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6 11:56
一、商品化软件的问题
1.经济冲突
商品化软件带着浓重的经济意识早在几年前就粉墨登场了,一个企业要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经多方选择,最后敲定某一商品化软件,然后出资购入,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财务人员已较熟练的掌握该软件的操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业务的繁多,财务管理的需要,企业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的作用,这时已有的软件已不能满足需求,成为羁绊。虽然此时的软件公司也在不断的适应市场,改进完善自己软件的功能,然而其目光往往巡视着新的用户,因为那里有利润更丰厚的市场,老的用户如果要在深度和广度上发展电算化事业,或是升级已使用软件的版本,或是将本单位的发展需求向软件公司提出,希望其能给予针对性的设计,那么无疑又是一笔费用支出,财务人员又要重新适应新的版本,重新经历软件的调试、需逐渐熟悉的缓慢过程。
2.软件开发所依托的基本信息来源的局限性目前,市场上无论是通用型还是专业版财务软件,其信息采集都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其所开拓的市场却非常大,对于财务工作来说,即使是相同的行业,不同的单位在核算上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电算化水平的要求也不一致,因此用户在选择软件时所看到的软件公司对该软件某些功能的演示,经过本单位的具体应用才,发现有很大的差异,不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特点,即使软件公司根据用户要求进行了部分改动,其软件模式的大局已定,很难尽如人意,用户只能放弃该功能的利用,最终影响了企业电算化的效率。
3.会计电算化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现阶段的电算化发展只是局限在孤立系统的普及和应用上,会计信息共享方面的发展非常欠缺。反观我国电算化发展的十余年,每一个基本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报表等基本会计核算的单位,几乎都同时拥有几套报表程序,满足不同部门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由于各商品软件发展的孤立性,决定了各软件之间很难对同一数据进行解读、转移,另外各软件的使用者,出于各自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对于企业来说,只能对同一数据重复录人,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另外,财务部门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最终成果的核算部门,其会计信息的积累过程与其他业务部门统计信息是密切相关截然不可分的,然而工资核算系统无法直接利用人事劳资管理系统数据;材料核算不能享用物资供应部门的数据资料。凡此种种,这不仅仅是对人力和设备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它增加了数据的差错率,降低了会计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4.人员问题财务工作专业性很强一个称职的财务工作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今天,对财务人员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既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目前,各专业院校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了大批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财务工作的实际岗位上,正处在人才的青黄不接时期,老的财务人员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新的财务人员没有足够的实际经验应对日益复杂的帐务处理,即使有一部分人通过会计电算化的考试也只是掌握了一些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不能灵活运用软件满足工作需要,遇到超出范围的问题,只能找软件的维护人员,而维护人员又基本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知之较少或是一窍不通,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这也是制约电算化发展的原因。
二、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原因,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解决方案:
1.商品化软件对其用户应一包到底商品化软件的开发自然是出于经济目的,如果我们要求商品化软件对用户一包到底是否影响了其经济利益,不会的。做为软件公司为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应高瞻远瞩,摒弃狭隘的市场观和短视行为,不能放弃老用户,应加强售后服务,与用户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老用户对其软件实际运用中发现的问题及用户根据发展需要提出的新要求,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产品,推出升级版本满足市场需要,同时用新的软件回报老的用户曾经给予的经济及信息反馈的支持,解除用户的后顾之忧,及时为软件公司提供一手资料。避免了软件开发人员因信息采集范围局限性以至纸上谈兵,致使软件实用性差,使用问题多。而且售后服务、承诺兑现情况及老用户的满意程度也是新的用户对该公司信誉考核的关键。
2.政府主管部门与主管机构应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宏观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政府主管部门与主管机构应对众多的开发商进行必要的引导。为此,首先在制度制订时,就应当考虑电算化会计信息在社会范围,及相关专业间交流的需要,制度中的专业词汇、科目编码、报表列示内容、格式做到精确、规范、统一,以利于社会范围内的信息交换。积极组织与开展软件开发行业内的联合与交流,引导软件开发商注重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公开自己软件的部分文件结构与数据标准,完善软件的兼容性,降低企业内成本、促进行业发展,同时引导软件开发商发展自身软件的个性化功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核算要求。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电算化管理法规和制度体系及数据化标准,对其数据的输入、输出提出必要的规范,提供标准格式,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必须能够被几种通用的办公软件准确识别,孤立系统必须留有用户级的输入输出接口。这样会计信息不能共享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3.电算化会计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从而,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下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晓会计数据流程。他们都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电算化领域要想有质的飞跃,既要有会计人员与电算人员的共同努力及相互间的配合与支持,更离不开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与机构的正确引导和相关制度法规的监督。
1.经济冲突
商品化软件带着浓重的经济意识早在几年前就粉墨登场了,一个企业要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经多方选择,最后敲定某一商品化软件,然后出资购入,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财务人员已较熟练的掌握该软件的操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业务的繁多,财务管理的需要,企业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的作用,这时已有的软件已不能满足需求,成为羁绊。虽然此时的软件公司也在不断的适应市场,改进完善自己软件的功能,然而其目光往往巡视着新的用户,因为那里有利润更丰厚的市场,老的用户如果要在深度和广度上发展电算化事业,或是升级已使用软件的版本,或是将本单位的发展需求向软件公司提出,希望其能给予针对性的设计,那么无疑又是一笔费用支出,财务人员又要重新适应新的版本,重新经历软件的调试、需逐渐熟悉的缓慢过程。
2.软件开发所依托的基本信息来源的局限性目前,市场上无论是通用型还是专业版财务软件,其信息采集都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其所开拓的市场却非常大,对于财务工作来说,即使是相同的行业,不同的单位在核算上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电算化水平的要求也不一致,因此用户在选择软件时所看到的软件公司对该软件某些功能的演示,经过本单位的具体应用才,发现有很大的差异,不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特点,即使软件公司根据用户要求进行了部分改动,其软件模式的大局已定,很难尽如人意,用户只能放弃该功能的利用,最终影响了企业电算化的效率。
3.会计电算化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现阶段的电算化发展只是局限在孤立系统的普及和应用上,会计信息共享方面的发展非常欠缺。反观我国电算化发展的十余年,每一个基本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报表等基本会计核算的单位,几乎都同时拥有几套报表程序,满足不同部门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由于各商品软件发展的孤立性,决定了各软件之间很难对同一数据进行解读、转移,另外各软件的使用者,出于各自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对于企业来说,只能对同一数据重复录人,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另外,财务部门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最终成果的核算部门,其会计信息的积累过程与其他业务部门统计信息是密切相关截然不可分的,然而工资核算系统无法直接利用人事劳资管理系统数据;材料核算不能享用物资供应部门的数据资料。凡此种种,这不仅仅是对人力和设备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它增加了数据的差错率,降低了会计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4.人员问题财务工作专业性很强一个称职的财务工作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今天,对财务人员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既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目前,各专业院校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了大批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财务工作的实际岗位上,正处在人才的青黄不接时期,老的财务人员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新的财务人员没有足够的实际经验应对日益复杂的帐务处理,即使有一部分人通过会计电算化的考试也只是掌握了一些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不能灵活运用软件满足工作需要,遇到超出范围的问题,只能找软件的维护人员,而维护人员又基本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知之较少或是一窍不通,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这也是制约电算化发展的原因。
二、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原因,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解决方案:
1.商品化软件对其用户应一包到底商品化软件的开发自然是出于经济目的,如果我们要求商品化软件对用户一包到底是否影响了其经济利益,不会的。做为软件公司为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应高瞻远瞩,摒弃狭隘的市场观和短视行为,不能放弃老用户,应加强售后服务,与用户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老用户对其软件实际运用中发现的问题及用户根据发展需要提出的新要求,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产品,推出升级版本满足市场需要,同时用新的软件回报老的用户曾经给予的经济及信息反馈的支持,解除用户的后顾之忧,及时为软件公司提供一手资料。避免了软件开发人员因信息采集范围局限性以至纸上谈兵,致使软件实用性差,使用问题多。而且售后服务、承诺兑现情况及老用户的满意程度也是新的用户对该公司信誉考核的关键。
2.政府主管部门与主管机构应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宏观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政府主管部门与主管机构应对众多的开发商进行必要的引导。为此,首先在制度制订时,就应当考虑电算化会计信息在社会范围,及相关专业间交流的需要,制度中的专业词汇、科目编码、报表列示内容、格式做到精确、规范、统一,以利于社会范围内的信息交换。积极组织与开展软件开发行业内的联合与交流,引导软件开发商注重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公开自己软件的部分文件结构与数据标准,完善软件的兼容性,降低企业内成本、促进行业发展,同时引导软件开发商发展自身软件的个性化功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核算要求。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电算化管理法规和制度体系及数据化标准,对其数据的输入、输出提出必要的规范,提供标准格式,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必须能够被几种通用的办公软件准确识别,孤立系统必须留有用户级的输入输出接口。这样会计信息不能共享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3.电算化会计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从而,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下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晓会计数据流程。他们都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电算化领域要想有质的飞跃,既要有会计人员与电算人员的共同努力及相互间的配合与支持,更离不开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与机构的正确引导和相关制度法规的监督。
下一篇:试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