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完善会计“四集中”管理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5-10-05 15:10

会计“四集中”即会计核算集中、事后监督集中、账务查询集中、会计档案保管集中。自2002年“四集中”开始在人行地市中心支行推广实施以来,彻底改变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会计管理体制,是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组织体系和会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对于提高会计核算质量、防范会计风险,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民银行体制的变化以及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四集中”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基层央行会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四集中”管理办法的可操作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没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体系。二是岗位设置与中支现有的会计人员配置存在矛盾。三是各部门责权尚未理顺。

(二)现行会计检查方式和事后监督模式难以有效控制风险。一是会计检查方式方法陈旧。二是事后监督手段不落实,效果不佳。

(三)系统存在新的风险,潜在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县支行联行往账的核对环节中断,存在联行风险。二是设备网络存在不确定性,存在网络传输风险。三是系统程序存在漏洞和不足,存在系统风险。四是人为操作风险。即由于系统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很多制度规定、操作步骤还不具体,而会计人员由于错误操作也可能形成一定的风险隐患。

(四)会计档案集中管理隐藏一定的风险和问题。一是会计档案集中到中心支行后,如果内审部门对县支行进行审计、检查时,对会计部门的检查只能到中心支行事后监督部门进行,不但造成检查、审计过程不连续,也不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纠正。二是会计凭证通过邮政部门传递,会出现因邮政部门的漏传、少传、误传凭证而形成风险的现象。三是由于事后监督部门对查出问题形成的“差错通知单”单独装订保管,不但增加了检查人员的劳动量,也使人们对事后监督部门的作用产生怀疑。

(五)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化,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四集中”后,会计核算程序、核算方法、管理制度等与过去核算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多数会计人员仍停留于原有的会计知识层面,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工作要求,造成机械性错误多、简单性差错出现的频率较高、人为造成的失误比重大。另一方面“四集中”后,会计风险点主要集中到中心支行,各网点的风险相对减少,造成多数基层网点的会计人员、会计主管、分管行长对防范资金风险的制度落实不力,工作中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为风险和案件形成带来可乘之机。

二、完善会计“四集中”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四集中”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建议上级行尽快修订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业务“四集中”管理办法》及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四集中”各部门的权责关系,使各部门间互相支持、互相监督、协调并进;建立和完善内控机制,使每个人、每个环节都处于制度的监督下;建立健全“四集中”岗位责任制和操作流程,突出各岗位职责及岗位之间的制约,统一规范中心支行和县支行的业务操作。

(二)施行人才战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制定规划,加大会计人员培训力度,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内部业务骨干传帮带以及鼓励会计人员岗位自学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三)改进会计检查方式,从源头防范会计风险。会计检查是及时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制止会计联行案件发生的重要手段。开展会计检查,要采取突击性检查和常规性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和阶段性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和全面检查相结合、抽样检查和对比检查相结合等多种检查方式,并重点加强联行、同城票据交换、内外账、事后监督等重点部位及要害岗位人员执行制度等情况的检查,做到对检查发现的疑问不放松,对漏洞不放过,对重大差错要及时报告,切实提高检查效果。

(四)改进会计监督方式,提高事后监督水平。发挥事后监督防范风险的最后一道“关卡”作用,不仅要对会计业务进行事后监督检查,更应参与事前、事中的监督。一是强化事前监督。接柜人员要把好审核关,对不符合规定的票据、凭证实行严格的退票制度;要加强票据交换业务复核力度,杜绝错提、漏提、空提业务的发生,把好外来凭证的进入关,把各种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突出事中监督。会计复核人员要严格履行复核制度,逐一审核凭证的要素;网点主管要抓住认证关,对需认证的信息要找准信息的对应关系;会计主管要抓住重要事项的审批关,弄清挂账原因,切忌应付式签字;分管行长审核凭证时要及时与主管沟通,并根据挂账类型分析挂账原因。通过事前、事中的监督,进而控制核算全过程,形成记账员、接柜员、复核员、综合员、会计主管、分管行长层层监督控制的机制。三是做好事后监督。要改进事后监督方式、方法,拓宽监督范围,使每一项会计业务都置于事后监督核查视野之内;要建立实行重大会计差错的经办人员和相关领导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事后监督的威慑力。

(五)尽快研究开发和推广账务查询查复系统,统一和规范联行查询查复管理;进一步改进现有核算系统功能,对存在的问题反复论证,尽快适应会计业务发展的需要。金融时报·钮明

[责任编辑:编辑部]

上一篇:资产要素定义实践功用的探讨

下一篇:应收应付、预收预付账款核算的深层分析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