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务会计教学问题及其改进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教育目标的特性决定了其相关课程的特色。财务会计是高职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会计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的进一步深化,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因此在对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财务会计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0 引言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才人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这就需要课程应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随着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实施,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如教学目标和理念相对落后、教材内容滞后、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考核评价设置不合理等,与人才培养目标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财务会计学科教育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提出的要求,跟上时代步伐。
1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1 教学思路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
1.1.1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理念滞后,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随着全球化深入推进,快速发展的企业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更加倾向于聘用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也就是说,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仅仅强调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更需要他们拥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出色的领导决策力以及创新能力。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普遍还停留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上,忽视了对学生其它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想脱节,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使得学生走上岗位后容易出现“水土不服”。
1.1.2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缺乏清晰性,无法适应高职教育需要
我国现行教育目标要求应保证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双导向教学。但在实际运行中,许多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设计中仍存在“大一统”的问题,没有凸显本院校的专业特色,尤其是老师偏向于把教学重心仅仅放在知识的培养上,这种笼统的教学目标容易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决策力、分析力和应变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
1.2 教材呆版内容滞后。不能满足新时期教学需要
1.2.1 教材呆板,与新的教学理念不相适应
调查发现,不少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所选取的教材无法与财务会计专业的最新发展相接轨。有的教材内容落后陈旧、理论过多或晦涩难懂,无法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对应;有的教材则案例过于抽象,无法与实际业务相联系;有的教材内容更新严重滞后,无法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内涵;甚至有些教材内容逻辑性较差,调理不清晰,内容生硬枯燥。与此同时,有些高职院校的老师授课过程中只是按传统的授教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单方面给学生灌输知识,没有很好的和学生进行相应的互动与交流,无法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2.2 教材内容滞后,无法体现新准则的最新变化
一般来说,自编的教材内容都能进行及时更新,能适应教学需要,更具有教学特色,同时又能更好体现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但非自编的教材,往往内容相对滞后,当会计准则出现变化时无法及时进行更新,且可能存在教学内容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容易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
1.3 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不足且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较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求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外,更强调要加强培训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了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许多院校在教学中普遍采用“先理论一后实践”的传统授教方法,此种教学模式容易产生一些普遍性的教学问题。
1.3.1 实践课安排不系统缺乏合理性,质量不高且学时比重较低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学科教学中一般都会开设实践课程,如《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等实操课,但此类课程大部分上课形式都是教师讲授业务分录,然后学生就根据分录自己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各类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但在课堂学习中,很多学生往往是还没经过认真思考就照抄凭证和报表上的数字以应付课程作业,因此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1.3.2 实践教学环境不理想,实训实习流于形式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大规模建立了一些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地,但许多班级人数都在50-60左右,学生人数较多,而会计实训室设备仍旧有限,电算化等实训教学软件不足,往往导致无法安排全部学生充分有效的参加实训学习。另外,高职院校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企业出于商业机密保密的考虑,一般只愿意让到企业实习的学生粗略的做一些诸如了解组织环境、观看组织生产流程、翻看过期账簿等杂务性工作,学生很少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核心环节,结果导致顶岗实习基本是在“走过场”,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技能没能理论结合实践得到很好的锻炼,实习成效不高。
1.4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不高
财务会计是专业与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课程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在授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求财务会计老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性专业素质,不仅要求教师熟悉本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应具备本专业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熟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且具备从事会计行业所需的职业资格。但目前,我国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仍然较低,存在老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甚至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部分老师是直接从学校一毕业就进入到高校教书),这使得课堂教学往往变成纸上谈兵,老师只传授理论知识而很少能够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授课,致使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1.5 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现有的很多财务会计课程考核都是以笔试为主,且期末笔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所占比重偏低。此种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平时偷懒和不注重课程学习中的实训操作,而只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复习,这一考核评价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进对策和建议
2.1 创新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和理念。制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和理念应转变为以职业素质为向导,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财务会计的专业性、实践性等特点对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在课程教学中要凸显高职财务会计特色,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财务会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更要着重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技能,如职业素养、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等,使得各种技能能够均衡发展,成为高素质的财会人员。
2.2 更新教材并加强应用型教材的建设。优化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应加强应用型教材的建设,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得授课内容能适应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同时,教师在授课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可以借助其它各种更形象生动的授课方式,如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企业实际经济业务进行教学等。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能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知识理论,使得教学效果有所改善。另外,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与财务会计课相匹配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在资源库中放入如精品课、教学大纲、课件、案例与习题库、测试练习题等内容以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这能更好的满足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能让学生不仅能在课堂学习,而且能在网络资源学习相关的配套内容,这为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2.3 理顺理论和实践关系,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适当加大与完善会计仿真实训室的建设,使得财务会计教学能真正做到集“教、学、练”为一体,这种虚拟会计情境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使得他们毕业之后即能上岗,从学校顺利过渡到企业中去。其次,由于校内实训室受客观原因等条件所限,仍旧无法完全满足财务会计专业实操性学习的要求。因此,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完善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规范校外实训基地运作流程,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要能让学生在实习中能真正学到东西,而不是“走过场”,要真正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实操能力以及其它相关的一些软技能。
2.4 提高高职专业教师素养。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财务会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部引进、学校内部培训等方式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团队。其次,应加强对骨干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优化教师梯队。另外,高职院校应在条件允许下,多安排财会老师到企业中锻炼,提高教师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其实践经验,从而使让老师们能够把企业经验带到课堂上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 总结
目前国内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应该明确素质和创造性教育,强化对专业的内涵建设,遵循“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对财务会计课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对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以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提出的要求,跟上时代步伐。
作者:范意婷 邱群霞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