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粤东地区部分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流失现象
发布时间:2015-07-09 09:10
论文关键词:农村职校;就业流失现象;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分析了粤东地区部分中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出现的流失现象,并提出了相应付策。
粤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于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部分中职学校是受惠于省委省政府在本世纪初期启动的“教育扶贫”工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努力之下创办起来的。近几年,政府投入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较大,办学条件好的中职学校,办学思路清晰,不断创新办学模式,与珠三角优质中职学校联合办学,或校企合作走向常规化,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少数办学时间较短的中职学校,由于当地政府财力投入有限,加上办学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毕业生就业流失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这部分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函待解决的难题。
一、中职学校出现就业流失现象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粤东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部分中职学校绝大多数属县办职校,一方面,经济的欠发达导致县办职校在开设专业丘存在局限性,开设工科专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少开设工科类,多开设文科类的传统专业,这给学校的推荐就业造成困难;另一方面,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明显处于劣势,县内及周边缺乏知名企业,给工科专业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带来难度,单靠学校的设备又难以满足学生学习技能需要,造成毕业生的质量难以保证,再加__仁刚创办的农村学校在企业方面的认可度较低,学校一时难以拓宽就业推荐渠道,因此学校推荐出去的学生的专业难于对口安置。如今年7月,揭阳市某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100多名毕业生被学校安排到东莞市大朗镇的某知名企业做一线工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不对口,因此一周过去之后,只剩下心态较好的10多名学生能坚持下来,流失率竟然超过90%。
2.主观原因。
首先,部分家长对孩子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这是导致职校生就业流失的主观原因之一。其次,造成学生就业不稳定方面的因素,还有工作条件、工作待遇、气候环境以及饮食起居等方面,加上刚步入社会的中职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不强,自身的社交恐惧、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等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以及中职生自身的就业期望值与就业现实的矛盾,容易导致中职生的就业出现流失的局面。如今年7月中旬,揭阳市某中职学校与深圳市比亚迪公司签订用工协议,安置了30多名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组装车间,部分学生认为技术单一,每天都是在流水线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不能继续深入学习掌握在校的专业技能,因此,也有10名学生放弃1700元的月薪而离开公司。
二、应对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流失现象的对策
1.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就业安置网络,建立企业用工长效干预机制,促进企业用工规范。
据笔者了解,目前,中职学校的就业工作大都是学校在“唱独角戏”,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学校独自承担,学校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为此,笔者建议,成立市、县、校三级就业安置网络,充实安置力量,保障信息畅通,学校主动与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以及用工企业建立信息联系网。这样,能够减少部分地方的企业宁愿招社会青年,不愿招职校生的现象。此外,劳动监察部门要深入企业,加大对企业用工的“准入制夕,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切合实际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让企业主动接收职校生,从而确保职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2.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增加职校整体效益。
职业教育界有句俗语叫“出口畅才能进口旺”,职校的就业工作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笔者认为,作为刚刚起步的农村职校就如一张白纸,可以描绘出更好更美的“蓝图”。因此,当地的党委政府领导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功能作用,重新给职校发展“把脉”,利用本土企业资源或辐射周边知名企业,在加强对企业用工的制度监督之外,尽可能出台一些职校生就业配套政策,如可根据县情以及行业需要,每年有计划地给职校下达定向委培指标,从而实现招生就业“双赢”的局面。
3.加强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和就业跟踪工作。
首先,学校要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前的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中职生在毕业前面临的就业岗位选择是人生中的大事,处于自我与客我的矛盾、社会需求与自我要求的矛盾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的时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势必会在其心理上造成负担和阴影。学校要因势利导,运用个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自信心的培养。部分中职生在职校读书时,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自卑心强烈。学校要重视这一群体,通过一些成功的个案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三是适应能力的训练。适应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中职生毕业后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自己的专业知识面较窄、技能不过硬又要技术岗位竞争时,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存适应能力,这些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在学生毕业前,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四是吃苦耐劳和艰苦创业精神的培养。劳动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创业能力,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拓宽就业渠道、稳定就业的有效途径。
再次是稳步做好就业跟踪工作,首先,学校要充分意识到:作为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需要有一个过渡期。因此,学校可以派出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驻点跟踪,建立学生就业跟踪卡,发现不稳定的因素及时处理,对不稳定的学生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其次是学校要及时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联系,取得家长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共同做好学生的稳定工作。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稳定后,就业跟踪也是很关键的环节工作,学校要保持与学生的就业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获取学生就业信息以及工作岗位的表现,树立就业典型,为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积累经验。
4.积极鼓励职校毕业生走创业之路。
目前,这部分的中职学校的就业大部分是向大中城市“劳务输出”,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希望寄托在发达地区的用工企业上,成为部分学校和家长以及学生的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职校应鼓励部分优秀的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自主、自立创业。如笔者所在的惠来县职校首届幼儿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朱贞漩毕业后,在家长的帮助下与他人合作,成功开办了一所上规模的艺术培训中心。对于这样的先例学校要大力宣传,既为学校今后的就业工作缓解压力,又同时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总之,要想破解粤东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就业流失的难题,除了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人才优化专业教师师资结构外,职校本身要积极探索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品牌专业,增强人才市场竞争力,尽快探索出一条“工科为主、紧贴市场、产教结合、教育扶贫”的潮汕欠发达地区职教特色办学之路,真正实现‘出口畅’夕来促迷‘进口旺”的农村职校良性循环发展目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分析了粤东地区部分中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出现的流失现象,并提出了相应付策。
粤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于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部分中职学校是受惠于省委省政府在本世纪初期启动的“教育扶贫”工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努力之下创办起来的。近几年,政府投入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较大,办学条件好的中职学校,办学思路清晰,不断创新办学模式,与珠三角优质中职学校联合办学,或校企合作走向常规化,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少数办学时间较短的中职学校,由于当地政府财力投入有限,加上办学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毕业生就业流失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这部分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函待解决的难题。
一、中职学校出现就业流失现象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粤东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部分中职学校绝大多数属县办职校,一方面,经济的欠发达导致县办职校在开设专业丘存在局限性,开设工科专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少开设工科类,多开设文科类的传统专业,这给学校的推荐就业造成困难;另一方面,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明显处于劣势,县内及周边缺乏知名企业,给工科专业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带来难度,单靠学校的设备又难以满足学生学习技能需要,造成毕业生的质量难以保证,再加__仁刚创办的农村学校在企业方面的认可度较低,学校一时难以拓宽就业推荐渠道,因此学校推荐出去的学生的专业难于对口安置。如今年7月,揭阳市某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100多名毕业生被学校安排到东莞市大朗镇的某知名企业做一线工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不对口,因此一周过去之后,只剩下心态较好的10多名学生能坚持下来,流失率竟然超过90%。
2.主观原因。
首先,部分家长对孩子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这是导致职校生就业流失的主观原因之一。其次,造成学生就业不稳定方面的因素,还有工作条件、工作待遇、气候环境以及饮食起居等方面,加上刚步入社会的中职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不强,自身的社交恐惧、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等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以及中职生自身的就业期望值与就业现实的矛盾,容易导致中职生的就业出现流失的局面。如今年7月中旬,揭阳市某中职学校与深圳市比亚迪公司签订用工协议,安置了30多名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组装车间,部分学生认为技术单一,每天都是在流水线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不能继续深入学习掌握在校的专业技能,因此,也有10名学生放弃1700元的月薪而离开公司。
二、应对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流失现象的对策
1.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就业安置网络,建立企业用工长效干预机制,促进企业用工规范。
据笔者了解,目前,中职学校的就业工作大都是学校在“唱独角戏”,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学校独自承担,学校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为此,笔者建议,成立市、县、校三级就业安置网络,充实安置力量,保障信息畅通,学校主动与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以及用工企业建立信息联系网。这样,能够减少部分地方的企业宁愿招社会青年,不愿招职校生的现象。此外,劳动监察部门要深入企业,加大对企业用工的“准入制夕,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切合实际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让企业主动接收职校生,从而确保职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2.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增加职校整体效益。
职业教育界有句俗语叫“出口畅才能进口旺”,职校的就业工作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笔者认为,作为刚刚起步的农村职校就如一张白纸,可以描绘出更好更美的“蓝图”。因此,当地的党委政府领导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功能作用,重新给职校发展“把脉”,利用本土企业资源或辐射周边知名企业,在加强对企业用工的制度监督之外,尽可能出台一些职校生就业配套政策,如可根据县情以及行业需要,每年有计划地给职校下达定向委培指标,从而实现招生就业“双赢”的局面。
3.加强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和就业跟踪工作。
首先,学校要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前的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中职生在毕业前面临的就业岗位选择是人生中的大事,处于自我与客我的矛盾、社会需求与自我要求的矛盾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的时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势必会在其心理上造成负担和阴影。学校要因势利导,运用个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自信心的培养。部分中职生在职校读书时,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自卑心强烈。学校要重视这一群体,通过一些成功的个案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三是适应能力的训练。适应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中职生毕业后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自己的专业知识面较窄、技能不过硬又要技术岗位竞争时,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存适应能力,这些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在学生毕业前,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四是吃苦耐劳和艰苦创业精神的培养。劳动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创业能力,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拓宽就业渠道、稳定就业的有效途径。
其次,学校的就业中心要未雨绸缪,做好相关的职业指导方案: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及早调整应对就业岗位的心态。“请进来”是指邀请企业相关部门领导,以“企业文化进校园”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走出去”就是挑选部分学生代表与就业办的教师到企业实地考察生活工作环境。二是农村职校要创新教学模式。如学校在学生毕业前的专业技能鉴定考核考试时,采用“教学开放日”形式,邀请家长代表来到学校,现场了解孩子毕业前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情况,或者参加学校举办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让家长和学生共同了解目前国内的就业形势,以及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规定和措施。三是就业中心可以举办一些就业求职面试的“实战演练”活动,让学生在校期间及时克服求职面试时的心理障碍。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就业专题教育指导活动,培养学生树立“先就业立足岗位,后择业发展事业”的正确就业观,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够初步形成“过劳动关,不怕累;过技能关,不怕难;过生活关,不怕苦;过失业关,不怕变:过纪律关,不怕严;过人际关,不怕杂;过待遇关,不怕低;过地域关,不怕远”的良好职业心理素质,同时也取得家长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为学校顺利开展就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是稳步做好就业跟踪工作,首先,学校要充分意识到:作为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需要有一个过渡期。因此,学校可以派出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驻点跟踪,建立学生就业跟踪卡,发现不稳定的因素及时处理,对不稳定的学生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其次是学校要及时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联系,取得家长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共同做好学生的稳定工作。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稳定后,就业跟踪也是很关键的环节工作,学校要保持与学生的就业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获取学生就业信息以及工作岗位的表现,树立就业典型,为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积累经验。
4.积极鼓励职校毕业生走创业之路。
目前,这部分的中职学校的就业大部分是向大中城市“劳务输出”,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希望寄托在发达地区的用工企业上,成为部分学校和家长以及学生的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职校应鼓励部分优秀的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自主、自立创业。如笔者所在的惠来县职校首届幼儿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朱贞漩毕业后,在家长的帮助下与他人合作,成功开办了一所上规模的艺术培训中心。对于这样的先例学校要大力宣传,既为学校今后的就业工作缓解压力,又同时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总之,要想破解粤东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就业流失的难题,除了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人才优化专业教师师资结构外,职校本身要积极探索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品牌专业,增强人才市场竞争力,尽快探索出一条“工科为主、紧贴市场、产教结合、教育扶贫”的潮汕欠发达地区职教特色办学之路,真正实现‘出口畅’夕来促迷‘进口旺”的农村职校良性循环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