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产计量
一、引言
会计上资产计量一直存在着成本与价值之争。这种争论缘于会计学者对资产本身以及会计目标认识的不同。20世纪前期,学者们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来理解、界定资产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资产本质认识的深入,会计学放弃了资产的成本观,采纳了经济学的观点,认为资产是“未来的经济利益”,如 FASB(1980)就将资产定义为“因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由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这一观点已得到会计界的普遍认同①。相应的资产也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价值计量。
在会计目标上,则存在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因此历史成本是最好的选择;决策有用观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而价值计量可以更好的满足这一目标。对于这两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实践上都远早于决策有用观,但在资本市场成为企业的主要筹资场所以后,决策有用观得到更多认同,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也被普遍接受。与此同时,历史成本由于只关注过去而不重视未来,导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缺乏,要求采用价值计量的呼声日渐高涨。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使用,公允价值②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其中公允价值中的现值计量尤为引人注目,FASB就此专门颁布了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在这份公告中,FASB鲜明地倾向采用公允价值,并意图将其运用领域由金融工具扩展到其他领域,由此进一步加深了资产计量模式的成本与价值之争。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本质与资产计量属性选择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其主要目标,因此提供当前及未来预期价格(价值)显然比过去的价格对投资者更有意义。但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要受会计本质特征的约束,从而对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
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两条并列的首要质量特征。相关性越大,可靠性越高,越符合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但是在实际经济环境中,在很多情况下,这二者存在着此长彼消的矛盾,如何取舍一直是会计信息面临的两难问题,在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上尤为如此。从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来看,产出价值(价值观)比投人价值(成本观)更能反映出资产对于企业的价值,提供的信息与决策者也更相关。但产出价值的主观性太强,且不符合会计的实现原则,因此可靠性受到质疑。
如果从可验证的角度讲,投入价值(成本)对于描述企业的资财、反映受托责任以及向投资者及债权人提供制定合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更恰当,它不允许在实现以前陈报收入,解决了价值计量中可靠性难以保证的棘手问题,但是其相关性又不及产出价值,从而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两难抉择。
对于上述问题,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1999)认为,应把握在可靠性的前提下追求相关性最大的原则,即相关性以可靠性为前提。葛家澍教授(1999)也认为,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即使在公允价值得到日益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笔者同意上述观点,因为财务会计不同于经济学,它是一个信息系统,其目的是向所有现行与潜在的使用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一般信息。
由于使用者所需要信息的目的及用途各异,这决定了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可靠。可靠性是会计信息首要必备的质量特征,缺乏可靠性,相关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AICPA (1994)的研究也表明会计信息使用者十分关注企业报告中信息的可靠性,他们建议维持现行会计模式、反对采用以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的原因之一就是基于可靠性的考虑。
会计的本质属性也对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产生影响。针对近几年国内外爆发的一系列财务欺诈丑闻,葛家澍教授(2003)指出,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企业的经济真实,是可靠的记录并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主要是财务活动)的历史”。财务会计反映历史的这个本质特征也决定了资产计量的历史成本特性。但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提供效用最大化的会计信息是其应有之义,反映历史并不排斥它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提供现在及未来等与决策者更相关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对某些满足上述条件的资产可以采用价值计量,事实上,现行会计实务是以历史成本为主、成本与价值混合计量的计量模式。
三、价值与资产计量
对资产采用成本计量的另一个批评是这样做的结果导致账面价值与企业实际价值相差大,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差,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如果资产全部采用价值计量,就可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吗?
现代理财学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企业的价值是其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如果暂不考虑可靠性,企业资产全部按照其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予以计量, 全部资产的总计就是企业的价值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企业的价值是企业全部资产(包括会计上已确认与未确认的资产,如人力资源与自创商誉)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是这些资产合力产生的。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资产可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如应收账款),它们的价值与企业的价值直接相关;但更多的资产是与其他资产结合产生现金流量的,这类资产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是间接的,故单项资产的售出价值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关系不大,比如固定资产(非融资租出)。因此对企业估价绝不是将其全部资产的价值简单加总那么简单,这也决定了对那些共同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采用现行市价与可变现净值进行计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为持续经营的缘故),而如果采用现值进行计量,由于同一资产在不同的企业被持有的目的并不同,对企业产生现金流量的贡献也不一样,这时, 其未来现金流量又应如何计算?而且,由于可靠性的约束,有些资产如自创商誉,目前不能在会计报表上予以反映,这决定了即使计量单个资产的现值计量技术在理论上已经突破,也不能就此说明解决了资产的现值计量与企业价值的计价问题。
另外,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各异。资产被持有的目的不同,他们为企业贡献现金流量的方式及特点也不相同:为销售或随时准备变现而持有的资产可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但是对于这类资产的绝大多数而言,由于市场的不稳定等原因,未来销售价格及未来现金流入的时间均难以确定,其计量的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而为生产或管理(服务)持有的资产必须与其他类经营性资产共同作用产生现金流量,对这类资产而言,不仅其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时间与金额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难以估计,而且如何将这一现金流量在经营资产中进行分配也存在着困难,这使得现值计量在这类资产中的应用显得更为困难。另外,现值计量中折现率的确定也很难合理,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现值计量在资产中的应用。同时,企业经营全过程中各项会计要素的计量,无不直接或间接借助于有效的成本计量手段来进行(张鸣,1997)。如果全部采用价值计量,将无法对企业自制的、没有市价部分的资产进行计价,也不利于企业自制成品的成本结转以及内部成本控制,从而破坏会计内部的一致性。
上一篇:应用信息技术控制银行会计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