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管理类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的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9-0045-03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为了配合学分制的实施,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高质量的选修课在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教学管理不到位、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评价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共选修课课程质量。
影响高职课程质量的因素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等各因素,影响公共选修课的因素也不例外。[1]在这些因素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质量保障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设置本应由教学管理部门和开课教师共同完成。教学管理部门从人才培养的全局考虑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应该达到的目标,并据此提出课程设置的原则,规划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开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管理部门提出的课程目标和设置原则,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确定课程内容,并能够解释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但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管理不到位,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因此,要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必须从课程设置管理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的方法。
一、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开设数量相对不足
自公共选修课开设以来,教学管理部门就一直积极动员、鼓励广大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选修课的门数虽然也在逐年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全院学生自由选课的需要。在实际选课中,只有教务系统选课平台开放后立即选课,学生才能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否则,公共选修课最后也成了“必选课”,因为“别无选择”。正是由于公共选修课开出的门数太少,使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勉强开设,极大地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二)开设课程随意性大,且缺乏稳定性
国家对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各高职院校大多没有专门的公共选修课审核机构,院级公共选修课从申请到开设都比较随意。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有着专业课程无法比拟的自由度。[2]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设置都是由教师本人申请,系(部)或教务处简单审核后便开设了,缺乏更高层次的专家委员会或者机构审核把关。[3]一些高职院校教师申报时只需提交开课申请表即可,并无其他严格规定。正是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准入门槛低,导致了开出的课程随意性大,形成不了课程体系,还出现了“因人设课”的局面。
与公共选修课开设随意相伴生的问题是课程缺乏稳定性。据调查,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类:一是授课工作量不满的专任教师,这类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动机是为了完成额定教学工作量,一旦授课学时达到工作量就不再开设;二是行政兼课教师,这类教师是否开设公共选修课会受到其行政工作影响,也不稳定。
(三)缺乏总体规划,课程价值难以实现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管理集中在教务处,教务处更多地是向各院、系(部)发出通知,要求他们开设课程,至于开设什么课程、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等没有详细的要求,更没有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4]在这种情况下,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完全由各院系(部)教师提交的课程组成。这种无规划的课程设置方式导致公共选修课门类不均衡,特色不鲜明,课程价值难以实现。
(四)课程内容理论化,缺少学生感兴趣的实践实训课程
由于教务处对开设公共选修课没有设定设置原则,对开发公共选修课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大部分教师对开设公共选修课没有积极性。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无论是教学工作量不足的专任教师还是行政兼课教师,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对公共选修课课程与专业课程区别的粗浅认识,至于公共选修课程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面对不同知识背景的跨专业选修的学生应该如何组合课程内容更适合公共选修课等问题很少或几乎没有考虑过。结果是,提交到教务处的公共选修课程是专业痕迹很浓的理论课程,如有些财经管理类高职院校过去就有教师开设过像《电子商务概论》这样的课程。
二、财经管理类高职院校
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探索与实践
探讨课程设置之前,首先要确定课程目标。公共选修课的作用与价值不是站在某一专业立场上能够确定的,而应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因此,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应该定位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工作中急需的文化素养、礼仪、财经管理、实用综合技术等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以此来满足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5]除此之外,公共选修课还可以设置一些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课程。
(一)采取教师个人自愿申报与院系(部)推荐相结合的课程申报方式
高职院校自开设公共选修课以来,一直在解决开设数量不足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选选修课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提高公共选修课课程质量,避免公共选修课变成“必选课”的现象,给学生选课以充分的选择自由,必须保证每学期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数量。笔者所在学院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尽管教务处进行了广泛的动员,积极宣传,鼓励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但仍然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设数量还是相对不足。为此,学院采取了教师个人自愿申报与院、系(部)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公共选修课开设数量不足的问题。具体做法为:鼓励教师个人申报,同时规定各院、系(部)每个教学单位必须推荐一到两门有本部门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各教学单位推荐的课程每学期都开设,任课教师由各教学单位安排。这种做法一方面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公共选修课数量不足、缺乏稳定性的问题;另一方面,院、系(部)开发课程,并安排教师轮流任课,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保证了课程的设计质量和教学质量。如公共管理系推荐的《礼仪与修
养》《普通话表达训练》,心理健康教研室推荐的《积极心理学》《情商》等课程,虽然每学期任课教师不同,但一直深受学生欢迎。
(二)加强课程规划,优化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管理的实践表明,要体现公共选修课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加强课程规划,优化课程体系。为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加强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计管理,结合学院的办学特点,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继续学习以及未来就业需要,学院委托专家委员会遴选一批突出课程目标定位、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课程。如笔者所在学院形成了财经管理类专业为主,经济管理、工艺美术、应用工程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为此,开设了《投资与理财》《证券投资》《电子商务》《网上创业》《税收普及》《会计认知》等财经管理类公共选修课课程;《服装款式搭配》《风生水起话家居》等工艺美术类公共选修课程;《食全食美话健康》《环保与健康生活》等应用工程类公共选修课程。这些课程都很好地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对于学生增加经济知识以减少未来自身的生存成本很有裨益。
(三)开设企业管理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加强学生管理能力实战训练
开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课程,一直是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遇到的困境,如何能够开设出既能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为一体,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又能培养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实战技能课程是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解决的问题。笔者所在学院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学院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的工商企业管理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面向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企业管理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向非经济管理类学生传授协同管理知识,培养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的管理能力等,使全院学生都具有“经管”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企业管理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借鉴模拟军事演习的设计思路,以生产制造业为驱动,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供应链竞合、生产业务链、流通业务链、资本动作业务链相互交织,构成了高度整合的网络状仿真综合运作内容体系。[6]设置了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局、工商局、招投标中心、模拟工商银行、模拟交通银行、制造企业、贸易公司、国际货贷公司、物流公司、新闻媒体中心等组织机构,在仿真的、动态的商业社会环境及部门机构环境中,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模拟、高仿真的办公设备及文档资料等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业务处理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该课程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又与学生的继续学习以及未来就业相结合,具有时代性,很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黄进.高职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2]黄莉莉.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实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1(8).
[3]杨青.高职公共选修课开设标准和评价机制的构建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报,2012(3).
[4]李海芬,戚业国.课程设计管理: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的关键[J].教育发展研究,2006(7).
[5]朱焕桃,刘持道.高职院校选修课设置的探索与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