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财务管理模式初探
摘 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财务管理体制、资产管理方式、预算管理、约束机制等几个方面的新变化,探索建立既适应高校未来发展需要,又符合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工作一项紧迫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理顺学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财务关系,二要加强后勤集团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三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1999年12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6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要求,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至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它对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特别是财务管理体制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如何理顺各种财务关系,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当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建立既适应高校未来发展需要,又符合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工作一项紧迫的任务。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一、 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前,高校内部大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后勤部门作为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校的二级或三级财务。改革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打破了以往旧的的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单纯的行政管理体制,将行政职能和经营职能分离,由同一财务主体变为两个独立的财务主体,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原后勤部门下属的经营实体大多以后勤集团的方式组建,按照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服务专业化的集约型的方式运作,双方建立起平等互利的甲乙方契约关系。
二、 资产管理方式改革前,后勤实体占用的资产作为学校资产的一部分,一般无偿使用,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主要侧重于资产实物形态的管理。改革后,资产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非经营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评估后作为学校对后勤服务集团的注册资本金投入,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控制,管理的目的由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方面转变,对资产的保值增值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起一种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控股关系。
三、 预算管理传统的高校预算采取按支出功能的方法编制,后勤支出在高校预算支出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中不但包括后勤部门运行的维持费用,也包括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的保障费用,由于无法准确测定后勤部门的工作量,但为控制后勤支出的过快增长,近几年高校多采取粗线条的管理模式,体现一个“包”字,将后勤的各项经费打包捆绑使用,承包基数多数是以上年支出再考虑本年发展目标确定,其实,更多的是讨价还价形成的。改革后,后勤集团从学校的预算管理体系中分离出去,学校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编制部门预算,预算管理的主体由后勤变为各行政、教学及教辅单位,各项经费按各部门行使的职能分配,后勤集团作为独立核算的企业,按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实行收费服务。
四、约束机制随着学校预算管理体制的改变,为保障学校正常运行所需的后勤服务费用,由学校预算拨款改为后勤集团向接受服务的部门直接结算收取,资金的流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改革前,学校与后勤服务实体之间是一对一的行政约束关系,一方面学校各部门享受着免费的服务,没有节约意识,不知不觉地浪费着资源;另一方面,后勤实体满足于承包的即得利益,服务水平不高,导致学校无法有效地硬化预算,包袱越来越重。改革后,后勤集团与各接受服务单位形成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市场约束,建立了用户的消费选择机制,形成内在的市场驱动力。一方面,各经费使用部门提高了自主理财的积极性,增强了节约意识;另一方面,增强了后勤集团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促使其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
面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种种变化,如何建立新的财务管理体制呢?借鉴近几年各地社会化改革试点的经验,笔者认为总体思路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理顺学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财务关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新体制,做到既有利于学校对后勤集团的财务监督管理,又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积极稳妥地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理顺学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财务关系,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前提
1、搞好资产的产权界定和评估,规范分离行为资产界定评估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起点,明晰产权关系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后勤集团的前提和基础,规范分离可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社会化改革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进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果剥离不规范,就会造成后勤集团的先天不足,留下后遗症,只有首先实现资产的彻底剥离,才有可能将来实现人员的分离。因此,首先要做好剥离前的准备工作,明确剥离的范围,然后全面清查核实后勤实体占用的资产,摸清家底,掌握后勤实体的资产存量、结构、分布及效益状况,做好财产登记及相关的产权界定工作。最后,运用各种专业方法进行资产评估,做到客观真实。评估后一次彻底剥离,办理资产的转移手续,作为学校投入的资本金。
2、 投入机制资产剥离后,后勤集团进入模拟运行或准社会化阶段,这是最困难的“断乳期”,为有利于剥离后后勤集团的生存和发展,切实体现“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除后勤服务实体收取的服务收入以外,学校还应继续支持后勤集团的建设和发展,但投入方式要发生根本改变,一是历史欠帐,主要是改革前学校对校园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学校要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纳入学校的中长期财务预算,分年度投入,补充后勤集团的资本金。二是补贴收入,弥补因价格等因素改革不到位而造成的非经营性亏损,经测算后确定补贴总额和过渡期限,逐年递减,过渡期满,递减为零。三是国家出台的对后勤实体的税收优惠政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人认为对国家税收优惠不必进行帐务处理,笔者认为国家税收优惠是一种间接投入,应据实提取列支,逐年转增后勤集团的资本金,作为国有资本投入,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后勤集团的经营成果,壮大实力,培育后勤集团的造血机能;另一方面为以后后勤集团的股份制改造打下基础,避免产生新的产权不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上一篇:论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