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会电算化教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6 12:09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会计电算化课程已经成为各个学校财经专业必开的专业核心课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强调的是人才的应用性,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与本科不同的鲜明特点。高校电算化课程教学怎样调整才能使得教学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电算化人才?还有待于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学、计算机基础学、系统开发等学科之上而设置的。可是目前许多院校对计算机课程和会计课程设置的时间考虑不够。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对计算机知识要求较高,在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的情况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课程内容制定不合理。目前大多会计电算化教学只满足于简单的从手工账到计算机做账的过渡。这种电算化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是一种核算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会计循环理论,忽视用现代技术手段去改变传统模式。所以,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机械地把教材或模拟实训内容录入计算机,对于用财务软件进行简单会计信息录入是熟悉的,而对于录入后的数据的处理运用是不熟悉的。这样简单计算机操作员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窄,多数院校课程只介绍了财务软件中账务处理和报表管理模块,对于采购、销售、成本、固定资产和财务分析等其他模块介绍很少。
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课是教师讲解,以教师为中心,上机是学生按照教师上课内容重复操作,熟练掌握就为达到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资力量不足。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既要具备会计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目前,各院校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专业知识较为单一,对于计算机技术缺乏系统地学习,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另外,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缺少从业经验,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不是十分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按其所学教会学生一步步操作,谈不上实践,更说不上综合应用了。
实训教学形式单一,影响了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实训作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以教材章节为主,使实践教学内容仍然依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设置,从职业岗位角度分析其内容显得零散。
实训主要以验证为主,即对书本所学知识进行验证,而真实职业环境中所涉及到的许多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在验证型的实训方式下难以做到。同时,作业式的实训,一些同学会养成应付的不良行为,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二、解决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课程设置。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专业方向,要达到社会基本需求,会计电算化应设置以下专业课程:会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会计工具软件、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以“自编为主、购买为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于“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教材建设应分阶段进行。首先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材,先学教材中的简单案例,而后由老师自编一份相对完整的练习让学生操作。
加大对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设“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面对教师理论知识与技能落后的现实,应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通过到高校进修、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锻炼、参加“双师”培训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还可以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锻炼,参与大型财务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通过兼职形式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聘请财务会计软件公司技术人员给教师举办技术讲座;聘请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及软件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课程和指导学生实习。
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会计电算化实训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完成某个或某些岗位工作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即在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训应尽量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按照岗位需求进行模拟训练,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
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讲授理论、结合案例、学生参与,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用型人才。会计电算化迅猛发展,这需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不断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探讨,促进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更上新的台阶。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学、计算机基础学、系统开发等学科之上而设置的。可是目前许多院校对计算机课程和会计课程设置的时间考虑不够。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对计算机知识要求较高,在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的情况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课程内容制定不合理。目前大多会计电算化教学只满足于简单的从手工账到计算机做账的过渡。这种电算化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是一种核算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会计循环理论,忽视用现代技术手段去改变传统模式。所以,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机械地把教材或模拟实训内容录入计算机,对于用财务软件进行简单会计信息录入是熟悉的,而对于录入后的数据的处理运用是不熟悉的。这样简单计算机操作员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窄,多数院校课程只介绍了财务软件中账务处理和报表管理模块,对于采购、销售、成本、固定资产和财务分析等其他模块介绍很少。
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课是教师讲解,以教师为中心,上机是学生按照教师上课内容重复操作,熟练掌握就为达到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资力量不足。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既要具备会计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目前,各院校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专业知识较为单一,对于计算机技术缺乏系统地学习,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另外,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缺少从业经验,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不是十分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按其所学教会学生一步步操作,谈不上实践,更说不上综合应用了。
实训教学形式单一,影响了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实训作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以教材章节为主,使实践教学内容仍然依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设置,从职业岗位角度分析其内容显得零散。
实训主要以验证为主,即对书本所学知识进行验证,而真实职业环境中所涉及到的许多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在验证型的实训方式下难以做到。同时,作业式的实训,一些同学会养成应付的不良行为,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教学评价方法不科学。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的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两种教学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在许多院校,采用考核方法还是应试型,缺少对学生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这种考核方法只注重结果,缺乏对过程的考核。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特点而言,这种考核方法难以评价实际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解决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课程设置。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专业方向,要达到社会基本需求,会计电算化应设置以下专业课程:会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会计工具软件、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以“自编为主、购买为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于“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教材建设应分阶段进行。首先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材,先学教材中的简单案例,而后由老师自编一份相对完整的练习让学生操作。
加大对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设“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面对教师理论知识与技能落后的现实,应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通过到高校进修、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锻炼、参加“双师”培训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还可以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锻炼,参与大型财务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通过兼职形式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聘请财务会计软件公司技术人员给教师举办技术讲座;聘请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及软件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课程和指导学生实习。
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会计电算化实训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完成某个或某些岗位工作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即在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训应尽量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按照岗位需求进行模拟训练,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
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讲授理论、结合案例、学生参与,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用型人才。会计电算化迅猛发展,这需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不断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探讨,促进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更上新的台阶。
上一篇:地勘单位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的探讨
下一篇:电算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