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原理学习的入门中的捷径
复式簿记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了。开始时是在信贷业采用,记账符号“debit/credit”是“人欠/欠人”的含义,这个行业本来是在“人欠”和“欠人”中赚取“利差”的,所以容易理解。扩展到工商各业后,记账符号的原意就不适用了,变成“好用而不好解说”,很是尴尬。1907年,两位留日的本科生谢霖和孟森首次以“借/贷”将其引入中国,但在近代中国“借/贷”实际上是同义同。“告借无门”和“告贷无门”说的都是借不到钱;“银行借款”和“银行贷款”毫无区别,硬把同义词当反义词来用,实在是挑战我们的智商!可见,这是全世界会计的通病,但在中国症状更为严重。“借贷记账法”教学,目前需要60-70个课时,结果还是连老师带学生都似懂非懂,一不小心就出错。随着学生毕业,后遗症还被扩散到实务工作中。
溯本求源,所有的会计学原理教材都有类似的一段话:“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左方是借方,右方是贷方……”,自从用“借/贷”置换“左/右”之后,中国会计 “人生识字糊涂始”的历程就开始了。其实,写教材时顺着“左/右”的思路写下去,就一路畅通,这里根本没“借/贷”(更准确地说是 “debit/credit”)什么事。当年两位留日本科生不经意中引进的“借/货”符号,已经把中国会计人折腾了一百年。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审计厅副厅长王光远教授提出关于推行厦门大学“中国流复式簿记”这一将对世界会计产生重大影响的改革的提案(《福建日报》2010年3月3日),本文根据“中国流复式簿记”(俗称“左右记账法”)介绍会计原理的入门捷径。
无论公司的生产经营如何变动,以下的等式总是成立的:
资产+费用一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可以理解为,等式左边的“资产”和“费用”表明公司的资源被占用在什么项目上,例如,水电费支出也可算是一种占用,简称为“占用大类”;等式右边的“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表明公司的资源来源于何处,例如,营业收入也可算是一种来源,简称为“来源大类”。把所有的会计账户分为“占用”和“来源”两大类,就有以下的等式:
占用大类一来源大类
想象如图所示的“会计天平”,等式左边的账户(占用大类)作为砝码放在左边的吊盘里,等式右边的账户(来源大类)作为砝码放在右边的吊盘里,账户金额代表砝码的重量,那么两边必须是相等的,这是第一层面的左右关系。
我们再看看图1吊盘中的砝码,在砝码上标出的T字形就代表我们“T式账户”,分为“左方金额”和“右方金额”两栏。记账时,知道用什么账户还不够,还需要很清楚地知道该把金额记在这个账户的“左方金额”栏,还是“右方金额”栏,这是第二个层面的左右关系。
复式簿记要求,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满足金额相等但记账方向相反的要求,这充分体现在编制完成的记账凭证上。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对这样一笔投资业务的处理,“银行存款”和“实收资本”分属“占用”和“来源”两个大类,并且金额相等,满足了第一层面即会计天平的左右平衡;具体到账户的髓记方向上,“银行存款”金额记在“左方”,“实收资本”金额记在“右方”,满足了第二层面的左右关系。
会计实务工作中,记账凭证是要经受各类查账和审计,并作为档案长期保存的,所以要求很严格,必须循规蹈矩地按格式填写。在教学中则有所不同,为了提高效率,往往可以适当变通,所以常用“会计分录”来替代记账凭证,简明地表现记账凭旺的主要内容,省略其它细节性的内容。这样,处理本例业务的记账凭证(表1),可以用“会计分录”约定俗成地简洁表现为:
银行存款1 000 000.00
实收资本1 000 000.00
科目排列习惯是,先列出左方的科目和金额,再向右缩进一格,列出右方的科目和金额,金额也相应地向右缩位排列。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科目的左右位置,读为:
左:银行存款
1 000 000.00元
右:实收资本
1 000 000.00元
怎样从分析原始业务开始,编制出会计分录,其实是有一定之规的,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严格地按这四个步骤进行,形成习惯后,就算学会了,以后即使有更多的具体业务,也是这样“按潜炒菜”,就能应付过来。这四个步骤如下:
(一)分析业务时,联想到该用什么账户,这个账户属于“占用大类”还是“来源大类”
会计账户是望文知义的,它所记录的业务内容也非此即彼,不会互相交叉的。所以,只要熟悉会汁账户,根据业务内容很容易联想到该用什么账户,该账户属于哪个大类。初学者通过实践,不断地加深理解和记忆,会很快掌握这种本事的。
(二)判断有关账户的金额是增加还是减少
围绕着“会计天平”和砝码的关系来想象,为了保持平衡,不外是四种变化:
(1)两边的账户同时增加相同的金额;
(2)两边的账户同时减少相同的金额;
(3)占用类账户互相置换(金额一增一减){
(4)来源类账户互相置换(金额一增一减)。
(三)根据记账口诀指明的左右方向,按先左后右的排列,写出会计分录涉及的账户名称
这里先要熟悉我们编制会计分录时将用到的“主要口诀和辅助口诀”它们的意思和具体用法在表2中已经说明。
主要口诀只有4条,在已经完成一、二步骤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主要口诀快速确定有关账户的记账方向,就可以写出会计分录了,习惯上是先写左方账户,后写右方账户;
另有3条辅助口诀不太常用1只有在涉及备抵账户、平衡性账户和金额为负数时才作为补充的指导规则。
(四)填写会计分录中各账户的金额,并确认会计分录“左方金额=右方金额”,就完成了
一般情况下各账户的金额都是从业务资料就现成可得的。只有少数业务,如固定资产折旧额,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等才需要专门计算。
以下,我们通过几项具体的业务处理过程,来说明编制会计分录时怎样严格地遵照四个步骤进行,怎
样灵活运用记账口诀。假设某公司在2009年1月份发生了如下业务:
【业务1】股东投资1 000 000元,已存入公司的银行账户。
分析过程:
1.这笔业务涉及“银行存款”账户,占用大类;“实收资本”账户,来源大类;
2.两个账户的金额均是增加;
3.根据主要口诀“两类同增,占左来右”,写出会计分录:
4.填写各账户的金额,令“左方金额一右方金额”。
银行存款1 000 000
实收资本1 000 000
在第一和第二步骤完成时,初学者可以备好草稿纸,记下当前分析结果,用一两个字代表账户,属于“占用大类”写在左,属于来源大类写在右,并用“+/一”标明其金额增减,本业务的分析结果如表3:
看着这样的草稿,两类同增,占左来右是不是就脱口而出了I有了草稿,还能知道会计分录中共有哪些账户,便于第三步骤书写时的账户左右定位。当然,熟练以后就可以省略了。
【业务2】向银行申请短期借款500 000元,已打入公司的银行账户。
分析过程:
1.这笔业务涉及“银行存款”账户,占用大类;“短期借款”账户,负债大类;
2.两个账户的金额均为增加(如表4);
3.根据主要口诀“两类同增,占左来右”,写出会计分录:
4.填写各账户的金额,令“左方金额一右方金额”。
银行存款500 000
短期借款500 000
业务3:支付银行存款117 000元,购买原材料100 000元,增值税率17%,已入库。
在这里先简要介绍我国目前征收的增值税,它要对企业商品在流转过程中增值的部分课征17%的税。在本业务中,购买原材料的100 000元是购进的“净价”,假设将来这一批原材料卖出120 000元,就叫销售的“净价”。那么,怎么知道有多少增值额?在会计的理解上,是在“购进”和“销售”两个环节上分别记录的:商品售出时,将商品净价全额的17%,作为“应交纳的销项金额”;同时,原材料购进时,也将商品净价全额的17%,作为“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应交纳的”减去“可抵扣的”,就是企业在增值部分上应当交纳的增值税了,用数学式表示就是:
应交增值税=(销售净价总金额购进净价总金额)x17%=(120 000-100 000)x17%=3400(元)
当然,现在还不知道将来的销售“净价”会是多少,因此,在会计上先用“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账户来记录待抵扣的金额,以后若有销售,就有了“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账户,从后者减去前者,就是该交纳的增值税了。所以,这前者是主体账户“应交税费”的备抵账户。对于备抵账户,适用的辅助口诀是备抵账户,当成另类,意思是:
当一个账户是备抵账户时,属于和主体账户相反的大类
主体账户“应交税费”属于来源大类,那么被“当成另类”的备抵账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就是占用大类。
分析过程:
1.这笔业务涉及“原材料”账户,占用大类;“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账户,占用大类;“银行存款”账户,占用大类;
2.“原材料”金额增加,“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金额增加,“银行存款”金额减少(如表5)
3.根据主要口诀占用互换,增左减右,写出分录;
4.填写各账户金额。“原材料”按净价登记100 000元,“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按净价的17%计算为17 000元;“银行存款”117 000元;
原材料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 000
银行存款117 000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介绍编制分录的一定之规,详情可参见拙作《原来会计可以这么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年8月)。另外,在根据“左右记账法”速成会计原理以后,因为目前的大环境还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必要时(例如考试时),还要记得把“左/右”翻译为“借/贷”。
上一篇:关于会计原理的趣味教学研究
下一篇:关于核算腐败人生的会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