的教师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
五、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建设实基地,保证职鉴所需设备条件成为实训地建设的基本项目
为实现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我院通过“3个计划”实施,普遍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可以满足学生顶岗实训并就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具有较完善的软、硬件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3个计划”实现“3个一体化”。“3个计划”:一是原有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造计划;二是校内实训基地拓展计划;三是校内实训基地运行制度建设计划。通过“3个计划”的实施,实现“3个一体化”,即课堂与工作岗位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3个计划”实现“5结合”。
“3个计划”:一是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计划;二是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计划;三是校外实习基地内涵建设计划。通过“3个计划”,实现“5个结合”,即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相结合,训练与生产相结合,岗位技能与职业素质相结合,学校管理与实习单位管理相结合,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由于学院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高度重视,坚持将其作为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常态化,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学院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对外科技服务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学院技能教学的开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招生就业两旺。
上一篇:浅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新
下一篇:欧美中医教育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