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12-07 11:24

  一、引言

  关于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中外学者都有研究,西方国家对此研究较为全面,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产权理论、价值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会计计量理论等。国内对公允价值理论基础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现在文献主要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2007)、决策有用观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对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加以论述(夏成才,邵天营,2007)。

  众所周知,价值是经济学的精髓,收益、产权与价格也属经济学范畴,这些理论基础不仅时间上先于公允价值,而且实质性的催生了公允价值,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笔者把这些因素称为内涵或内向性理论基础。同样的,价值增值是管理学的永恒追求,会计从属于管理学,会计相关理论基础有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确认、计量、信息质量与财务报表,这些理论基础也是客观事实,但对公允价值的产生并没有必然联系,其实质是公允价值在具体应用中的恰到好处的表现或者说优点,笔者把这些会计理论基础称为外向性理论基础。

  二、内向性理论基础

  内向性理论基础,主要基于经济范畴,主要基于价值、产权与收益三方面因素,在时间点上是先于公允价值,是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前提,大致可归纳为价值理论、产权理论与收益决定理论三种。

  1.价值理论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是价值理论的核心。均衡理论从供需二方面与价格的涨落关系加以论述的:一般而言,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价格高则需求量少,反之亦然,此时实际需求价格存在一个合理的最佳值,也就是边际效用价格;同样,供给价格也是由实际的边际成本所决定,价格高则供给多,价格低则供给少。供需求曲线相交之点就是均衡价格。

  公允价值强调公平、公允、公正,也是一种效用价值,追求理想状态下的一种最佳值。这种价值可以是现实活跃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也可以是基于无交易或假定的交易,或者说公允价值是理想状态下的完美表现,而这种表现是在交易各方自愿并熟悉情况达成的一种理想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公允价值与均衡价格异曲同工,只是价值理论中的均衡价格偏向客观存在,而公允价值更偏向主观意愿,因此价值理论无论巧合还是必然,都将成为公允价值理论基础的选择。

  2.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以斯科为代表,以交易费用为其理论基础,认为市场与企业是可相互替代的二种形式,包括产权与契约理论等内容。产权理论认为,一切市场经济活动都以产权为基点,通过产权来界定市场主体各方责、权、利,明确而清晰地界定各利益相关者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不同主体间权利与义务关系,并通过一系列契约要约来约束各行为主体履行相关承诺,从而保证利益相关者之间尽可能公平、公正。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最终还是服务于特定主体,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程度势必影响到产权界定、维护以及资源有效配置。一方面计量属性的不同选择将一定程度决定产权计价、产权利益分配的不同结果;另一方面产权理论又能促使公允价值实现会计目标,二者相得益彰。因此,产权理论自然就成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观念形成及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3.收益决定理论

  收益理论主要包括会计学收益与经济学收益二种。其中会计学收益基于权责发生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经济学收益中收益是更广意义上的收益,既包括会计学收益,也包涵已实现和未实现收益,归根到底,经济学收益是一种全面收益,其公式为“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全面收益”。

  收益法是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之一,它是基于经济学中的全面收益,其中计算收益中最关键的在于确定现金流量以正确使用现值法。收益内容划分的准确性,现值方法的合理性,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到公允价值应用的可行性。从这个角度而言,公允价值与经济学中收益理论可以互补,全面收益则是公允价值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推动。

  三、外向性理论基础

  外向性理论基础是从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的角度来研究的,主要基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资本保全三因素,大致可归纳为会计目标的迁移、相关性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的抉择与资本保全论等三种成因。

  1.会计目标的迁移

  无论从会计理论还是从会计实务的角度,会计目标都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任何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都要以相应会计目标为转移,可以说,会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准则的内容体系,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维系的桥梁。历经多年研究与发展历程,当今会计界开成两个不同会计目标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那什么是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又是怎样产生的?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下将选择什么会计计量属性?从现有文献可知,受托责任主要由受托方向委托方报告相关会计信息,用恰当方式和真实有效地向委托方反映经济管理责任及履行情况是受托方义不容辞的会计目标。从历史眼光来看,所有权与经营权“二权分离”是受托责任形成的客观基础,“二权分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进一步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而委托—代理理论便成了受托责任观的理论基础,它强调以事实数据为基础并具有可验证性。这种关系下,委托方提供资源,有权利知道相关资源运用的相关信息;受托方承担日常经营管理,有义务对委托方资源保值增

  值并提供相关信息。从时间上来看,会计主要面向过去,财务报表看重利润表为中心,强调对受托者业绩的准确计量,重在提供有关经营者受托经营业绩的相关信息,从而在会计计量上采用历史成本法担当此重任。

  那什么是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又是怎样产生的?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下将选择什么会计计量属性?文献表明,决策有用观主要是就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而言的,其观点认为会计目标应是为利益相关者(包括现实的或潜在的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公众与企业职工等)在进行投资、信贷等相关经济决策时提供合理有效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说,受托责任之所以产生,在于“二权”小规模的分离,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受托的基础,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会计环境也随着发生重大转变,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与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得委托方与受托方交流、沟通机制发生了与以前不同的变化。理论上说,拥有资源优势的所有者一方在发达资本市场上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所有者有可能不再固守一家经营者,他完全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自由进出,通过股票的买卖灵活选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案。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逐渐弱化,而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股市上把握机会便成了所有者头等考虑的大事,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质量成了最重要的会计目标。

  因此,会计目标理论是公允价值应用的外向性理论基础,同时,会计目标的实现也依靠公允价值计量。

  2.相关性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的抉择

  厦门大学吴水澎认为,会计信息应为实现会计目标而所需要的最基本质量要求,会计系统应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加经约束。会计信息质量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等,而争议最多的、在会计信息质量居于最高层次的是相关性与可靠性。

  一般而言,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在会计界都得到认同,而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也无可厚非。可靠性与相关性在一定范围里还是可能兼容的,但矛盾在实务操作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抉择的关键在于主体所需博弈,本文前面论述了受托责任观侧重可靠性并选择了历史成本,而决策有用观侧重相关性并选择了公允价值,则选择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具有明显优势:公允价值紧随市场,能充分快速反应市场及其变化信息,这在决策有用观大环境条件下,更具有相关性而备受推崇;而历史成本除初始确认与处置时才考虑相关信息,平常都固执地保留着过去的历史信息,有时可能误导投资者相关决策。

  公允价值应用最大的诟病就是它的可靠性,认为公允价值主观性、波动性过强。(王志亮,2009)有学者从“忠实反映性”、“可验证性(vedfiability)”与“中立性(Neutrahty)”特征三方面入手,论证公允价值也有相当的可靠性,他认为,“忠实反映”就是反映企业经济事项未来的现金流量及其风险,这也正是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进行投资、信贷和其它类似决策所要依据(对决策有用)的基础;“可验证性(vedfiability)”是通过计量者之间的共识(Consensus)来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忠实)反映其意欲反映的经济事项,或选择的计量方法在应用中祛除了错误和偏见;“中立性(Neutrahty)是在所报告的信息中没有偏见,这些偏见试图得到一个既定的结果或诱导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因此,公允价值也具有可可靠性,公允价值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可靠性与相关性二者达到融合。

  3.资本保全论的内在要求

  资本与收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维护好资本,才谈得上确认收益,真实的收益应当建立在保持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基础之上。目前资本保全理论包括财务资本保全与实物资本保全。前者认为如果期末投资总额等于或超过了按名义金额计量的期初投资总额,资本就得到了维护,超出部分就确认为收益;后者认为收益只有在期末投资总额超过能保持与期初相同生产能力所必须的投资总额后才能予以确认。在物价稳定时期,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趋于一致。但在物价上涨的经济条件下,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耗费的生产能力,在价值补充中收回的金额将不足以维持企业的再生产。只能维护财务资本,难以补偿实务耗费。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下,所耗费的生产能力是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价,即使在物价上涨时,不管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生产能力的耗费技能在销售中得到补偿,企业得以维持正常生产,实物资本从而得到维护。因此,公允价值是资本保全的内在要求。

上一篇:浅析会计理论在企业财务危机中作用

下一篇:现代财务管理与会计监督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