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手工审计与电算化审计的差异
发布时间:2015-09-30 10:03
手工审计,即传统审计,称为“手工”是针对“电算化”而言。通常我们所说的电算化审计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二是利用电脑进行审计。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以及两者所用工具的差异,导致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线索
在手工会计中,由原始凭证到记帐凭证,记帐凭证到登记帐簿,最后到编制报表,每一步都有文字记载和经手人签章,因而审计线索非常清楚。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由于电脑自身特性及会计软件的运行特点,产生了以下一些问题:(1)输入记帐凭证后,帐簿和报表瞬间自动产生,使证、帐、表之间的关系不易直观地显示;(2)电脑功能发达,容易制作副本使审计人员难以区分原件和复制件;(3)磁介质擦写不露痕迹的特性,使审计人员无从了解修改前的情况及修改者,甚至连数据是否修改都难以辨别。上述情况使会计电算化核算过程看起来像一只黑盒子,增加了审计人员理清审计线索的难度。
二、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是指审计行为所指向的和作用的复合体。主要是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具体表现为其载体——会计资料和其他一些经济资料。在手工审计条件下,会计资料的载体是纸介质;而在电算化审计条件下,会计资料存储在硬盘、软盘、软硬盘等磁性介质上,其对象包括整个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相比纸介质来说,磁介质有易擦写、不稳定等特点。本来,会计资料是否涂改,是其合法与正确的一项重要证据,但在电算化系统中,涂改可做到了无痕迹。此外,一些外来的因素(如病毒、瞬间高压等)可能会造成磁盘上信息的丢失,造成会计资料的不完整。在此情况下,如何评价会计资料的正确性成为审计人员的一项新课题。
三、审计手段
在传统审计中,无论是符合性测试,还是实质性测试,抑或撰写审计报告,均是手工操作。而在电算化审计中,很多工作可通过电脑进行。如审计抽样,可根据统计分析的原理,结合计算机语言,编出一套抽样软件,以用于抽样调查。毋庸置疑,应用电脑后,审计人员可免除很多烦琐的手工计算与复核工作。利用电脑处理比手工操作更快捷、更准确,这使电算化审计效率和效果上都比手工审计进了一大步。
四、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包括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四大类。在手工审计与电算化审计中,书面证据和环境证据有着不同的涵义(在此,我们姑且将电脑中的会计记录划归书面证据的范畴):
1、书面证据的差异。手工审计中的书面证据包括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会计帐簿和明细表等,它们都有自己的作用。而在电算化审计中,在输入记帐凭证后,其他一切都由电脑处理,帐簿和明细表等只是记帐凭证的衍生物,失去了作为证据的作用。
2、环境证据的差异。环境证据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如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控制的情况、管理人员素质等。在手工审计和电算化审计条件下,内部控制和管理人员业务技术有着不同的内容,从而导致了环境证据的差别。
五、审计方法
在手工审计中,审计方法主要包括制定审计计划的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和提出审计报告的方法。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与取得审计证据相关的各种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再具体一些,包括核对法、查询法、函证法、观察法、分析法等。电脑引入审计后,审计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可分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和面向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审计方法。关于前者,具体可阅审计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关于后者,可进一步分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程序的审计方法,数据文件的审计方法和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具体包括测试数据法、并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代码比较法、程序解析法、受控处理法等。
六、内部控制
进行审计时,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审计人员据此估计审计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制定审计程序。内部控制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在手工审计中,内部控制结构由三个要素组成: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主要包括授权控制、责任分工、管理控制、审批和核对控制、内部审计、业务处理标准化等内容。这时的内部控制是通过职责、职权分工,规定标准的业务处理程序及加强业务人员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来完成的。而在电算化审计中,数据的处理集中由电脑自动实现,从而使原有的许多内部控制过程消失了。例如,在电算化条件下,只需输入凭证数据,以后的帐簿、报表都是自动产生,这使手工条件下的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表相符等一系列核对控制失去了意义。
换个角度看,电脑的引入,又为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多新的内容。首先、会计软件有自我保护作用,能实现一部分内部控制的功能。具体包括输入控制、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输出控制等。其次,电算化系统条件下必须配备一定的软件开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核算软件的开发,电算化系统的操作、管理与维护。这又给组织控制和操作控制带来了新的课题。所有这些,都要求审计人员在了解内部控制时采用新的审计程序,采取新的评价方法,以适应内部控制的变化情况。
七、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有关内部控制的情况;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组成及素质;各种管理条件与管理水平。在电算化审计条件下,这些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1)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下的内部控制有着不同的内容;(2)电子数据系统的应用造成了人员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人员组成上,还体现在人员的知识结构上;(3)上述变化必然会造成管理内容、管理条件的变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新的审计环境。
八、审计档案
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第六号第十八、二十条的规定,审计档案分为永久性档案和当期档案,当期档案自审计报告签发日起至少保存十年,永久性档案应长期保存。相比手工审计来说,电算化系统审计档案的保存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不利。首先,较难保存。因为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相当部分的数据是通过代码的方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这些媒体容易因盗窃、丢失、故意或偶然的毁坏及使用等原因而受到损害。其次,成本较高。硬盘等存储器的价格本来就高,再加上档案至少保存十年,在此期间,或由于物理性损耗的原因,或由于电脑发展的更新换代而使老硬盘与新电脑不能匹配的原因,这些硬盘上的数据必须不断地被转录到新的硬盘上进行保存,从而造成昂贵的档案保存成本。当然,也有有利的一面。软件人员可使审计档案资料实现电子检索的功能,以后万一需要,查询起来也十分方便、快捷,这无疑比手工审计进了一大步。 [责任编辑:编辑部]
一、审计线索
在手工会计中,由原始凭证到记帐凭证,记帐凭证到登记帐簿,最后到编制报表,每一步都有文字记载和经手人签章,因而审计线索非常清楚。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由于电脑自身特性及会计软件的运行特点,产生了以下一些问题:(1)输入记帐凭证后,帐簿和报表瞬间自动产生,使证、帐、表之间的关系不易直观地显示;(2)电脑功能发达,容易制作副本使审计人员难以区分原件和复制件;(3)磁介质擦写不露痕迹的特性,使审计人员无从了解修改前的情况及修改者,甚至连数据是否修改都难以辨别。上述情况使会计电算化核算过程看起来像一只黑盒子,增加了审计人员理清审计线索的难度。
二、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是指审计行为所指向的和作用的复合体。主要是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具体表现为其载体——会计资料和其他一些经济资料。在手工审计条件下,会计资料的载体是纸介质;而在电算化审计条件下,会计资料存储在硬盘、软盘、软硬盘等磁性介质上,其对象包括整个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相比纸介质来说,磁介质有易擦写、不稳定等特点。本来,会计资料是否涂改,是其合法与正确的一项重要证据,但在电算化系统中,涂改可做到了无痕迹。此外,一些外来的因素(如病毒、瞬间高压等)可能会造成磁盘上信息的丢失,造成会计资料的不完整。在此情况下,如何评价会计资料的正确性成为审计人员的一项新课题。
三、审计手段
在传统审计中,无论是符合性测试,还是实质性测试,抑或撰写审计报告,均是手工操作。而在电算化审计中,很多工作可通过电脑进行。如审计抽样,可根据统计分析的原理,结合计算机语言,编出一套抽样软件,以用于抽样调查。毋庸置疑,应用电脑后,审计人员可免除很多烦琐的手工计算与复核工作。利用电脑处理比手工操作更快捷、更准确,这使电算化审计效率和效果上都比手工审计进了一大步。
四、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包括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四大类。在手工审计与电算化审计中,书面证据和环境证据有着不同的涵义(在此,我们姑且将电脑中的会计记录划归书面证据的范畴):
1、书面证据的差异。手工审计中的书面证据包括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会计帐簿和明细表等,它们都有自己的作用。而在电算化审计中,在输入记帐凭证后,其他一切都由电脑处理,帐簿和明细表等只是记帐凭证的衍生物,失去了作为证据的作用。
2、环境证据的差异。环境证据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如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控制的情况、管理人员素质等。在手工审计和电算化审计条件下,内部控制和管理人员业务技术有着不同的内容,从而导致了环境证据的差别。
五、审计方法
在手工审计中,审计方法主要包括制定审计计划的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和提出审计报告的方法。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与取得审计证据相关的各种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再具体一些,包括核对法、查询法、函证法、观察法、分析法等。电脑引入审计后,审计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可分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和面向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审计方法。关于前者,具体可阅审计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关于后者,可进一步分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程序的审计方法,数据文件的审计方法和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具体包括测试数据法、并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代码比较法、程序解析法、受控处理法等。
六、内部控制
进行审计时,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审计人员据此估计审计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制定审计程序。内部控制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在手工审计中,内部控制结构由三个要素组成: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主要包括授权控制、责任分工、管理控制、审批和核对控制、内部审计、业务处理标准化等内容。这时的内部控制是通过职责、职权分工,规定标准的业务处理程序及加强业务人员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来完成的。而在电算化审计中,数据的处理集中由电脑自动实现,从而使原有的许多内部控制过程消失了。例如,在电算化条件下,只需输入凭证数据,以后的帐簿、报表都是自动产生,这使手工条件下的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表相符等一系列核对控制失去了意义。
换个角度看,电脑的引入,又为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多新的内容。首先、会计软件有自我保护作用,能实现一部分内部控制的功能。具体包括输入控制、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输出控制等。其次,电算化系统条件下必须配备一定的软件开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核算软件的开发,电算化系统的操作、管理与维护。这又给组织控制和操作控制带来了新的课题。所有这些,都要求审计人员在了解内部控制时采用新的审计程序,采取新的评价方法,以适应内部控制的变化情况。
七、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有关内部控制的情况;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组成及素质;各种管理条件与管理水平。在电算化审计条件下,这些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1)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下的内部控制有着不同的内容;(2)电子数据系统的应用造成了人员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人员组成上,还体现在人员的知识结构上;(3)上述变化必然会造成管理内容、管理条件的变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新的审计环境。
八、审计档案
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第六号第十八、二十条的规定,审计档案分为永久性档案和当期档案,当期档案自审计报告签发日起至少保存十年,永久性档案应长期保存。相比手工审计来说,电算化系统审计档案的保存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不利。首先,较难保存。因为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相当部分的数据是通过代码的方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这些媒体容易因盗窃、丢失、故意或偶然的毁坏及使用等原因而受到损害。其次,成本较高。硬盘等存储器的价格本来就高,再加上档案至少保存十年,在此期间,或由于物理性损耗的原因,或由于电脑发展的更新换代而使老硬盘与新电脑不能匹配的原因,这些硬盘上的数据必须不断地被转录到新的硬盘上进行保存,从而造成昂贵的档案保存成本。当然,也有有利的一面。软件人员可使审计档案资料实现电子检索的功能,以后万一需要,查询起来也十分方便、快捷,这无疑比手工审计进了一大步。 [责任编辑:编辑部]
上一篇:ERP系统: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电算化内控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