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发现与防范支付系统运行后会计管理新风险
发布时间:2015-07-02 14:50
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上线运行,不仅为央行更加灵活、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发挥央行金融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手段,而且对于改善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结算环境,加速商业银行和客户资金周转,促进银行卡、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平台。但是,支付系统运行后,会计管理核算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风险隐患,需要及时予以防范。
风险何在?
核算系统各环节相互关联产生的风险。一是业务关联产生的风险。会计集中核算打破了原有岗位分工和劳动组合,中心支行核算中心根据业务分工设置网点柜、联行柜、综合柜、同城清算等多个柜组,各司其责。但一笔支付汇款业务的处理要经网点柜发起、联行柜补录支付行号、综合柜账务处理、支付系统发送等多个环节,一旦某个环节有些许疏忽,不但该笔业务无法完成,整个核算中心的业务也将无法顺利完成。二是联行查询查复业务关联产生的风险。人行与支付系统的连接是以中心支行为直接参与者,县市支行为间接参与者实现的,所有的联行和查询业务由核算中心联行柜集中处理。而集中核算系统对内部网点之间、网点与综合柜和联行柜之间的查询查复没有相应模块处理,联行柜只能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传真等方式传递查询查复书,容易产生遗漏或延迟回复的现象,可能错过纠错和杜绝资金损失的时机。
风险识别不直观产生的风险。一是资金汇划凭证与信息脱节的风险。汇款业务由网点录入信息,再发送到核算中心联行柜,由联行柜干预后汇出,而联行柜无凭证审核信息是否真实、准确,若收款人或金额信息有误,该笔资金仍可通过支付系统在短时间内到达收款人账户,可能造成资金损失。二是网络设备故障无法预见的风险。网络设备故障事先往往无法预见,故障的发生也带有偶然性,如不能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就会造成系统瘫痪和数据丢失。
核算系统和支付系统不完善产生的风险。一是集中核算系统无自动签退功能。操作员登陆后如长时间没有操作,系统不能自动签退,还有的营业网点由于设备紧张,存在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操作的现象,这些可能会产生操作员密码被盗用的危险。二是核算系统没有自动提示存款余额功能。营业网点发出一笔汇款业务,由于不能提示存款余额,网点在存款不足的情况下仍能完成记账复核操作,但到联行柜办理汇出手续时才能提示存款余额不足。
如何防范和控制风险?
建立应急机制。针对网络故障、业务关联和不直观产生的风险,制定严密的应急方案,对各种风险故障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设计预防措施。
实行报告制度。操作人员对断电、网络不通、服务器不能正常工作等问题及时向核算中心主管报告,并协助系统管理员迅速排除故障,如短期无法排除要及时与县支行网点联系,说明原因,涉及商业银行的要通知其采取其他汇款方式。
实行日常维护制度。各种设备必须处于完好状态,特别是ups电源的维护必须做到经常化,按时开关、定期放电、定期检查。加强数据备份,保持核算系统服务器与备份服务器日期和账务状态同步。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单位危机处置实施办法,建立完善的灾难备份系统。
建立协调机制。支付系统运行涉及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会计、国库等部门,要做到各部门各环节工作协调有序,必须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制度协调。建议上级行结合集中核算和支付系统上线后的业务变化,对现有的核算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制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补充,使支付系统参与者有章可循。上级行针对运行支付系统后手工联行取消的现状,对作废的联行印章、编压机、各种登记簿等进行一次性清理规范,取消无用登记簿,增加会计检查、会计主管坐班日志等登记簿;适当放宽兼岗规定,在不违反相互制约的前提下可以跨柜组兼岗,一人可设多个操作员代码;支行会计、国库、发行等科室合并,以缓解会计部门人少岗多,人少事多的矛盾。
部门协调。由会计主管部门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系会议,本着相互支持,相互理解,以制度为依据,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解决支付系统运行后会计人员相对紧张,国库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并组织一线的会计人员学习新业务、新制度,把学通制度、弄懂制度作为防范会计风险的生命线。
建立监督机制。支付系统作为资金汇划的通道可以说是一个看不见的流动“金库”,需要制定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确保其安全运行。建议把风险防范的重点放到临柜的营业网点,配备内部监督员,对受理的会计凭证、操作流程进行实时监督;对汇兑业务和超过权限的业务须经主管审批,涉及到重大事项,核算中心主任签字把关,把风险杜绝在第一道防线。
研发和推广凭证影像管理系统,实现“凭证实时扫描,影像网络传输,联行事中监控,事后及时监督,网点远程查询”的目标,事后监督部门适时到网点进行现场监督。
建立反馈机制。针对集中核算系统和支付系统存在的问题,上级技术开发和管理部门可在网站上进行收集整理,定期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支付系统的使用效率。建议上级行先取消实行手工清算的县市支行的同城票据交换所,对同城票据电子交换系统进行升级,使之与核算系统相连接;增加集中核算系统自动签退和自动提示存款余额功能;增加支付系统收到查询书自动提示功能,查找出现乱码的原因并加以改进;在行名行号查询系统中增加金融机构归属关系表和电话号码;改进小额支付系统确保其方便使用等。
风险何在?
核算系统各环节相互关联产生的风险。一是业务关联产生的风险。会计集中核算打破了原有岗位分工和劳动组合,中心支行核算中心根据业务分工设置网点柜、联行柜、综合柜、同城清算等多个柜组,各司其责。但一笔支付汇款业务的处理要经网点柜发起、联行柜补录支付行号、综合柜账务处理、支付系统发送等多个环节,一旦某个环节有些许疏忽,不但该笔业务无法完成,整个核算中心的业务也将无法顺利完成。二是联行查询查复业务关联产生的风险。人行与支付系统的连接是以中心支行为直接参与者,县市支行为间接参与者实现的,所有的联行和查询业务由核算中心联行柜集中处理。而集中核算系统对内部网点之间、网点与综合柜和联行柜之间的查询查复没有相应模块处理,联行柜只能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传真等方式传递查询查复书,容易产生遗漏或延迟回复的现象,可能错过纠错和杜绝资金损失的时机。
风险识别不直观产生的风险。一是资金汇划凭证与信息脱节的风险。汇款业务由网点录入信息,再发送到核算中心联行柜,由联行柜干预后汇出,而联行柜无凭证审核信息是否真实、准确,若收款人或金额信息有误,该笔资金仍可通过支付系统在短时间内到达收款人账户,可能造成资金损失。二是网络设备故障无法预见的风险。网络设备故障事先往往无法预见,故障的发生也带有偶然性,如不能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就会造成系统瘫痪和数据丢失。
核算系统和支付系统不完善产生的风险。一是集中核算系统无自动签退功能。操作员登陆后如长时间没有操作,系统不能自动签退,还有的营业网点由于设备紧张,存在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操作的现象,这些可能会产生操作员密码被盗用的危险。二是核算系统没有自动提示存款余额功能。营业网点发出一笔汇款业务,由于不能提示存款余额,网点在存款不足的情况下仍能完成记账复核操作,但到联行柜办理汇出手续时才能提示存款余额不足。
如何防范和控制风险?
建立应急机制。针对网络故障、业务关联和不直观产生的风险,制定严密的应急方案,对各种风险故障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设计预防措施。
实行报告制度。操作人员对断电、网络不通、服务器不能正常工作等问题及时向核算中心主管报告,并协助系统管理员迅速排除故障,如短期无法排除要及时与县支行网点联系,说明原因,涉及商业银行的要通知其采取其他汇款方式。
实行日常维护制度。各种设备必须处于完好状态,特别是ups电源的维护必须做到经常化,按时开关、定期放电、定期检查。加强数据备份,保持核算系统服务器与备份服务器日期和账务状态同步。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单位危机处置实施办法,建立完善的灾难备份系统。
建立协调机制。支付系统运行涉及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会计、国库等部门,要做到各部门各环节工作协调有序,必须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制度协调。建议上级行结合集中核算和支付系统上线后的业务变化,对现有的核算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制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补充,使支付系统参与者有章可循。上级行针对运行支付系统后手工联行取消的现状,对作废的联行印章、编压机、各种登记簿等进行一次性清理规范,取消无用登记簿,增加会计检查、会计主管坐班日志等登记簿;适当放宽兼岗规定,在不违反相互制约的前提下可以跨柜组兼岗,一人可设多个操作员代码;支行会计、国库、发行等科室合并,以缓解会计部门人少岗多,人少事多的矛盾。
部门协调。由会计主管部门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系会议,本着相互支持,相互理解,以制度为依据,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解决支付系统运行后会计人员相对紧张,国库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并组织一线的会计人员学习新业务、新制度,把学通制度、弄懂制度作为防范会计风险的生命线。
建立监督机制。支付系统作为资金汇划的通道可以说是一个看不见的流动“金库”,需要制定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确保其安全运行。建议把风险防范的重点放到临柜的营业网点,配备内部监督员,对受理的会计凭证、操作流程进行实时监督;对汇兑业务和超过权限的业务须经主管审批,涉及到重大事项,核算中心主任签字把关,把风险杜绝在第一道防线。
研发和推广凭证影像管理系统,实现“凭证实时扫描,影像网络传输,联行事中监控,事后及时监督,网点远程查询”的目标,事后监督部门适时到网点进行现场监督。
建立反馈机制。针对集中核算系统和支付系统存在的问题,上级技术开发和管理部门可在网站上进行收集整理,定期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支付系统的使用效率。建议上级行先取消实行手工清算的县市支行的同城票据交换所,对同城票据电子交换系统进行升级,使之与核算系统相连接;增加集中核算系统自动签退和自动提示存款余额功能;增加支付系统收到查询书自动提示功能,查找出现乱码的原因并加以改进;在行名行号查询系统中增加金融机构归属关系表和电话号码;改进小额支付系统确保其方便使用等。
上一篇:论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在我国的构建
下一篇:浅谈对管理会计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