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将情感教育带入中专语文课堂的效果

发布时间:2015-07-22 09:11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再加上大众传媒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一些中专生的道德水准、审美情趣和情感水平有所下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有利的途径。因为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教学,它不是冷冰冰的理论与公式,而是充满了感情。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情感往往对于作品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是学习水平的高低,知识掌握的情况,它还涉及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道德水准和审美情趣,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中专生。
   一、情感教育重在真实
   情感教育必须从真实出发,应把学生当做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对待,而不能把情感当做表演的幌子。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往往把课堂当成一场舞台表演,虽在上课之前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最终给人的感觉很不真实,学生也无法进入课文所渲染的情感之中。那什么是舞台表演呢?舞台表演是一种承载观赏意义的舞台艺术形式,演员把所扮演的人物情感准确表现出来,打动观众,这种情感可以称之为“表演情感”。很显然,语文教学并不是这种艺术形式,它虽然需要一定的艺术教学手段,但本质上是施教者、受教者和文本之间自然的流淌。所以,教师不必像演员那样追求动人的情感效果,学生也可以不接受教师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心灵的碰撞中不断完成由情入理、由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愿望,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魅力。
   二、针对课文挖掘情感
   因为每一篇课文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尤其是思想内容含蓄的作品,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用生动的、美的形象及语言感染学生,向学生展示不同意境的美。
   如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从母亲的出生讲起,为读者讲述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文章语言质朴、平实且浅显易懂,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激、自责及心痛之情,但它真正感人的地方在于母亲那伟大无私的母爱。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淡淡哀愁,使文章的情感显得很忧伤,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要注意感情的深沉,语调的深稳,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并由彼及此,怀念自己的母亲,感激自己的母亲,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再如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作为一名新时代女性,诗人通过一株木棉向人们宣告了自己的爱情宣言。这类课文重点在于充满感情的朗读上,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明白诗人所倡导的平等坚贞的爱情观,并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一名豪放派的词人,这首词尽情展现了豪放派激昂的特点,词人通过“大江”“浪淘尽”“[专业提供写作和发表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乱石穿空”等词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气势磅礴、奇伟雄壮的景象,并通过自己与周瑜的对比引起了人们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考。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教师一定要精神饱满,给学生营造一种激情昂扬的课堂气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将不同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不同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在情感中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富有情感、充满幻想,容易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不同的情感活动。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是语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用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感情之火,既要以情发声,以情带语,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因情制宜,用不同情感的语言恰如其分地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会随着教师情感的指引,入文、入境、入情、入画,最终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总之,情感教育就好似一片沃土,在上面播种知识的种子,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语文课就会充满活力,而且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坚持将情感教育带入语文课堂中,使学生热爱课堂,热爱生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上一篇:“四岗”一体工学交替实训教学模式的建设

下一篇:浅谈电工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