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校训构建与践行的几个方式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建设者的重任。尽快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上的自信与自觉,构建符合高职办学实践的文化精神,对深化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
校训作为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育人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指引学院推进内涵式发展的一盏明灯。校训经过世代传承,最终可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大学风气和精神。纵观教育部、财政部立项建设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百所高职示范校”),普遍制定了校训。这表明,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校训建设,校训已成为高职院校在深化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元素。
校训概述
关于校训,《辞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现代汉语词典》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词语。”《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对“校训”的解释为:“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
(一)特色标识性
校训是师生们的座右铭,是学校核心文化的浓缩。经典的校训就如同经典的广告语,使人一看到它就能联想到办学特征。如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秉学厚德,擎术济生”;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校训“披沙拣金,融会贯通”;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植根电力,与光明同行”等。
(二)德教训育性
校训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指导着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优秀的校训本身就是一个响亮的口号、一面鲜亮的旗帜。如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的校训“至诚至信,至善至美”;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知行合一,德技双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德行大道,技承天工”等。
(三)思想传承性
校训源自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它不能脱离历史的轨迹,且烙有深刻的思想印迹。如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据于德,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明德、立信”出自《礼记·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和《论语·颜渊》:“民无信不立”;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其成语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百所高职示范校”校训构建现状
“百所高职示范校”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优秀代表,是整个中国高职教育的缩影,代表了高职教育的最高办学水平。
(一)高职院校校训的“中心词”
截止到2012年6月,通过对“百所高职示范校”校训的收集、整理,获得“中心词”数据信息如图1所示。在16个“百所高职示范校”校训“中心词”中,出现频次排名前10位的词素分别是:“德、学、新、实、行、能、业、技、奋、团结(并列“志”)”。“德”排在第一位,体现了高职院校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高职院校校训与本科院校校训相比更加突出了职业教育“重视动手操作,强调技能培养”的特点,在16个“中心词”中涉及“实践”的词素出现频次高达72次(实31+行22+技13+艺5+术1)。概言之,高职院校的校训体现出办学者对师生“重品德、强技艺”的综合期望。
(二)高职院校校训的表述形式
对高职院校校训的呈现形式进行分析,发现其语言排列简洁精练、折韵对仗工整,如图2所示。采用“四言八字”校训表述形式的高职院校42所,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是“求实、创新、厚德、重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笃学、励志、实践、创新”。采用“二言八字”校训表述形式的高职院校32所,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博学,善技创新”;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育人铸魂,益智强能”。采用“四个字”校训表述形式的高职院校10所,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学以致用”;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铸诚精艺”。
关于高职院校校训构建与践行的思考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办学历史较短,文化积淀与百年老校无法相比。因此,高职院校校训的构建要有自己的定位,不能模仿传统名校。在百所高职示范校校训中“厚德、勤奋、团结、创新、博学、求实、严谨、笃志、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词汇,在本科院校校训中屡见不鲜。统计结果显示,百所高职示范校校训与“211”、“985”高校的校训雷同率高达91%,部分高职示范校的校训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校训仅有一字之差。一方面,这样的高职院校校训不能精确地表述出高职教育独特的文化属性;另一方面,雷同的校训也无法表现出高职教育差异化的办学特质。
(一)高职院校校训的构建
1.高职院校校训构建需要规避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对的”就是“好的”,“漂亮的”就是“适合的”。校训构建不是选几个有意义的、漂亮的词句就可以了。即便是极具训育功能的词句,也不一定适合作为校训来使用。此外,校训构建不可过于在意形式,“舞文弄墨”或“时髦炫尚”的风格也是不可取的,朴实无华且适合本校办学特色的校训表述才是难能可贵的。
误区二:“有出处的”就是“有文化的”,“有哲理
的”就是“有传承的”。在高职院校校训构建过程中,绝不是引经据典才算有文化、有底蕴,校训构建需要独出机杼。一味引经据典,脱离了对学校传统、办学特色、价值追求的准确把握和高度凝练,到头来缺乏对学院自有定位的敏锐洞察,这样的校训起不到指引学院发展的作用。
误区三:“经典的”就是“可靠的”,“成功的”就是“可用的”。名校的经典校训既内涵丰富又朗朗上口,且训育成果举世公认。对经典的盲目崇拜和过度借鉴,导致了高职院校校训构建的“模仿秀”效应。91%的雷同率,抹杀了高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固然经典,可那是经历了百年积淀后的产物。但换个环境,在高职院校中就未必有如此共鸣。高职院校校训的构建应该摆脱“经典的影子”,找到能够充分体现自身发展历史、办学特点的校训表述,而不宜简单模仿。
2.高职院校校训的构建需要实现“三个结合”。
结合一:高职院校校训构建要实现“校企结合”。高职教育围绕行业办学,围绕专业开设课程,其校训构建在保有高等教育共性的基础上,一定要突出职业化的特性。高职院校不是综合性大学,其学校文化的定位不在于宏大,而在于精专。学院围绕哪个行业办学,培养的学生进入哪一类企业工作,其校训构建就应该与这个行业、这类企业进行对接。对接的方法就是要在校训中明确表述出具有针对性的从业操守、行业道德、职业伦理。
结合二:高职院校校训构建要实现“校地结合”。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隶属于地方教委、教育厅,部分高职院校则隶属于各地直属机关,高职办学主要是服务地域经济发展,满足地方产业用人需求。因此,高职办学必须立足于区域发展,高职文化要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高职院校校训构建也要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京商文化”,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的“晋商文化”,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蒙元文化”等等。
结合三:高职院校校训构建要实现“知行结合”。高职培养与企业岗位对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以致用”是高职办学的特点。换句话说,高职教育需要“实用主义”。因此,高职院校校训更要讲究“知行合一”,其构建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要想构建出切实可行的高职院校校训,就不要过多地强调高职教育的结果,而应更多地注重高职教育的过程。“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北京同仁堂的古训,是企业训语中的经典。细心品读,不难发现,该训语好就好在明示了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规则,对经营行为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高职教育既然要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就应该好好学习借鉴企业文化构建中的成功典范。
(二)高职院校校训的践行
校训不能被束之高阁。高职院校校训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要看能不能用起来,能不能有效地指导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推进高职大学生德育工作。要发挥高职院校校训的作用,需要有效的机制和工作平台作为支撑。
1.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发挥高职院校校训的作用。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青年教师学历高,具有学术性教育背景,理论功底扎实,但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学术性教育背景与职业教育的需求有差距,需要有一个从学术型人才向专业型、职业型人才转变的过程。高职院校校训中所蕴含的职业元素,可以引领青年教师尽快完成转型,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校训践行要搭建技能展示平台。要把握住高职院校校训中“强技艺”的理念,加强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将校训中职业理念的表述作为对教师队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方向。要多举办以践行校训为主题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师技能大赛。
第二,校训践行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要把握住高职院校校训中“校企结合”的理念,将校训中对行业道德、职业伦理的表述作为引导教师服务企业、立足企业、融入企业的基本要求和努力方向。要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想办法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校,合作设立校企教研机构。
第三,校训践行要建立师德表彰机制。把握住高职院校校训中“重品德”的理念,把校训变成高职教师言行的座右铭。将校训细化,作为评选各类校级优秀的重要标准,设立“校训奖”,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对新入职的教师开展入职培训,加强对校训的学习。
第四,校训践行要建立完善创新机制。把握住高职院校校训中“思想传承”的理念,以注译的方式将高职院校校训细致化、具体化。在传承优良文化的同时,要不断挖掘校训的丰富内涵。特别要加强对高职院校校训的实践研究,将校训研究纳入学院文化建设体系,既要发挥校训的思想传承性,又要做到与时俱进,以校训理念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2.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发挥高职院校校训的作用。
目前,高职生的入学分数比本科生入学分数低,多数高职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不及本科生。高职学制3年,学生在校内学习2年,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高职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也比本科生短。高职教育要培养出真正能够立足于岗位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可谓任重道远。通过3年的学习,培养高职生掌握操作技能并不难,困难的是提升高职生的文化素养,塑造高职生的职业品质,而校训的思想文化传承性和德教训育性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校训践行要搭建教学平台,包括课堂教学和组织学生课外实践。将校训文化逐渐融入思政课教学和素养教育活动中,形成有校训特色的德育教学风格。如将校训文化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让学生一进校就能接受校训精神的洗礼;围绕校训设计主题,开展校内外特色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校训的共鸣;邀请杰出校友或典型人物作报告,介绍校训精神对人生、事业的积极影响,提高学生对校训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第二,校训践行要建立约束机制。校训约束学生行为,主要是通过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有形”主要是管理制度。要围绕校
训提出行为要求,用文字予以表述,明示“应做、能做、禁做”的事项。“无形”主要是校园舆论,以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文化景观等为载体对校训的由来进行介绍,对校训的内涵进行阐释。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最终达到校训“入耳、入目、入脑、入心”的效果。
第三,校训践行要用好顶岗实习平台。高职教育学制短,对校训的践行要延伸到学生顶岗实习阶段。通过组织学生了解企业,接触企业经营,接受企业管理,来强化高职院校校训对学生就业行为的指导作用。将学习校训的成果转化为高职生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使高职生在实际工作中领悟到固化在自己身上的校训文化对个人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意义所在。
第四,校训践行要有专门的读本、读物。对于校训内涵的挖掘整理,要形成专门的读本、读物,以系统介绍校训的历史由来、深刻哲理、实践意义、文化典故等。读本、读物要易于高职生自学使用,便于学生开展集体讨论。要贴近“90后”高职学生的实际生活,从日常细节入手,以“校园生活、职业素养”为切入口,逐步升华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杨鲜兰.论大学精神的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3):30-34.
[2]王波.高职院校校训精神的“守”与“变”[J].教育与职业,2011(9):49-50.
[3]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95-101.
上一篇:试论中职语文课程的合理定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