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理论研

发布时间:2016-05-21 13:14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总体比较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是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新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成果,是对原有的16项准则进行了修订,又颁布了22项新制定的准贝!|,涵盖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有机整体。尽管新准则在制定中高度注重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总体看来二者还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准则制定机构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是由会计职业界的民间性国际组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和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民间国际会计组织,并不立足于个别的国家也不考虑某一个国家的法律、经济和文化环境,更多的侧重于会计技术层面的问题。IASB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世界各国的大会计公司、私营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及其他国际和职业组织的捐款,相对干其他两种准则制定方式而言独立性较强,同时IASB要求其理事会成员必须具备财务会计与报告方面的丰富知识和技术胜任能力以保证国际会计准则的高质量。可见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独立性强,制定人员的技术和代表性也广泛。但是也正是因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民间组织,国际会计准则的广泛应用也受到了限制,国际会计准则必须不断的证明自己的高质量和取得各个国家的认可才能够得到推广和使用,其权威性也受到了影响。

  

  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制定的,是标准的政府准则制定模式。我国《会计法》明确指出:财政部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了我国会计准则政府制定的法律根源。这一规定是源于我国会计职业界不如欧美国家发达,职业团体的力量也比较薄弱,制定准则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我国的文化传统崇尚集体主义,权距较大,会计准则由政府统一颁布和强制执行能够保证准则的执行效果。

  

  第二,准则法律地位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民间性的国际会计组织,并不立足于国家和主权的范围,因而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法律约束力。国际会计准则的推广和应用主要是依赖于取得各国政府和_际组织的认可和支持,例如欧盟(EU)、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丨OSCO)和宣布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等。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威性是间接形成的我国会计准则是法律体系组成部分,会计准则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出现的,会计准则一般规范较为具体,指示性强。我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企业只能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报财务报告而不能背离^将会计准则纳入到法律体系中保证了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在我国环境下,如果不将会计准则纳人到法律体系中,将达不到准则制定的目的也得不到社会公众和政府监管部门的认对。

  

  第三,准则表述形式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通常由引言、自标、范围、定义、规范的主耍内矜、披露、过渡性规定和生效日期等部分组成。表述语言主要是英语,符合西方的语N>J惯。我国会计淮则行文及其架构采取了“章节”、“条款”式,符合我国法律用语和行文习惯。在准则语言应用上,尽可能规范化和通俗化,适合中国语言习惯和中文环境,便于操作和执行。我们认为,无论是采用哪种语言表述形式,并不影响准则实质内容的趋同,只是根据各自的环境做形式上的调整。

  

  二、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内容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IASC发布《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在总体趋同的情况下存在几点差异:

  

  第一,法律地位的差异。

  

  在我国的《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基本准则的法律地位,和具体准则一起共同构成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在法律层次上属于部门规章,以财政部部长令的形式颁布,是上市公司等必须执行的规范。另外,我国《基本准则》为会计具体准则提供了概念理论上的支撑,同时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对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事项提供会计处理的依据。而IASC发布《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也不具有法律效力。《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是为了编制和报送企业财务

  

  报表提供而一套内在一致、首位关联的概念框架。

  

  第二,财务报表目标的差异。

  

  我国(基本准则》和《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对财务报表的目标都进行了“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的表述。两者的差异在于“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的表述顺序不同。我国《基木准则》杷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放在目标的第一位。这就表明在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为投资人使用报表信息做出决策提供参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受托经营的资源进行必要的监督,包括奖惩和人事调动,以保证国有企业的资金不致流失。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近阶段主要是应用于我国的上市公司,部分准则也适用于国有和其他大中型企业,而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企业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所以对于国有控股企业的髙级管理阶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成为我国财务报表的一个主要目标。而《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主要为西方发达的证券市场服务,因此财务报表的目标也主要体现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服务。

  

  第三,财务报表质量特征的差异。

  

  我国《基本准则》和《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对财务报表的目标都进行了“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表述。两者的差异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表述顺序不同。我国《基本准则》将“可靠性”置于“相关性”之前,表明我国准则制定者认为只有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才能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这一表述也是吸取了我国证券市场上发生的会计造假案件的教训,先应当保证真实的反映交易和事项,保证信息的可靠与完整再考虑相关性。如果会计信息不真实可靠,即使相关,也很可能为投资者投资决策带来负面影响,相关性也会不复存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将“相关性”置于“可靠性”之前是与其财务报表的目标相联系的,要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服务,就必须反映与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

  

  “可靠性”与“相关性”顺序的差异也导致了会计计量的差异。我国更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对于公允价值的便用采用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会计计量属性不允许企业自己做出选择,必须是由具体准则规定,具备了使用公允价值的条件的可以使用公允价值,不具备条件的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这一差异在会计实务上表现为我国会计实务较为i董慎。

  

  三、固定资产准则差异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和《LASI6—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会计》准则比较,两宥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耍体现在后续计量中,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差异。

  

  在后续计量中,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计量原则上除按其成本模式即账面价值(成本减累计折旧)来表述,还允许按公允价值进行重估计价。在我国会计准则中,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只能采用成本法。国际会计准则对于重估计价有详细的规定,如果不动产、厂场和设备项目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主体就应按照重估价金额计量。在重估价模式下,固定资产的价值按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减随后按重估价计算的累计折旧的余额来表述。重估应当经常进行,以确保资产的价值与在资产负债表日的重估价差异不是很大。如果重估发生增值,增值不计人当期损益而是作为所有者权益中的单独项目一“重估价盈余”。如果重估引起的资产账面价值减少,减值应确认为损益。如果同一项资产以前存在重估价盈余,发生减值后,应当减少“重估价盈余”。在后来的信息披露中,也要求进行重估价模式的披露。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使用重估价模式就是以公允价值作为后续计量的基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差异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之一。

  

  第二,应计提折旧额的界定。

  

  我国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额中扣除了减值准备,而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当月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自下个月开始计提折旧,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当月投人使用的固定资产自投入使用之日起计提折旧。这两个差异使得应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不一致,进而导致的按照两种会计标准下计算的净利润数据存在差异。因此,我们推测这一差异将会在会计实务中有所体现。

  

  第三,对固定资产减值的处理。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可以转回。

  

 张永旭 (作者单位: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鹤岗分公司南山煤矿)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趁同的必要性分析

下一篇: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