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的诌同化及对我国的影响
_、国际会计准则的成因及现状
国际会计准则起因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其中,一是国际贸易增长。随着西方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国际间商品交易大幅度增加。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必须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及所处国家的会计制度,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会计制度差异或缺乏可比性成为催生国际会计组织和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动因。二是跨国公司兴起。随着资本集中和经营活动拓展,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型企业转向跨国经营。跨国公司经营活动需要有一套统一的可比的会计和报告体系。但是由于不同公司所在国的会计准则和实务存在着显著差异对跨国公司内部报表的合并、分析和利用将产生诸多不便。三是国际间投资互动。除跨国公司之外,各种形式的直接或间接跨国投资亦获长足进展,诸如通过合资或合作经营进入国外市场或是众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通过互惠基金、风险基金和保险基金等形式购买国外公司股票。投资者需要了解有关国外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借以评估投资风险及作出适当的投资决策。各国会计准则与实务的差异给境外投资者阅读和使用财务报告造成困难是又一动因。四是资本市场全球化。股票和债券发行是西方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运作已突破国界各国允许和鼓励外国公司持牌上市。显然,不同国家会计与报告制度的差异将导致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困难,而且难以满足各国资本市场对境外公司及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督与管理的需要。
二、各国(地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取得进展
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其相互可比、真实公允,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趋同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从全球会计趋同情况看,各国和地区大都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模式。许多国家已经同意在2007年元月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标准。全球超过104个国家目前要求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允许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有与国际财务标准趋同的规划。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IASC战略的调整,国际会计准则所得到的肯定主要表现在:
1. 很多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南非、新加坡、北欧国家)的会计准则正积极地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而欧盟也明确表示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协调其成员国间会计准则差异的基础。
2. 国际会计准则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认可。有500多家世界级大公司开始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超过80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它们第一份按照新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的年报。许多证券市场(如香港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等)允许外国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开始允许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很多拉美、非洲国家以及包括中国、日本、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也出台了新会计政策,向国际标准靠拢。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公认会计准则(USGAAP)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合作取得的进展。
3.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美国迈出重要一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2007年宣布,今后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不必非要采用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国际会计准则(IAS)—样可以接受,SEC的此项变革为IAS在全球通用扫清了障碍。身处全球经济强国,坐拥世界规范资本市场,没有美国的参与和认可,很难谈得上建立一套单一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美国目前采用的是美国财务会计理事会(FASB)颁布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USGAAP),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原则”为基础相比,美国公认会计准则更多地以“规则”为基础,并对标准的应用给予更详细地指导。但GAAP程序复杂,不易接受,难以推广。在具体的准则上,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有很大的差异。2007年2月美国财务会计理事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共同宣布了一个新的谅解备忘录,其中明确提出要通过研究,到2008年确认能否通过一个或多个标准制订方案来彻底消除双方在一些特定领域内的差异。
4.其他一些国家也正在动作。如俄罗斯要求从2004年起所有的公司均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乌克兰要求从2003年起所有的公司均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些从前苏联分离出来的独联体国家如爱沙尼亚、塔吉克斯坦等也纷纷要求在未来几年内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虽然作为当今世界两大经济实体欧盟和美国的会计准则还存在很多差异,但从上面的阐述和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双方准则趋同的大趋势。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世界主要资本市场就会有一个共同的财务报告语言。毫无疑问,在欧盟和美国等资本市场的带动示范下,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也必将加速走上趋同的道路。
三、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始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国过去长期效仿前苏联的会计体系,这个体系是为国企向中央规划部门报告而设计的。直到1992年,为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我国才开始转向西方会计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会计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换,实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协调。从2005年开始,我国在总结会计改革经验基础上,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成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7年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计准则发展必须顺时应势、创新趋同。
1.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在整体框架、内涵和实质上实现了国际趋同,并得到了有效实施,将我国会计提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缩小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距,从而促进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改进信息系统,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奠定了基础。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其相互可比、真实公允,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 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提升了我国会计信息可信度,为更好地吸引境外投资者进入国内资本市场提供条件。纵观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促使我国经济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良好的财务报告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强烈希望能加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希望能从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会计准则趋同带来透明度的提高以及相互理解的增强,可以降低境外投资者进入的风险,为国内公司吸引外资创造便利,也清除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融资的一大障碍。
3. 会计职业界应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存在差异(比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因此,我国会计准则距离最终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尚有一段距离。与一些国家相比,我们还没有表明一个明确的全面接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时间表。这其实也反映出另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会计标准的制定者还在如何平衡“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之间徘徊。会计理论工作者应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从理论上找到解决或消除差异的途径,为国家解决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差异提供理论支撑。
4. 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并努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各国会计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实现国际间会计信息可比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可比的会计信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企业的海外筹资成本、充分提高会计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我国现在是IASC的会员国之一,同时也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ISAR)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代表国之一,这为我国逐步介入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事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们应当积极利用这些国际论坛,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以获得更多国家的信任与支持,从而逐步确立中国会计的应有地位。
5. 会计准则趋同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真正目标。等效就是具有同等效力。会计准则等效是指我国企业在那些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上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用进行调整,即使调整也只对个别项目做出说明或者编制极少项目的调节表,毋须再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全面转换。等效还涉及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按照等效的审计准则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应当是国际认可的。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有利于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有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尽管我国的会计审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但要完成与世界主要经济基础体会计准则的等效,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