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分层次探索
发布时间:2015-07-09 09:10
论文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 基础性 生产性 社会化 职业环境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为人才培养创设职业环境,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例,介绍了三个层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和心得。
实训基地是中职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是深人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要求,更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为例,凝练出三个层次的建设途径。
一、基础性实训基地建设,创设认识性职业环境
1.建立专业认知机制,激发学习动机。
(1)领进门。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是未来,将他育成才;学生是未来,一定能成才”。我们在新生人学的第一个学期设置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思想教育重点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职业素养;专业教育由各专业带头人负责,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学习模式,评价方式,就业前景做介绍,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
(2)走出去。中职学生的特点是行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光靠入学教育来激发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以课外活动或班会课的形式,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情结,参观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感受职业环境,为将来的就业定位做好思想准备,避免脱离现实的盲目行为。
(3)请进来。中职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自信不足,刚刚经历了中考的失败,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信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请本专业的毕业生来校开设讲座,讲述自己走上社会后的点点滴滴,不一定会很精彩,但一定会很感人,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2.创设“做中学”环境,切合中专生特点。
(1)基础理论综合化。“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的知识。”“做中学”理论不仅塑造了现代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中职学生区别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对专业理论课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根本听不懂,上课睡觉现象普遍,但对于动手热情较高,因此,给中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创造一个“做”的条件很重要。我们将《电工基础》、《电工工艺》和《电工测量》融合为《初级电工模块》,确立“做中学”的课改理念,由专业带头人牵头,课程主讲教师共同参与,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维修电工》初级,制定以“做中教”和“做中学”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标准与课程相结合,以任务驱动为载体,以职业环境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学习内容,将理论、实验、操作、技能和训练有机整合,真正体现“做中学”,彻底打破学科体系,创造真正切合中职生特点的“做中学”基础性实训基地。
(2)基础技能职业化。将基础课程综合化以后,融进基础技能训练项目,还是以《初级电工》为例,其中一个课题为《照明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将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作为该课题的准备知识,这样将基础理论融进技能训练中,让学生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学习和工艺训练,而是将基础理论和电路设计相结合,工艺训练和维修技术相结合,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思”,基础课程不再是沉闷枯燥的理论课,上课场所不再是唯一的教室,学生技能不再是单一的操作,充分了体现基础课程的综合化和职业化。
3.注重专业文化浸润,提升职业素养。
(1)专业环境文化建设。专业环境文化是指:专业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学校实训基地以及其他硬件设施的环境文化布置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是专业建设理念展示的窗口,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的专业文化建设特色之一:“5s管理”,所有教学场所都有ss宣传标牌,教学场所实行5s管理,将5s管理作为专业课程的第一课;特色之二:实训基地环境企业化,3千多平米整层楼面作为一个整体,将教学场所布置成企业环境;特色之三:“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区”,将学生在学习,创新过程中的优秀作品成立一个展示区,作为专业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
(2)专业制度文化建设。“专业制度文化是指:专业价值观和专业精神的刚性显现。通过专业制度建设将专业建设要求和口涵文化规范有序地制成文本来传递表达,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导向性、规范性和发展性,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我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做法之一:实训基地准人制:学生进人实训基地学习,首先要学习有关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经过考试合格,方能进人教学场所,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违纪现象,必须填写违纪记录单,作为和班主任、专业部,家长沟通的依据,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做法之二:教学工厂经理负责制,整个教学工厂由经理负责培训师人员管理、场室5s管理、设备维护与使用、耗材采购与使用,每个教学班级由一名主讲教师和一名培训师共同负责教学,主讲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培训师负责规范管理和指导学生操作。
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创设真实职业环境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企业工作环境。
(1)项目引领。要让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技能,单凭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因此建立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职业岗位为目标的教学场所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部分,本专业目前拥有“电机安装与维修”、“无线电调试工”、"plc控制”、“机床电气维修”等项目课程教学场所四个,对应的工作岗位有: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电机维修工、维修电工中级、plc编程员等。将课程与职业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设企业工作环境。
(1)校企紧密合作型。我校的中德合作班进行了“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2008年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太仓职教走出“双元制”本土化特色之路》一文,全面介绍了办学特色。2009年11月29日,学校与德企合作的材料与经验在北京“中德职教合作30周年庆典”上展出和演讲。
(2)领校人企—中间实习。“中间实习”是我校继“双元制本土化”特色的又一衍生,即学生自第二学期开始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两至三周,亲身体验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为学生就业打开了渠道,许多企业表示欢迎中间实习的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工作。学生经过中间实习再回到学校上课,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加明显,目前我校将“中间实习”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列人人才培养计划。
3.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拓宽就业环境。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虽然是我校的品牌专业,但由于电子行业岗位、工作性质单一枯燥、上班时间长等原因,学生就业持久性短,因此招生情况不是很理想。所以近几年对该专业尝试拓展,建立了全新的电机控制、plc控制、变频器控制实训基地,专业方向由原来单一的电子装配扩展到电气运行与维修,学生职业资格除了无线电调试工外,增加了维修电工,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维修电工这个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电子行业,2009年,学校针对太仓港口码头的飞速发展,开设了新的专业方向—港口设备维护与管理,该专业方向已经被评审通过获得苏州市优秀新专业称号,目前已经和太仓万方码头、武港码头等公司确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校内有关港口电气设备维修的实训基地已经初具规模,预计2010年9月投人使用。与之相配套的是机电设备维修省级实训基地,资金已经到位,正在紧张的建设中。
三、社会化培训基地建设,创设再就业职业环境
1.建立社会培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我校的社会培训工作机构健全、管理规范,充分发挥师资、设备等优势,开设计算机、数控加工、维修电工等十余类社会培训,培育了“现场经理(meister)职业资格”“机械模具工”“实用日本语鉴定()”等特色项目。逐步形成了职前职后、考试考核、学历进修等多层次、多种类的办学与培训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是社会培训的基本保障。近三年来培训量在12300人次以上。我校作为太仓地区唯一的社区学院,与太仓民政局、太仓劳动局合作,成为退伍军人、外来人员、失地农民和其他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阵地,就我们维修电工对外培训,近三年的培训人次达到700人/年以上,数控专业的对外培更是期期爆满。
2.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实现“双证”融通。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人,职业资格标准已经渐渐课程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职业资格的要求有了明确的规定,“双证”毕业制度已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逐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双证”通融,我校目前拥有钳工、车工、数控、维修电工、无线电调试工、plc编程、计算机、cad等十几个专业的中级职业资格鉴定站,一方面承担本校学生的职业资格鉴定需求,另一方面为社会培训人员提供职业资格鉴定场所。
经过几年的实训基地建设探索表明,专业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走校企合作之路都离不开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该集基础教学、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朝着长期的方向发展,只有获得校企双赢的效果,才能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实训基地的分层次建设能有效发挥我校课程改革的特色,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如实训基地环境模拟企业后对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加,理实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这也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为人才培养创设职业环境,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例,介绍了三个层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和心得。
实训基地是中职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是深人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要求,更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为例,凝练出三个层次的建设途径。
一、基础性实训基地建设,创设认识性职业环境
1.建立专业认知机制,激发学习动机。
(1)领进门。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是未来,将他育成才;学生是未来,一定能成才”。我们在新生人学的第一个学期设置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思想教育重点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职业素养;专业教育由各专业带头人负责,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学习模式,评价方式,就业前景做介绍,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
(2)走出去。中职学生的特点是行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光靠入学教育来激发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以课外活动或班会课的形式,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情结,参观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感受职业环境,为将来的就业定位做好思想准备,避免脱离现实的盲目行为。
(3)请进来。中职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自信不足,刚刚经历了中考的失败,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信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请本专业的毕业生来校开设讲座,讲述自己走上社会后的点点滴滴,不一定会很精彩,但一定会很感人,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2.创设“做中学”环境,切合中专生特点。
(1)基础理论综合化。“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的知识。”“做中学”理论不仅塑造了现代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中职学生区别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对专业理论课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根本听不懂,上课睡觉现象普遍,但对于动手热情较高,因此,给中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创造一个“做”的条件很重要。我们将《电工基础》、《电工工艺》和《电工测量》融合为《初级电工模块》,确立“做中学”的课改理念,由专业带头人牵头,课程主讲教师共同参与,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维修电工》初级,制定以“做中教”和“做中学”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标准与课程相结合,以任务驱动为载体,以职业环境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学习内容,将理论、实验、操作、技能和训练有机整合,真正体现“做中学”,彻底打破学科体系,创造真正切合中职生特点的“做中学”基础性实训基地。
(2)基础技能职业化。将基础课程综合化以后,融进基础技能训练项目,还是以《初级电工》为例,其中一个课题为《照明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将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作为该课题的准备知识,这样将基础理论融进技能训练中,让学生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学习和工艺训练,而是将基础理论和电路设计相结合,工艺训练和维修技术相结合,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思”,基础课程不再是沉闷枯燥的理论课,上课场所不再是唯一的教室,学生技能不再是单一的操作,充分了体现基础课程的综合化和职业化。
3.注重专业文化浸润,提升职业素养。
(1)专业环境文化建设。专业环境文化是指:专业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学校实训基地以及其他硬件设施的环境文化布置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是专业建设理念展示的窗口,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的专业文化建设特色之一:“5s管理”,所有教学场所都有ss宣传标牌,教学场所实行5s管理,将5s管理作为专业课程的第一课;特色之二:实训基地环境企业化,3千多平米整层楼面作为一个整体,将教学场所布置成企业环境;特色之三:“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区”,将学生在学习,创新过程中的优秀作品成立一个展示区,作为专业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
(2)专业制度文化建设。“专业制度文化是指:专业价值观和专业精神的刚性显现。通过专业制度建设将专业建设要求和口涵文化规范有序地制成文本来传递表达,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导向性、规范性和发展性,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我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做法之一:实训基地准人制:学生进人实训基地学习,首先要学习有关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经过考试合格,方能进人教学场所,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违纪现象,必须填写违纪记录单,作为和班主任、专业部,家长沟通的依据,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做法之二:教学工厂经理负责制,整个教学工厂由经理负责培训师人员管理、场室5s管理、设备维护与使用、耗材采购与使用,每个教学班级由一名主讲教师和一名培训师共同负责教学,主讲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培训师负责规范管理和指导学生操作。
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创设真实职业环境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企业工作环境。
(1)项目引领。要让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技能,单凭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因此建立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职业岗位为目标的教学场所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部分,本专业目前拥有“电机安装与维修”、“无线电调试工”、"plc控制”、“机床电气维修”等项目课程教学场所四个,对应的工作岗位有: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电机维修工、维修电工中级、plc编程员等。将课程与职业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
(2)引企人校。以项目课程为载体建设的实训基地,主要面向专业岗位,参与建设实训基地、开发课程的是学校专业教师,毕竟和企业的实际生产有差距,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很好的途径,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于2009年与苏州某企业合作办班,将企业生产线搬入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担任教学,1周内3天由学校负责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2天由企业派人来校上课,从一开始的企业文化教育到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与管理,学生轮流在流水线各个不同的岗位实训,这样的合作方式有别于某些学校将流水线搬人学校成为校办工厂,该流水线完全用于教学不作生产。经过一年的实践,成效显著,目前该班级的学生学习风气良好,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文明班集体,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同类班级。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设企业工作环境。
(1)校企紧密合作型。我校的中德合作班进行了“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2008年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太仓职教走出“双元制”本土化特色之路》一文,全面介绍了办学特色。2009年11月29日,学校与德企合作的材料与经验在北京“中德职教合作30周年庆典”上展出和演讲。
(2)领校人企—中间实习。“中间实习”是我校继“双元制本土化”特色的又一衍生,即学生自第二学期开始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两至三周,亲身体验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为学生就业打开了渠道,许多企业表示欢迎中间实习的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工作。学生经过中间实习再回到学校上课,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加明显,目前我校将“中间实习”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列人人才培养计划。
3.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拓宽就业环境。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虽然是我校的品牌专业,但由于电子行业岗位、工作性质单一枯燥、上班时间长等原因,学生就业持久性短,因此招生情况不是很理想。所以近几年对该专业尝试拓展,建立了全新的电机控制、plc控制、变频器控制实训基地,专业方向由原来单一的电子装配扩展到电气运行与维修,学生职业资格除了无线电调试工外,增加了维修电工,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维修电工这个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电子行业,2009年,学校针对太仓港口码头的飞速发展,开设了新的专业方向—港口设备维护与管理,该专业方向已经被评审通过获得苏州市优秀新专业称号,目前已经和太仓万方码头、武港码头等公司确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校内有关港口电气设备维修的实训基地已经初具规模,预计2010年9月投人使用。与之相配套的是机电设备维修省级实训基地,资金已经到位,正在紧张的建设中。
三、社会化培训基地建设,创设再就业职业环境
1.建立社会培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我校的社会培训工作机构健全、管理规范,充分发挥师资、设备等优势,开设计算机、数控加工、维修电工等十余类社会培训,培育了“现场经理(meister)职业资格”“机械模具工”“实用日本语鉴定()”等特色项目。逐步形成了职前职后、考试考核、学历进修等多层次、多种类的办学与培训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是社会培训的基本保障。近三年来培训量在12300人次以上。我校作为太仓地区唯一的社区学院,与太仓民政局、太仓劳动局合作,成为退伍军人、外来人员、失地农民和其他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阵地,就我们维修电工对外培训,近三年的培训人次达到700人/年以上,数控专业的对外培更是期期爆满。
2.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实现“双证”融通。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人,职业资格标准已经渐渐课程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职业资格的要求有了明确的规定,“双证”毕业制度已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逐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双证”通融,我校目前拥有钳工、车工、数控、维修电工、无线电调试工、plc编程、计算机、cad等十几个专业的中级职业资格鉴定站,一方面承担本校学生的职业资格鉴定需求,另一方面为社会培训人员提供职业资格鉴定场所。
经过几年的实训基地建设探索表明,专业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走校企合作之路都离不开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该集基础教学、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朝着长期的方向发展,只有获得校企双赢的效果,才能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实训基地的分层次建设能有效发挥我校课程改革的特色,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如实训基地环境模拟企业后对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加,理实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这也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