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管理心理学在高等职业类学校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高职校 管理心理学 积极性 激励 学生教育
论文摘 要: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我国在管理心理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当前教育部提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但是我国高职校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学生教育上都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管理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校教师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如何很好地运用管理心理学,把其中的一些精华理论用到高职校的实践中去,使其在实践运用这一块发挥出更现实的意义。
一、管理心理学在高职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1、高职校教师的心理特征
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其心理活动和所处的心理环境直接影响着他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学校管理者只有掌握教师的心理特征,有效地运用心理学这个“神秘武器”,才能创造出适合教师工作的心理环境,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所以,研究作为办学主导力量的教职工的职业心理特征及其管理策略,对学校的有效管理有着极大的帮助。但是就当前学校管理工作情况来看,存在着重管事轻管人,重管结果而轻管过程的倾向,更有甚者,要求教师每天上班签到、坐班定时和下班点名,似乎只有时刻把教师管得严严的,才能显示出管理的威力和水平。这种管理策略,对某些企业或许确有实效,但对教师来说,若无视其工作特点和职业的社会特殊性,照搬照套,则未必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高职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心理特征。
2、高职校教师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所谓积极性是推动人们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也就是主动自觉、认真负责、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在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在目标的指引下产生的。
教师工作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在政治上,有鲜明的观点, 坚定的立场,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思想上,敬业乐教,默默奉献,有自我牺牲精神,有正确的教学观、育人观、质量观;在行为上,注重师表形象,一言一行不失为人师表的特殊身份,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不断增长自己的才智与学识;在工作上,勤奋工作,恪尽职守,善于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服从组织,顾全大局,较好地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
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会遇到积极、热情、主动、能干的教师,也会遇到消极、冷淡、被动、敷衍的教师。作为管理者,应该明确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是否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校领导管理成败的关键。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主要靠教师的积极性,靠调动教师内部的动力。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校长的管理思路再好,也需要教师去积极实施。教师的积极性决定一切改革的成效,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积极性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只有在了解教师积极性的来源、规律及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善于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出色的完成预订目标。
二、管理心理学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学生能否成才,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兴衰的问题。因此,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管理,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是十分必要的。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1、由于高职校学生特殊的社会地位、学习环境、以及个人成长经历,使他们在人生理想、价值观念、谋求职业等方面,都具有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①高职学生中,有不少人仅仅因为文化课或专业课几分而失去就读本科院校的机会,因此在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他们渴求新知,积极进取,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虽在大学校园里学习,却没有身处大学的优越感,只有刻苦学习的紧迫感,而由此产生的潜意识的心理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自强向上的竞争意识。
②多数高职学生具有严重的自卑感。由于高考失误,许多学生在心理上失衡,不愿让别人称他们为职校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普校生之间产生了一条明显的界限。在择业时,社会往往也不把他们与普校生同等看待。这种来自社会和心理上的压力,使不少人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因此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
2、运用管理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教育
下面探讨一下如何运用管理心理学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在校园内虚度光阴。
①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班集体动力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早上要按时起床,整理内务、出操等。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动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运用动力机制不应仅满足于此,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获得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行,以班级中进步的同学为榜样,是促使学生模仿并产生认同行为的重要方法。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他的发生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激励其积极行为的经常出现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②群体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校学生组织目前还基本上是以班级为主,班里有通过各种方法选出或教师指定的班干部,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正式群体。此外,各种经过正式注册的社团、学生选举或竞选产生的学生组织也属于正式群体。而在高职校还有一些由于共同的利益或相同的兴趣、情感、爱好或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形成的小群体,就称之为非正式群体。高职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知识、形成和确立人生观的场所,高职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发形成、以感情为联系纽带、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群体意识强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非常畅通等特性,此外还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自卫性等。加强对现实存在却游离于正式群体之外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无论对社会或高职校而言都是必要的和有利的,对于后者则能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目标能稳定有序地实现。
③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职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在良好的学习行为,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应用心理学理论显得非常重要。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之分的,需求层次越高,由此而引发的行为动机就越强烈。需求按其来源有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主观需要是形成动机的决定性因素。客观需要是形成动机的外部条件。主观需要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学生,其学习目标往往定位在“拿文凭”,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对具体的学习内容不重视,不感兴趣,而且组织律松散。
目标是一种刺激,心理学称为诱因。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为。
④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高职学生可能和已经面对的各种问题,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笔者认为,高职校还应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强;七是适应能力强,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
当然,要做好一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当然还离不开行政、后勤部门的配合,也可以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来加强对其他人员的管理,使高职校在党中央精神的鼓舞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
[2] 常田亮.《学校管理概论》.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 安文铸.《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