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影响网络财务报告披露的因素探析(一)

发布时间:2015-09-15 09:37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建立网站披露财务报告。网络财务报告具有低成本、大容量、高频率、广触及等优势,在将来,网络财务报告有可能甚至取代纸质财务报告而成为公司与外界交流财务信息的主要工具。然而,现阶段,是否建立网站披露财务报告,如何决定财务报告的内容以及列报形式仍属于公司的自愿行为。实务中,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建立网站,即使建立网站也不一定披露财务报告,各公司网络财务报告的内容与列报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公司披露网络财务报告?若把公司披露网络财务报告视为因变量,是否存在相应的自变量,比如公司所处的行业、规模、资本结构等因素?本文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探析了影响网络财务报告披露的主要因素。

  一、理论根源探究

  财务报告是公司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财务经营状况的主要工具。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证监会强制要求其披露最低限度内容的年报;此外,许多公司还自愿采用会议电话、新闻公告、分析师简报,以及目前先进的网络财务报告等报告模式披露财务信息。由此,我们可以思索这样的问题,即公司为什么以及如何采用这些新的公司报告模式来补充或取代传统的纸质年报?笔者认为,披露网络财务报告的诱因仍根源于公司管理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Berle与Means在1932年提出的(Debreceny,R.,et al.,2002),20世纪70年代,Akerlof,Spence,Stiglitz(注:2001年,这三位经济学家因“其运用不对称信息理论分析市场经济现象”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开创了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先河,并把该理论运用于分析市场经济的各种现象。信息不对称会引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对资本市场而言,会导致“劣质上市公司驱逐良质上市公司”现象,因此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购买上市公司股票时也总是心存疑虑,这大大增加了投资者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资本市场不能高效运转。为减少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当代公司采纳了包括自愿披露在内的各种机制,以缓和信息不对称的负面效应。

  此外,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有些公司试图通过在外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以降低其资本平均成本。然而,在外国上市提高了股东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外国股东往往不熟悉公司所在国财务报告的编报规则,随之提高了管理者与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这就要求公司采取额外的措施进行协调,例如,美国SEC规定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应提供按20F表格编制的信息。因向国外投资者发布财务信息需要更长的时间,这又提高了信息的时滞性,从而削弱了财务报告的相关性质量特征。因此,只有采取相关措施提高信息的可理解性与及时性,公司才能达到通过海外上市以降低资本成本的目的。对自愿披露的实证研究表明,管理者通过自愿增强其公司财务信息方面的透明度,可以单独或同时达到以下三个目的;(1)降低代理成本或合约成本(Chow and Wong Boren,1987);(2)降低资本成本(Botosan,1997;Sengupta,1998);(3)提高公司的价值(Kiag et al.,1990)。

  尽管自愿披露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负面效应,但披露本身就需要成本。传统的纸质财务报告披露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随着投资者分散程度的提高,纸质报告形式变得相当昂贵,而且外国投资者不能轻易获取财务信息。而互联网披露具有低成本、高速传递、编制格式灵活多样、以及一国之内或跨越国界的所有使用者都能轻易获取等优势,在互联网上披露财务报告将是自愿披露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本文认为公司披露网络财务报告仍植根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即公司披露网络财务报告的动机是缓和信息不对称的负面效应,从而达到降低资本成本等目的。

  然而,实务中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披露网络财务报告。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公司披露网络财务报告?我们可以假设有两个层面的变量:一方面,公司的个体差异,比如公司的规模、行业、资本结构等变量应该会影响公司披露网络财务报告;另一方面,公司所处的总体外部环境,比如公司所在国的披露水平以及该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应该对此也有影响。

  二、模型设计

  本文假设网络财务报告披露将取决于两类变量,一类为公司层面的变量,另一类则为环境层面的变量,可以用以下模型表示:

  IFRn=α[,n]+β[,i]CC[,i]+…+β[,i]EC[,i]+…+ξ

  其中:IFR[,n](Internet Financial Report,IFR)—表示第n家公司的网络财务报告

  CC[,i](Company-specific Characteristic,CC)—表示公司层面特征的第i个变量

  EC[,i](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EC)—表示环境层面特征的第i个变量

第1页 第2页 第3页财经论丛·沈颖玲

上一篇:论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

下一篇:绿色会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