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高职教育的误区 成因及解决对策
[论文摘要]目前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观念与实践层面上还存在着两个比较突出的误区:重高轻职、重职轻高,对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究其原因,在现实层面,是由于高职发展历史短、硬件条件不足、具体实施与目标有偏差等;在传统层面,是由于智慧主义与反智慧主义的传统教育文化观念,影响了对高职性质的正确认识与把握。因此,需要在解决高职教育硬件不足的同时,克服传统教育文化的不良影响,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误区成因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在全国2300多所高等院校中,高职院校已达1070余所,几近半壁江山。然而,在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内涵建设却没有实现快速提升,其原因在于当前高职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如何认识到这些误区并找出对策,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高职教育现存的误区
我国新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职院校要与普通高校同步发展,在校生要由2010年的1390万提高到2020年的1480万,分别占45%左右。而且,随着办学的深入,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特色,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逐步显现。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着两个比较突出的误区:重高轻职,重职轻高。
(一)重高轻职
重高轻职就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学校定位、学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诸多方面,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照搬普通大学的模式,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即使一些优秀高职院校,也不专注于高职教育,或者想转型为普通高校;或是不满足于高职的办学层次和职业教育性质,极力追求升格为本科。虽然从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来说,特别是从高职人才培养的分层及其科学性来说,一部分优秀高职升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办学质量仍然有待提高的背景下,本应该把精力集中于带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领导者,着力于高职教育的科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科学实施。目前,高职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教育理念、教学水平与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弊端,教师在课堂上更重视一般文化理论知识的教学,对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往往缺乏深入了解,轻视甚至忽视了学生实用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学生虽然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由于职业技能学习的淡化与弱化,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与企业生产一线的需求。
(二)重职轻高
即有的高职院校,只看到“职”,没看到“高”,片面而狭隘地理解国家提出的高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甚至把技能培养与知识学习掌握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沿袭技校办学模式,单一地强调技能学习与训练,不重视理论学习。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推行的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宏观上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符合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微观上也能够紧密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容易产生仅仅为特定企业、特定岗位训练“操作工”“机器人”的弊端,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所学甚少,这既不利于自身水平的提高,也与社会和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相脱节。
以上两个问题直接导致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欠缺,高职生走出校门,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导致高职生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难点所在,如果不妥善解决,既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又不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二、高职教育误区的成因
高职教育误区的产生,有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也有学校硬件的原因,还有传统教育文化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现实层面的原因
首先,高职教育在我国只有短短三十年的办学历史,虽然,高职教育可以借鉴普通高等学校、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经验,但是,一味地照搬这些经验显然不可行,还需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点、社会和企业需求进行摸索。
其次,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中技合并、升格而来,虽然保留了中专和技校的悠久历史和办学特色,但由于中等专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在办学程度和办学性质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困难重重。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基础薄弱,硬件设施不完善,同时,受制于国家对不同类型高校的不同政策以及高职院校的管理归属,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远远少于普通高校,高职办学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正是许多专家学者呼吁加大高职教育投入的重要原因。此外,虽然近年来许多高学历教师充实进了高职教师队伍,但是,一方面,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仍然基本上是中专教师,面对高职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他们未能摆脱中专的育人模式,并且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明显;另一方面,从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办学目标来看,高职需要的是既有较高深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专业教师,即“双师型”教师,而现实情况是许多教师只能够从事理论知识教学,而无力强化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总之,学校硬件设备的不足、传统教育方法的路径依赖、教师自身条件不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往往导致高职教育不是偏于知识理论教学而轻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就是偏于学生的技能培训而忽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偏离了高职办学目标。
再次,高职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由于高职教育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少、教师自身条件不足等因素,很容易导致人们对高职性质和定位的认识模糊不清,在教学过程中对“高”与“职”的关系把握不准,加上现在学校的考评机制、职称评审制度、工资津贴等,多偏重于对教师科研课题、论文层次与数量进行考评,忽视了对教师实际教学情况的考评,因此,有不少教师把教学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申请科研课题和发表论文上,对高职教育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成果转化等则考虑甚少,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二)传统层面的原因
智慧主义与反智慧主义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了人们对高职教育性质的正确认识。智慧主义(intellectualism),又称主智主义、崇智主义,是一种专心致力于对知识、学问追求的精神。智慧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智慧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崇拜、智力崇拜,它提倡人们要以一种亲近甚至崇拜的态度对待知识,以一种刻苦、专注的态度学习知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教育文化观的优点是形成了重教尊师、重知尚德的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有利于个人知识的学习和道德的提升,同时,诞生了世界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有利于社会的治理与进步。但是,智慧主义在重智的同时,也具有轻视普通劳动与劳动者的弊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弊端导致当今社会出现了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读职业院校是高考“失败者”的无奈选择的观念。甚至连许多高职教师都认同这一观念,导致他们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学术性,把知识理论的教学放在优先位置,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又称反智论,以美国学者richard hofstadter的“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为代表,在现实层面上,反智主义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存在人们心中的对于知识的否定态度。一般而言,反智主义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对于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无益;二是对教育的实用功利态度,反对人们学习那些不能给人带来实用价值的象牙塔学问。反智主义在中国教育文化领域影响深远,代表性人物及言论有老子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⑤,“读书无用论”更是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这种教育文化思想在客观上导致了高职就是姓“职”,高职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技术、找到工作即可,没有必要学习的错误认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是重职轻高。
三、高职教育误区的解决对策
高职教育既姓“高”,又姓“职”。解决高职教育的误区,除了从改善硬件条件入手外,更需要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着眼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反思传统教育文化,克服重高轻职与重职轻高的弊病。
(一)高职姓“高”
早在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从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来看,高职必须姓“高”,也就是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陶行知等人一改以“读书做官”为荣、以“读书谋事”为耻的思想,响应蔡元培等提出的“劳工神圣”的主张,创办了职业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劳工”的内涵与要求已今非昔比。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后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后发的。按照林毅夫等人的观点,后发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资金相对稀缺且昂贵、劳动力相对丰富而相对便宜,由此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力密集产业, 或是资本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的产业、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更加多元复杂的特点。从现实层面来看,出现了前工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信息化等不同发展层次“叠加”的现象,我国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甚至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发展“梯度”落差巨大,既有手工作坊式的简单生产,又有高科技行业、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高科技企业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越来越普遍,对工人的知识与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的一线技术工人,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低级工或处于技术层次最底层的“准农民工”,而应该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教育的本质来看,高职必须姓“高”。高职院校不仅要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人才源,也要成为应用技术的技术源,不但能够提供技术人才,而且要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成为社会和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引领者”。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更需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知识,技术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我们需要克服反智主义轻视知识的传统影响,克服因为高职生高考录取成绩差、不喜欢学习知识而导致的理论知识难教的问题,克服因为理论知识难教而索性少教甚至不教的问题,真正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高职姓“职”
国家为高职教育确定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里的“应用”就是指高职院校有别于一般普通高校的特色,也是高职教育的自身价值和优势所在。国家之所以创办高职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当前的条件下,高职院校不可能像普通高校那样,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己任,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因此,高职教育在重“高”的同时,更要重“职”。目前我们要做的,一方面,要转变思想观念,消除智慧主义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技能学习的不良传统,改变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消除职业等级观念。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要一视同仁,加大对高职的资金投入,解决高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种种硬件瓶颈,出台政策以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高职院校自身要按照国家与社会企业需要,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特色专业,高职院校要设精品专业,要创重点品牌,认真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高职教师要不满足于做一个知识理论型教师,而是要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在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与长远发展要求、结合社会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本质特点、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改进并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较高技术能力的“精品”人才,只有这种人才培养的内在高水平,才能带来社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高评价,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才会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