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环境会计产生的环境与特点
发布时间:2015-10-10 09:50
内容提要:环境会计是新兴的会计分枝,反映了人们对自身活动的反思,环境会计将传统会计主体的外部因素引入会计核算当中,既考核外部环境对经济主体的作用,也反映经济主体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本文从环境会计产生的环境入手,指出了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比较了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不同,以期就环境会计的发展作出一点有益的探索。
广义的环境通常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要素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由诸多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子系统(如大气、水、森林、生物、社会等等)组成的系统。社会科学研究的环境是指影响社会主体活动及其目标实现的种种因素和动向,通常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具体到会计科学来讲,宏观环境(也称外部环境)指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同会计相关的部分,包括会计主体的其它职能活动、外部相关利益集团及其活动、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有关法律法规等;微观环境(也称内部环境)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会计工作的程序与方法等。
当今,在社会学科的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任何社会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其相关环境决定的。具体到会计科学,无论是会计假设、本质、对象、目标,还是会计方法和程序,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产生,并与当时的环境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就必然要求什么样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由环境的要求决定的,而这里讲的环境不仅指环境会计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也意味着环境会计是与加强自然环境的保护密不可分的。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环境
回顾环境会计产生和发展二十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环境会计是在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威胁的背景下,人们在分析了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的。
环境状况的恶化对经济活动主体提出新的要求。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从自然界取得资源,同时又将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要求从自然界取得的资源越来越多,同时排放到自然界中的废物也越来越多,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各国的环境问题又共同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提高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合作以解决治理环境的国际协调问题。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各国环境与发展实践的共同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以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其实质在于限制、调整人类的各种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环境资源可以承受的基础上,并促使其充分、持久地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
我国20年来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对资源开发强度过大,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减少,资源耗竭速度提高,大量物种濒临灭绝等环境问题。98年特大洪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沿江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
我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和资金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投入总量不足、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在总量上,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投入平均占GNP的1%-2%,我国仅占0.7%,且由于我国环保历史欠帐较多,投入总量更显不足。在效益上,由于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现阶段仅仅从法律监督和行政管理方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控制,而没有健全、系统的量化指标把企业的环保责任和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把保护环境变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企业还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认为进行环保投入和技改得不到切实的回报,积极性较差。为提高环保投入产出率,改善环保工作的效果,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会计手段对环境资源和环保责任进行计量和控制,研究专门的会计方法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1.企业适应环境要求,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而自然环境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传统观点认为:企业必须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环境,寻求最佳投资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才能求得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环境中取得资源,又要不断地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如果企业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物质基础,求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只能是空谈。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要求企业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企业立足自身经济利益,也应增强环保意识,增大环保投入,降低能源消耗,细化环保投入和产出的计量,计量取得的环境资源、负有的环保责任和发生的环境费用,确认取得的环境收益或损失。这样才能全面的衡量企业的效益状况,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2.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会计的目标是借助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并考核经营责任,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传统会计侧重于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将环境所带来的经济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围,表现为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会计循环过程的不完整。传统会计没有将环境所带来的经济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围,缺乏对企业环境资源、环境责任和环境费用的计量,缺乏对企业取得的环境收益或损失的确认。传统会计没有把企业视为与环境共生的经济体,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循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认为经济循环从企业从环境中取得资源开始,到企业实现其产品,取得经济收益结束。忽视了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忽视了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企业环境中取得资源造成的企业对环境的补偿责任。具体而言,没有将环境资源确认为资产,没有将企业应承担的环保责任确认为负债,没有将环境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没有确认环境收入和费用以及环境利润。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传统会计认为没有凝结人类一般劳动的环境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不必对之进行确认和计量。应当看到,环境资源具有社会产品具有的有效用性和稀缺性,应当并可能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
广义的环境通常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要素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由诸多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子系统(如大气、水、森林、生物、社会等等)组成的系统。社会科学研究的环境是指影响社会主体活动及其目标实现的种种因素和动向,通常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具体到会计科学来讲,宏观环境(也称外部环境)指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同会计相关的部分,包括会计主体的其它职能活动、外部相关利益集团及其活动、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有关法律法规等;微观环境(也称内部环境)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会计工作的程序与方法等。
当今,在社会学科的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任何社会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其相关环境决定的。具体到会计科学,无论是会计假设、本质、对象、目标,还是会计方法和程序,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产生,并与当时的环境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就必然要求什么样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由环境的要求决定的,而这里讲的环境不仅指环境会计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也意味着环境会计是与加强自然环境的保护密不可分的。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环境
回顾环境会计产生和发展二十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环境会计是在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威胁的背景下,人们在分析了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的。
环境状况的恶化对经济活动主体提出新的要求。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从自然界取得资源,同时又将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要求从自然界取得的资源越来越多,同时排放到自然界中的废物也越来越多,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各国的环境问题又共同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提高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合作以解决治理环境的国际协调问题。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各国环境与发展实践的共同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以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其实质在于限制、调整人类的各种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环境资源可以承受的基础上,并促使其充分、持久地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
我国20年来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对资源开发强度过大,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减少,资源耗竭速度提高,大量物种濒临灭绝等环境问题。98年特大洪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沿江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
我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和资金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投入总量不足、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在总量上,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投入平均占GNP的1%-2%,我国仅占0.7%,且由于我国环保历史欠帐较多,投入总量更显不足。在效益上,由于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现阶段仅仅从法律监督和行政管理方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控制,而没有健全、系统的量化指标把企业的环保责任和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把保护环境变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企业还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认为进行环保投入和技改得不到切实的回报,积极性较差。为提高环保投入产出率,改善环保工作的效果,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会计手段对环境资源和环保责任进行计量和控制,研究专门的会计方法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1.企业适应环境要求,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而自然环境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传统观点认为:企业必须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环境,寻求最佳投资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才能求得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环境中取得资源,又要不断地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如果企业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物质基础,求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只能是空谈。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要求企业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企业立足自身经济利益,也应增强环保意识,增大环保投入,降低能源消耗,细化环保投入和产出的计量,计量取得的环境资源、负有的环保责任和发生的环境费用,确认取得的环境收益或损失。这样才能全面的衡量企业的效益状况,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2.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会计的目标是借助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并考核经营责任,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传统会计侧重于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将环境所带来的经济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围,表现为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会计循环过程的不完整。传统会计没有将环境所带来的经济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围,缺乏对企业环境资源、环境责任和环境费用的计量,缺乏对企业取得的环境收益或损失的确认。传统会计没有把企业视为与环境共生的经济体,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循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认为经济循环从企业从环境中取得资源开始,到企业实现其产品,取得经济收益结束。忽视了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忽视了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企业环境中取得资源造成的企业对环境的补偿责任。具体而言,没有将环境资源确认为资产,没有将企业应承担的环保责任确认为负债,没有将环境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没有确认环境收入和费用以及环境利润。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传统会计认为没有凝结人类一般劳动的环境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不必对之进行确认和计量。应当看到,环境资源具有社会产品具有的有效用性和稀缺性,应当并可能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
[责任编辑:编辑部]
二、环境会计的特点
环境会计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并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和会计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环境会计也称为绿色会计,是环境科学与会计科学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手段,以有关环境保护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环境资源的利用和补偿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的一个会计分支学科。
目前,环境会计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构架其基本理论体系,如何确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法仍在探讨之中。环境会计研究取得突破的难点在于其假设的确定和信息披露的方法的选择。
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有以下几个不同点:
1.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不同。传统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而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境保护管理部门通过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企业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取得的环保成绩,综合起来作为进行宏观环保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的依据。企业的外部投资者也需要了解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状况,判断企业由此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前景,决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
2.信息披露的形式不同。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主要是以财务制表为主,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为辅,而环境会计计量确认的非数量化信息较多,需要采取较多的附注和文字说明并对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增加反映环境信息的报表,如“环境成本明细表”或编制单独的环境会计报告进行反映。
3.计量方法不同。传统会计采用货币计量方法,环境会计则不能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方法,而应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采取两种方法结合的原因在于,环境资源是由自然界长期积累形成的,其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无法按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方法确定其价值,而且自然资源的再生同期有很大的差别,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估标准。因此,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可以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
4.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环境会计应在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过程。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环境会计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环境会计正是基于企业与环境长期互利和共存关系,着眼于企业在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经营。失去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难以延续,环境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基础。
在现阶段,环境会计的理论探讨尚十分欠缺,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未建立起来,环境会计实践中还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环境会计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性会越来越大,环境会计一定会有光明的发展前途。路江涌
二、环境会计的特点
环境会计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并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和会计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环境会计也称为绿色会计,是环境科学与会计科学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手段,以有关环境保护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环境资源的利用和补偿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的一个会计分支学科。
目前,环境会计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构架其基本理论体系,如何确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法仍在探讨之中。环境会计研究取得突破的难点在于其假设的确定和信息披露的方法的选择。
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有以下几个不同点:
1.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不同。传统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而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境保护管理部门通过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企业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取得的环保成绩,综合起来作为进行宏观环保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的依据。企业的外部投资者也需要了解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状况,判断企业由此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前景,决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
2.信息披露的形式不同。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主要是以财务制表为主,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为辅,而环境会计计量确认的非数量化信息较多,需要采取较多的附注和文字说明并对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增加反映环境信息的报表,如“环境成本明细表”或编制单独的环境会计报告进行反映。
3.计量方法不同。传统会计采用货币计量方法,环境会计则不能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方法,而应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采取两种方法结合的原因在于,环境资源是由自然界长期积累形成的,其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无法按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方法确定其价值,而且自然资源的再生同期有很大的差别,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估标准。因此,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可以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
4.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环境会计应在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过程。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环境会计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环境会计正是基于企业与环境长期互利和共存关系,着眼于企业在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经营。失去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难以延续,环境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基础。
在现阶段,环境会计的理论探讨尚十分欠缺,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未建立起来,环境会计实践中还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环境会计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性会越来越大,环境会计一定会有光明的发展前途。路江涌
[责任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