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交融,互利互惠,一体发展”的校企
一、多途径交融是校企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无锡立信中专校”)潜心与企业合作,打造了“文化交融,互利互惠,一体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早在2005年5月,无锡立信中专校牵头成立了“立信职教集团”,集团以“南北联手、东西合作、中外牵手、校企结合”的方式运行,拥有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国内12个省市28所成员学校和55家成员企业,形成了职教集团校企“共建、共享、共赢、共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逐步建成了“生源基地、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实习就业基地、国际化合作办学升学基地”。多年来,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广泛开展深度合作。特别是学校与企业在实习实训、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招生与就业、师资交流与培训、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技术开发与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高效合作,合作的模式有“订单培养”“冠名班”“组建产学研联合体”“职教集团”“引企入校”、建设现代化实训中心等,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平台,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校企融合”是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零距离对接,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良好途径。只有校企互动,走产、学、研、鉴、赛一体化道路,深化校企合作运行的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校企互惠双赢。
二、文化交融是校企一体化发展的保障
(一)显性文化的融合
显性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开端。显性文化包括双方的LOGO及视觉传达系统、生产环境与教学环境、学生与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内容等。无锡立信中专校通过引入新银叶机械有限公司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结合学校的同项内容,在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实训中心、双方互设的工作室环境布置时进行了融合,主要以LOGO、标牌、工作服、档案袋、便笺甚至茶杯等为载体,同时通过企业赞助学校文化节、科技节、篮球赛等活动,将这一显性文化元素以条幅、海报、奖状、奖杯等为载体向师生传递和宣传,使得企业文化元素逐步融入校园教学生活中。
(二)内涵文化的融合
校、企双方的文化有着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图1是两者文化的差异性对比,相对而言,两者异多于同。内涵文化融合的宗旨就是要求同缩异,逐步融合。
双方文化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人的文化,强调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关注人的成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以关注企业文化的有效员工和学校学生成长为根本,缩小双方差异,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对接。
1.引企入校,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学校与天圣动漫公司、无锡佳枫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将企业(设备、业务、管理、技术、工人)引入学校,引进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促进了学校的标准化管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阶段性地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学校派教师管理,企业派师傅指导。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生产与检验等全过程,深切体验企业全真氛围,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2.编写教材,实现教学、实习、培训全真化。学校在与无锡新银叶机械有限公司合作过程中,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成立了教材编写委员会,下设若干小组,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不断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为扎实,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初期,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了《机械制图》《测量与公差》《就业指导与实训》等3部教材。教材分两个层级:一个层级是融入企业的工作要求和文化理念教育学生的教材;另一个层级是从专业教育角度对企业员工进行再培训的教材。
3.互聘导师,促进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企业根据编写的教材及员工培训计划,邀请学校教师到企业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与考证,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在与一线工人的交流中得到提升。学校也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以讲座、授课、指导实训、模拟面试等方式让学生真切体验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和制度文化,让广大师生真切感受到了现代管理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这使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机制、培养方案、管理模式、运行制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全面推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发展。
4.推进教师、企业员工的角色互换,共享产品设计与研发资源,搭建师资培养新平台。在企业设立教师办公室,以学期为单位选派有能力的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工作,既锻炼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企业的生产工作。
5.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学校邀请企业资深专家、企业领导、技术骨干进入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对专业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分析,重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将企业最重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和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确保课程建设质量。
6.送学生进企业轮岗,实现教学实习企业化管理。学校在与企业协商后,通过整班制进入企业从事非长期、易上手的生产实训,帮助企业解决临时的用工困难,也帮助学生熟悉企业环境;同时将一部分学生能胜任的生产任务引入校园,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让学生在全真的实践实训环境中锻炼,不仅实现“做”中“学”,更让学生“做“中“思”,真正了解机械加工的本质。这样既为学校、学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为企业减轻了部分负担,也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凸显了具有教学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
7.构建现代实训中心,打造“真实职场”。2014年,学校获得了江苏省第二轮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财经系新建7个校内实训基地,如会计手工账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等。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胜任工作岗位为主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提升以及素质的养成为综合培养目标,融合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制度文化,让学校广大师生真切感受到了现代管理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全面推进了学校财会专业的发展。
(三)制度文化的融合
学生作为未来的企业员工,需要提前适应企
业的文化管理制度。在与新银叶机械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学校借鉴了企业的“诚信积分”“生产质量积分”制度,在内容上根据学生实际调整,实施了以积分制为基础的星级学生、星级班级的评比制度,使学生在制度文化的引导下,逐渐改变学习方式和生活作风,逐步接受企业价值观,有序推进了校企“制度文化”的融洽对接。[1]
三、互利互惠是校企一体发展的根本
中职学校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肯定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础之上的,利益是校企双方合作的源动力。目前的校企合作一般限于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资源、“订单”培养等浅层次领域,距离全面合作尚有一定的差距。无锡立信中专校与企业的合作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追求校企共同生存、共享利益的一体化发展目标,避免仅凭学校的一腔热情或企业的一时高兴建设项目,用互相交错的利益保障项目维持长久稳定发展。
(一)构建“校企政”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与调控,没有法律规范强制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企业与学校合作获得直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很低,相应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不高。无锡市政府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问题,出于进一步强化全市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意识,不断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丰富校企合作内容的考量,从2012年起推行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评选活动。申报成功的项目将在经费和政策上得到有效支持,企业与学校双方都可获得直接利益。“无锡立信—新银叶机械校企一体发展”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比照评选标准积极申报、认真建设,最终成为了无锡市首批校企合作示范项目。
(二)紧扣互利互惠的利益诉求
我们经常讨论的是企业能为学校带来什么,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学校首先考虑的是作为教育主体单位,能为企业提供什么?在与企业管理者的交流中,他们普遍认为,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能够使用高素质的毕业生作为员工,直接为企业创造利益;二是企业利用学校师资及教学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提升员工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借助学校的设备与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改造等;最后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广告效应,建设良好的社会形象。
有鉴于此,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无锡立信中专校与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除了比较常规的“订单”班与顶岗实习、实训中心与工作室建设、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外,还委派富有培训经验的教师赴企业承担对员工的培训考证工作;选派数名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教师以学期为单位到企业以员工身份参与技术开发、设备改造等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以学校名义争取行业协会的培训名额,解决企业紧缺人才的培养需要;邀请企业人员一起参与项目评选、招生宣传、校园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关注了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企业的真心合作,作为另一极的学校也自然获益匪浅。学校实训设备条件因为企业的赞助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学资源因为企业的参与更加贴近生产,在体现岗位要求的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合作开发与实习接触到了企业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了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脱颖而出。一批来自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给师生带来了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杨金栓.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