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放宽规定

发布时间:2015-08-15 11:10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备受FASB和IASB所推崇的,很多国家也开始在准则制定中引入公允价值。然而当金融危机来临时,相关机构却纷纷提出对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修订,这不免让人产生一些疑惑。本文从金融危机中“会计门”事件出发,尝试探讨公允价值的内涵以及当环境改变时对待公允价值的态度和取向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我国会计国际趋同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金融危机;博弈

  一、引言:“会计门”事件介绍

  随着美林、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的相继倒下,全球恐慌性的金融危机从2008年的9月下旬开始蔓延,而此时也正临近美国上市公司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公布的时间。此次财务信息披露面临着的一个实质性难题是金融机构是否执行及如何按市价来计量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资产。市值计价将带来资产的大幅减值,从而加剧金融危机,为回避该问题美国银行家和证券管理者考虑到了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90天内提交关于以市价为计量基础的会计准则的调查报告,之后国会有权根据调查报告投票决定是否中止该会计准则。自此,美国“会计门”事件拉开了序幕。随后包括欧盟、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均对公允价值准则提出了相关修订。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于10月13日通过了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决定。10月17日,香港会计师公会因国际会计准则新修订,容许企业把非衍生工具的金融资产,毋须按市值计入损益表。10月17日,日本财务大臣中川昭一表示,如果发现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了系统性风险,日本就应加以改革。

  然而,关于公允价值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代表却持有相反的观点。德勤亚太区领导人菲利普•哥特(Philip Goeth)表示:“现在的金融危机原则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我们不希望看到公允价值的废除。”

  公允价值准则在我国从2007年才刚刚被启用,因此其负面影响还不是特别显著。然而借助此次“会计门”事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加深对公允价值及其应用的理解。下面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出发来进行探讨。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一)关于公允价值涵义的理解

  FASB第五号概念公告中提出了5类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的概念是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繁荣而逐步被提出、发展和应用的。公允价值与其它计量属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公允价值本身也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计量属性而存在,所以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公允价值概念。

  从广义上说,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平、公允的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定义均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当前交易中自愿双方买入资产或承担负债所使用的金额。可以说公允价值是其他属性成立的一个基础,因为尽可能公正地反映企业真实的情况是财务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历史成本其实反映的就是初始交易或者事项的公允价值,如FASB曾指出,若无反证,历史成本也可以是(过去的)公允价值。会计学者谢诗芬曾认为,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的可变现净值可以是现值良好的替代,而这些可替代现值的计量属性和现值本身就统称为“公允价值”,可见公允价值可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广泛概念。

  从狭义上讲, 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一个计量属性,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模拟市场的价格,在尚未交易和非清算的情况下,采用各种估价技术对缺乏有效市场的资产或负债项目的价值进行近似市场定价方式的评估,从而试图得到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以反映报表截止日各项资产或负债项目的静态价值(黄学敏 2004)。估价技术有很多种,但世界各国研究和应用最广的是现值估价技术。当单独作为一个计量属性时,FASB曾对公允价值提出了两个较为详细的定义:一是公允价值是一项资产或负债在熟悉业务的、没有关联关系的自愿各方在当前一项交易中的价格。二是公允价值是在资产或负债的参照市场下,市场参与者在现行交易中接受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的价格。这两个定义都说明公允价值是一种估计价格,都认为购买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交易双方是熟悉业务、没有关联关系并且完全基于自愿的,而且都隐含着交易的非真实性,也即可能尚未执行或已开始执行,但肯定没有完成,这时才需要对价格进行估计。第二个定义特别提到要在资产或负债的参照市场下进行估价。

  (二)公允价值的优点和缺点

  公允价值的提出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的。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科技日益进步的趋势下,公允价值尤其是现值计量始终能面向现在、面向未来、面向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决策有用为目标来提供相关会计信息,对于新出现的业务也能提供会计处理的指导原则,比如资产减值的计量,创新金融业务和所谓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问题,或有事项中的预计负债问题等等。相比较来说,历史成本是面向过去的,对许多不确定性的当前或者未来事项不能进行反映,因此不能提供对企业价值的合理衡量,而公允价值的发展正好弥补了它此方面的缺陷。

  然而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天然的缺点。比如它不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容易给管理者留下利润操纵的余地;由于缺乏可供参考的市场价格和计量技术上的原因,一些重要的资产要素如人力资源、客户关系、自创商誉等还无法计量;当市场处于急剧变化时,“以市值计价”存在放大风险的作用,当市场存在泡沫时会给投资者传达过于乐观的信息,反之则过于悲观等等。

  (三)公允价值应用的现状

  随着公允价值概念和估算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公允价值逐渐取得了世界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的认可,并逐步在会计中得以广泛应用。据统计(谢诗芬,2003),75%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运用了现值和公允价值,越是新近的准则,采用的比例越大。而在美国, 尽管发生了许多财务舞弊案件,但是SEC和FASB坚持公允价值理念的决心一直没变,从1990年12月到2002年10月发布的42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70%以上直接涉及公允价值。

  近年来我国会计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也一直在倡导顺应国际会计和经济发展大趋势,在我国会计中积极稳妥地采用现值和公允价值。在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中,公允价值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三、如何看待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

  基于会计与环境的共生互动关系的角度。由以上分析可知,公允价值在理论上有明显的优势且曾一度受到各国的欢迎。然而当经济环境产生突变时,各国却纷纷指责公允价值准则对于金融危机的负面作用:按过低的市价计量将贬低资产价值,促使公司抛售更多的资产,进一步压低市场价格,造成恶性循环从而加重了危机程度。人们不禁会问:是公允价值准则错了吗?会计该如何迁就于环境呢?对此笔者的观点如下:

  (一)总体上会计随经济环境发展而得以进步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制度也随环境而发展,可以说,会计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共生互动性的关系。回顾会计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每一次大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件的出现,必将带来一次会计制度的洗礼,每一次大的会计变革总是与这样的特定环境相关联而共生互动的。比如21世纪初的“安然事件”催生了对现代会计产生重要影响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该法案不仅对美国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做了修改和补充,而且还对会计行业的监督、审计独立性、财务信息披露、公司责任、证券分析师的行为、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权利和责任等诸多方面做了新的规定。可见,环境促使会计发展,会计也反作用于环境。但是这并不表示每次经济突变总要改变会计政策,特别是对会计发展中某些相对稳定的因素,如公允价值等的修订更应该慎重。

  (二)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目前的处境

  “存在即有其合理性”。公允价值准则曾得到认可,说明了其理论上的先进性。现今财务会计正逐步从过去提倡成本计量逐步转变为经济学家所要求的价值计量,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代表着财务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客观上说,历次会计变革都是起源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以致负面影响不断累积所造成的。然而,这次金融危机中却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经济问题,并非纯粹的会计问题。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把所有责任归咎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并没有改变,会计仍需要面向市场,面向未来以及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仍需要公允价值。当然,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议也说明了其在应用中仍然存在尚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这正是值得关注之所在。

  四、对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启示

  (一)会计准则的选择也是博弈的结果

  把握好与国际会计趋同的节奏。在华尔街“会计门”事件中围绕是否停止“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各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不同的机构代表对是否停用市价计量持有不同的意见。本文认为,这是由于会计政策选择将产生经济后果。财务会计理论认为,相同的会计准则会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结果,所以会计政策的确定通常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近似均衡,是否放宽公允价值规定是一种会计准则的决策,同样也涉及利益问题:如果放松规定,则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包括政府的利益以及政治形象,减少了政治成本,但同时必然损害准则指定机构的独立性,因此将招致该类机构代表的强烈反对。

  准则的制定或者选择存在与利益相关的博弈,这个规则对于国家之间也同样成立。就算是IASB的准则制定也难以确保完全的独立性,各个国家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或者政治利益总是尽其所能地参与其中。会计国际化以及本土化的权衡或者协调本身也是一个博弈问题。会计“趋同”本身将损害本国会计发展的独立性。由于国际准则难以考虑每个国家的具体实情,如果全然抛弃会计的本土化,则必将强化本国经济受国际牵连的风险。所以,如何把握好国际趋同的节奏是关乎国家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的问题。在我国会计争取与国际趋同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循序渐进的进行,不可操之过急。对待此次“会计门”事件,如中国银行某主管所说的,“如果美、欧、日都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去年刚刚采用这种会计方法的中国也应随机应变,顺应国际潮流,否则,中国的金融机构就太吃亏了。”

  (二)谨慎运用公允价值准则

  仔细研读新会计准则,可以看到:尽管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但有一个原则是“适度引入,谨慎运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它在诸多方面做了谨慎的改进,在引用上也只是趋同而不是照搬。然而,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到,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即使是运用得十分娴熟的西方国家,也还需要对其重新认识。在公允价值计量刚刚起步的中国,对其运用尤应谨慎,在密切关注国际上关于会计计量的理论、实务和准则规范的发展趋势的同时,还应充分研究我国市场经济状况以及会计计量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三)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允价值准则

  “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在此次危机中暴露出了根本性的问题,即该准则会放大资本市场的风险,而当市场泡沫破灭时又加重危机,因此需要研究的是当市场处于极端状态时如何完善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危机过后,对“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的重大改革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国际上SEC已牵头美国联储局和财政部进行相关的研究。相对于美国,我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属于新兴市场,存在着较多的特殊情况,着手研究如何发挥会计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为其在理论上代表着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所以应值得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然而公允价值计量也难免有缺点,必须参照国际先进会计理念,及时理顺相关问题。当前公允价值正处于争议之颠,也许这也正是一个研究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戴道华. “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将何去何从?. 第一财经日报 ,2008-10-20.

  [2] 葛家澍,徐跃. 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先行成本与公允价值. 会计研究,2006,(9).

  [3] 黄学敏. 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 会计研究,2004,(6).

  [4] 谢诗芬. 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纵横谈. 时代会计,2004,(4).

上一篇:市价变动会计是非论

下一篇:玉柴预算变革——预算管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