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会计电算化进程的深层次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27 09:06
自80年代我国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以来,会计电算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无论从会计电算化实践还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其进程却受着种种因素的影响。笔者拜读完《中国会计电算化》l999年第1期刘古权同志的文章后,认为该文是从会计电算化开发商角度对影响会计电算化因素进行的分析。笔者以一个会计电算化实施者和应用者来看,认为影响会计电算化除刘古权同志分析的管理者、会计人员、开发商等误区因素外,另有着其他深层次因素。笔者从另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对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帮助。
一、会计电算化与传统会计差异
会计电算化(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Accounting 简称EDPA)即指计算机数据处理会计。它不再是传统的算帐、记帐会计,还包括分析、预测、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它不仅仅只减轻会计核算的劳动强度,而且对会计信息的产生与利用远不是传统会计所能做到的。这使得EDPA与传统会计在会计处理手段、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弄清楚其差异的实质,无疑将影响EDPA应用与发展。
1、会计数据的产生、审核的差异。会计电算化后数据产生的入口只有一个,即原始数据的计算机录入,以后的数据处理工作全部由计算机来作,只要输入数据准确无误,经计算机处理产生的包括记帐凭证、汇总表、帐簿、报表等会计信息必定也准确无误。因此,审核工作成了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种审核包括(l)对原始数据合理合法性、会计事件真实性、报帐手续齐备性的审查。(2)对输入数据计算机屏幕输出的科目代号、摘要、金额等内容的审核以及机内系统平衡、校验等控制审核。而会计电算化在技术上第(2)项审核更为重要。但目前能担当审核的会计人员大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中老年人。他们已经习惯于传统的会计方法,对会计电算化知识了解不多,不十分了解计算机数据审核的程序和原理,只习惯于第(l)项审核,不习惯于第(2)项审核,从而影响输出数据的准确性,使用户对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产生不信任感。
2、帐簿登记、输出及存储的差异。传统会计大部分时间是登帐、结帐、算帐并根据帐册编制会计报告。会计电算化后这些工作全部交由计算机处理。传统会计下的诸如平行登记、总帐与明细帐核对、试算平衡等复式记帐方法失去作用,多少年来会计人员使用的手工帐簿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会计数据由电磁介质等媒体存储。然而,不容置否的是实行会计电算化以来,还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来解决存储在磁介质上的数据不被不留痕迹的修改,会计信息输出的真实牲受到质疑。
3、会计岗位、职责的差异。减员增效,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登帐、结帐、算帐等劳动中解脱出来是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目标。登帐、结帐、算帐、报表等工作由计算机代替。会计电算化势必导致会计工作岗位的重新分工及职责的变更。而会计电算化后岗位究竟如何合理分工?新的岗位职责如何重新定位?目前,从理论界或电算化实践中都还没有一个较好或较为成熟的界定,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实施受到影响。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既懂会计学又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目前,从事会计电算化人员要么是只系统学习过会计学,略懂一点电子计算机技术;要么是电子计算机专业毕业,参加工作后再培训学习一些会计学知识。这样的人才只能进行简单的电算化操作,但却远不能胜任信息时代发展对会计电算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会计电算化学科正是会计学与电子计算机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建立好这一学科对培养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迅速发展无疑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会计电算化学科是近几年来才在我国兴起的一门新型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其一,EDPA课程设计一般都是在原会计学课程基础上增开《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计算机在财会中运用》等三四门计算机课程,没有计算机维护、编程、网络等课程,体现不了会计学与电子计算机学相互渗透的要求。其二,教材知识结构不合理,重会计理论,轻计算机运用。如:会计基础课教材中没有电算化运用基本原理,会计专业课教材中也没有插入必要电算化模式等等,这样的会计电算化学科的教学是很难达到培养电算复合型人才的。其三,没有建立EDPA模拟实验室,学生不能得到经常或更多EDPA感性操作锻炼。其四,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利用CAI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加强学生在教学实际中对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认识与理解。因此,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教学理论与EDPA实际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培养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发展,加快会计电算化实施进程。
三、会计信息的再产生
会计电算化(EDPA)决不仅仅是“以机代帐”。自我国推行会计电算化以来,人们对EDPA的认识往往定位在减轻会计人员工作强度,以计算机代替手工帐的水平上。而对EDPA甩帐后再产生大量的综合会计信息却认识不足,使管理者动摇对会计电算化作用的信心,必将严重影响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进程。
会计电算化内涵是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这种数据处理不仅仅是对输人的会计数据进行校验、登记、计算与汇总,输出的也不仅仅是科目汇总表、帐簿、报表等可见会计信息,它可以对输入的原始会计数据进行分门别类或数学模型处理,再按各类管理者、投资者的需要产生诸如分析、预测、控制、决策等各种再生会计信息,其信息量远远超过传统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信息量。然而,从管理者到会计人员,目前都还不能很好地再生和利用会计电算化所产生(除报表、帐簿外)的会计信息为其服务。其原因主要是:其一,会计人员还没有真正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他们对会计实现电算化片面地理解为减轻劳动强度、核算科学规范化,对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特别是管理信息输出不太关心,因而,不可能主动利用其会计信息向管理者、投资者提供各类管理、服务数据。其二,会计人员知识更新赶不上现代信息时代的步伐。一方面缺乏现代管理会计知识,对预测学、控制论、决策学在会计中的运用不了解,不能运用其建立必要的管理模型来产生管理者、投资者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知识不够,-般只能对现有系统进行操作,无法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处理,使会计电算化处理的数据不能充分得到利用,产生更多的会计信息。 [责任编辑:编辑部]
一、会计电算化与传统会计差异
会计电算化(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Accounting 简称EDPA)即指计算机数据处理会计。它不再是传统的算帐、记帐会计,还包括分析、预测、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它不仅仅只减轻会计核算的劳动强度,而且对会计信息的产生与利用远不是传统会计所能做到的。这使得EDPA与传统会计在会计处理手段、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弄清楚其差异的实质,无疑将影响EDPA应用与发展。
1、会计数据的产生、审核的差异。会计电算化后数据产生的入口只有一个,即原始数据的计算机录入,以后的数据处理工作全部由计算机来作,只要输入数据准确无误,经计算机处理产生的包括记帐凭证、汇总表、帐簿、报表等会计信息必定也准确无误。因此,审核工作成了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种审核包括(l)对原始数据合理合法性、会计事件真实性、报帐手续齐备性的审查。(2)对输入数据计算机屏幕输出的科目代号、摘要、金额等内容的审核以及机内系统平衡、校验等控制审核。而会计电算化在技术上第(2)项审核更为重要。但目前能担当审核的会计人员大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中老年人。他们已经习惯于传统的会计方法,对会计电算化知识了解不多,不十分了解计算机数据审核的程序和原理,只习惯于第(l)项审核,不习惯于第(2)项审核,从而影响输出数据的准确性,使用户对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产生不信任感。
2、帐簿登记、输出及存储的差异。传统会计大部分时间是登帐、结帐、算帐并根据帐册编制会计报告。会计电算化后这些工作全部交由计算机处理。传统会计下的诸如平行登记、总帐与明细帐核对、试算平衡等复式记帐方法失去作用,多少年来会计人员使用的手工帐簿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会计数据由电磁介质等媒体存储。然而,不容置否的是实行会计电算化以来,还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来解决存储在磁介质上的数据不被不留痕迹的修改,会计信息输出的真实牲受到质疑。
3、会计岗位、职责的差异。减员增效,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登帐、结帐、算帐等劳动中解脱出来是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目标。登帐、结帐、算帐、报表等工作由计算机代替。会计电算化势必导致会计工作岗位的重新分工及职责的变更。而会计电算化后岗位究竟如何合理分工?新的岗位职责如何重新定位?目前,从理论界或电算化实践中都还没有一个较好或较为成熟的界定,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实施受到影响。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既懂会计学又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目前,从事会计电算化人员要么是只系统学习过会计学,略懂一点电子计算机技术;要么是电子计算机专业毕业,参加工作后再培训学习一些会计学知识。这样的人才只能进行简单的电算化操作,但却远不能胜任信息时代发展对会计电算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会计电算化学科正是会计学与电子计算机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建立好这一学科对培养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迅速发展无疑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会计电算化学科是近几年来才在我国兴起的一门新型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其一,EDPA课程设计一般都是在原会计学课程基础上增开《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计算机在财会中运用》等三四门计算机课程,没有计算机维护、编程、网络等课程,体现不了会计学与电子计算机学相互渗透的要求。其二,教材知识结构不合理,重会计理论,轻计算机运用。如:会计基础课教材中没有电算化运用基本原理,会计专业课教材中也没有插入必要电算化模式等等,这样的会计电算化学科的教学是很难达到培养电算复合型人才的。其三,没有建立EDPA模拟实验室,学生不能得到经常或更多EDPA感性操作锻炼。其四,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利用CAI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加强学生在教学实际中对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认识与理解。因此,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教学理论与EDPA实际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培养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发展,加快会计电算化实施进程。
三、会计信息的再产生
会计电算化(EDPA)决不仅仅是“以机代帐”。自我国推行会计电算化以来,人们对EDPA的认识往往定位在减轻会计人员工作强度,以计算机代替手工帐的水平上。而对EDPA甩帐后再产生大量的综合会计信息却认识不足,使管理者动摇对会计电算化作用的信心,必将严重影响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进程。
会计电算化内涵是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这种数据处理不仅仅是对输人的会计数据进行校验、登记、计算与汇总,输出的也不仅仅是科目汇总表、帐簿、报表等可见会计信息,它可以对输入的原始会计数据进行分门别类或数学模型处理,再按各类管理者、投资者的需要产生诸如分析、预测、控制、决策等各种再生会计信息,其信息量远远超过传统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信息量。然而,从管理者到会计人员,目前都还不能很好地再生和利用会计电算化所产生(除报表、帐簿外)的会计信息为其服务。其原因主要是:其一,会计人员还没有真正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他们对会计实现电算化片面地理解为减轻劳动强度、核算科学规范化,对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特别是管理信息输出不太关心,因而,不可能主动利用其会计信息向管理者、投资者提供各类管理、服务数据。其二,会计人员知识更新赶不上现代信息时代的步伐。一方面缺乏现代管理会计知识,对预测学、控制论、决策学在会计中的运用不了解,不能运用其建立必要的管理模型来产生管理者、投资者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知识不够,-般只能对现有系统进行操作,无法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处理,使会计电算化处理的数据不能充分得到利用,产生更多的会计信息。 [责任编辑:编辑部]
下一篇:金融信息化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