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的来源及应用(一)
一、ERP发展的历史轨迹
ERP是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使企业业务数据统一化、全部在线处理。从技术层面看,它是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包括人、物、财、信息等进行规划、统筹与整合,从而减少环节,提高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从管理层面看,它又是一个较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分销、制造、会计、质量控制、售后服务、人力资源、运输等管理系统。从电子商务运作系统看,ERP是基础工程,没有ERP,供应链管理就失去了支持,整个电子商务的品质就要打折扣。因此,ERP作为崭新的现代管理手段,它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管理。
ERP从其发展轨迹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时期的跨越:
第一次跨越是20世纪40—50年代
由“订货点法”向“MRP”发展。“订货点法”是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当时人们是为了解决库存控制问题而提出的。
在这一时期,由于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出现,在管理工作中,它还仅仅是一种库存的订货点计划。进入50年代后,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得在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进行复杂的运算和梳理成为可能。
在这一背景下,MRP理论在订货点法的基础上开始兴起。所谓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即物料需求计划。这一技术理论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以产品组织生产的方式,而将零部件生产与面向顾客订货的产品装配分离,按零部件生产的提前期组织生产,以便明显地压缩库存周期,保证及时供货和降低库存。
第二次跨越是20世纪60—70年代
由“MRP”向“MRPII”扩展。MRPII(制造资源计划)是美国企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剧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借助日益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在探索生产规律的实践中开发出的一套完整的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的原理与方法。
应该说,由MRP向MRPII发展,是管理人员不断探索生产管理规律的结果,是在客观上将本来就存在的管理工作的内在联系,借助计算机这个工具加以规范化、条理化。这一阶段它的代表技术是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以追求最低库存、减少流动资金占用为目标,使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在企业营运中得到有效的贯彻。从MRPII管理思想在企业的实际应用看,其所呈现的特点,包括数据共享,物流与资金流的统一性、摸拟预见性、管理体制系统性等。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的企业都风行采用这种计算机辅助管理模式。
第三次跨越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MRPII”向ERP演进。MRPII的兴起与应用,为ERP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总结了MRPII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概念。ERP除了具有MRPII系统的功能外,还有其独特的内涵。
一方面,它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
另一方面,从应用的意义上,其表现至少有三:
其一,它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和生产信息化大趋势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二,在当今迈向网络时代的进程中,企业经营活动所出现的最大变化,莫过于企业对信息的收集、传递、集成和分散的方式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扼要地说就是从以往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单独的分散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在持续不断进行的过程。而促成上述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是ERP应用和因特网技术。其
三,上述两点,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世界步入网络时代,企业面向全球经营,市场的竞争将愈趋激烈。这一特征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变革上,它意味着企业管理正步入“以IT管理企业”的时代。这也是企业导入ERP硬软件,实施ERP管理系统,并愈益发展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ERP的来源及应用(三)
下一篇:ERP对统计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