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分

发布时间:2015-07-28 18:35

  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传统的识读能力(literacy)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识读认知能力,学习者仅能学会从文字这种单一符号里获取知识,二十世纪以来,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媒体数字化的变革,仅从文字摄取信息这种单一方式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更多信息传输与承载方式,话语交流的形式也随之多样化。组成话语的模态中不仅有书面语言, 还有图像、声音、姿态等符号,这也就是话语的多模态化。
  20世纪80年代,Gunther Kress和Theo van Leeuwen等人开始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来分析话语,他们利用先后三版的《阅读图像》(Reading Images)进一步发展了多模态话语理论。1996年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提出了多模态教学概念,将多模态应用于语言教学。之后,这一概念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逐渐增多。如今,国内的语言学界也对多模态话语分析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李战子在2003年写了《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胡壮麟(2007)、朱永生(2007)、张德禄(2009)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进行了分析及框架建构;顾曰国(2007)对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进行了区分,并剖析了多种模态构建的学习过程。在以他们为代表的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上,多模态话语分析在教育上的应用引发了研究热潮。
  在教育应用上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 其一为在信息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模态交际能力;其二是为了深化多模态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对英语课堂的多模态符号进行微观分析。如龙宇飞、赵璞(2009)将元认知策略与多模态学习模式相结合,运用于促进听力教学的验证中;周怡(2013)就多模态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2 多模态话语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运用
  2.1 高职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在近年来迅猛发展,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升级或专科院校改制,学校本身师资力量不足;而生源则除了普高之外,还有部分来自中专、职高、技校的三校生。因此英语水平不齐、主动学习意识差、英语技能弱成为了高职学生的普遍情况。加之学生人数众多,多数院校以大班教学形式来处理英语课,这客观上增加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难度。这些原因使得高职英语课堂仍然常处于传统的模式,即老师以课本为材料,进行单文本的教授,进行单一模态教学。有些教师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具,仍然只是对着都是文字的PPT照本宣科,没有将新媒体在教学上的优势发挥出来。
  2.2 多模态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运用意义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英语差主要是历史根源问题。在前阶段的学习中,由于自身或者其它的种种原因而没有打好基础,之后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差越不感兴趣,跨进高职院校大门时,他们已经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加之他们进行专业学习后就会了解英语已经不再是高考中的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而是以掌握实用技能为目的。因此教师如果不能改变教学方法,使高职英语教学“脱颖而出”于学生之前所接受的英语教育,必然使学生对英语学习越发懈怠。
  多模态教学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引多种符号模态于教学中,如文字、图像、声音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让学习者被动使用眼耳接受内容,而是调动其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互动,同时刺激其联想使其增加知识的记忆程度。
  2.3 高职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的实现
  顾曰国认为“多模态学习有点像把双刃的剑。处理好可以把学习者的注意力真正集中在知识点上,以达到强化记忆力的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处理不好相反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发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的干扰,导致瞬间“热闹”而事后“空空”之感。”(顾曰国,2007)。这点对于只喜欢参与不习惯深入记忆的高职学生来说,尤为明显,因此在实现多模态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何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2.3.1 协调各模态之间的关系
  英语教学涉及到的模态中,听觉模态为主,视觉模态主要是为了加强听觉模态中的信息,或者对听觉模态中产生信息模糊的情况进行补充。因为“听觉模态是绝对的线性模态,只能根据时间向前推进,也符合知识学习循序渐进的特点(张德禄,2009)。多模态教学将视觉模态中的因素由传统的语言、文字扩大化为图像、影像,而听觉模态也结合了音像等来为学生创造实际的听力环境,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可利用因素来令教学方式灵活。以《当代高职高专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Love”为例,Reading A为一篇关于一对二战时情侣的浪漫故事,教师可以利用PPT展示二战的图片,并且辅以雄浑背景音乐,同时口头简单介绍二战背景,让学生对故事背景有直观的了解。之后将整个故事改编为一个情节剧,配以浪漫的音乐作为背景,邀请学生进行表演。这样利用音乐符号、图像符号、口语语言符号,更好地协调了视觉模态及听觉模态的关系,让课堂变得生动,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实际锻炼。
  2.3.2 避免多模态之间相互抑制
  对模态的运用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不当结合模态也会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如学生对于贴近自己生活的新潮音乐或者影像会有较强兴趣,然而如果为了暂时的吸引效果而一味地给学生展示这些内容,会使得教学变得华而不实。又或者教师将教学变为了简单的翻动课件念内容以及点击课件上的按钮,就会产生模态间的冗余,这样也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实际操作中一定要避免这些可能降低教学效果的行为。
  3 结语
  高职英语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运用能力,因此理论与大量实践结合应该是较好的英语锻炼方式。多模态英语教学主张结合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使实用性教学更加顺畅,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化知识于实践环节中。但是对于如何协调多模态话语符号,避免抑制或排斥现象来影响教学,还有待于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Kress,G.&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21-22.
  [2]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3]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4]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上一篇:中职学校“服务育人”学生管理模式的新探索

下一篇:民族院校引入本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的问题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