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未来时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在不断推进国际趋同的同时,将进一步注重实用性、多元性、前瞻性,从而使我国的会计理论日趋成熟。
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会计理论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紧紧追随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逐渐式改革之路,经过重新起步、不断探索、繁荣发展和体系创新四个阶段,[1-2]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会计理论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会计准则规范建设体系得以确立并初步实现了国际趋同,我国在国际会计界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强大,经济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的职能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笔者认为,未来几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应当关注以下问题:
一、在推进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性的研究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必然选择。自2005年以来,中国为加速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制定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3]按照路线图的要求,2006年2月中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7月1日起在所有的上市公司实施。2008年开始扩大到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所有中央企业和部分地方企业,银监会、保监会也要求所有城市商业银行、商业保险公司从 2008年1月1日全面执行新准则,[4]实现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与此同时,中国与欧盟会计等效也取得实质性进展。
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增长,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实践仍然处于不断完善和初步发展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比差距巨大,我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与西方会计市场的成熟度相比,落差较大。我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以1992年出台的基本准则为起点,到2006年2月系列准则的正式出台)出台了近40个具体会计准则(基本为全盘引进西方会计准则),并立即付诸实施,其时间之仓促、根基欠牢固,显而易见。特别是一些西方惯用的具有“双刃剑”效应的会计准则,如公允价值、金融资产重分类等,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连美国国会都要求美国证监会研究是否暂停公允价值准则问题,足以说明,会计准则实施对国家经济的掣肘作用。中国作为新型与转型的代表性国家,坚持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的持续趋同固然重要,但是,进一步加强我国会计准则的实用性研究更为迫切,尤其是我国金融资产方面有关的准则(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显得较为混乱,对于公允价值的准则的运用缺乏稳健性,在国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时,作为房地产企业会计计价方法的研究未能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加以指导,滞后于实践,以至于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模糊,无法确定其成本究竟有哪些部分组成。
二、在继续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研究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
非营利性组织会计问题,是各国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我国,非营利性组织会计主要包括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包括政府及其部门以及非政府、非盈利组织),其执行的会计标准是预算会计制度及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重心在经费的收付和使用,而对经费使用单位的会计责任则不太重视,不利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业绩考核和评价。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引进企业管理的模式,强化对责任主体的业绩考核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采用。在国际上,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和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究、探索并不同程度地实施政府会计准则,这为我国的相关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可借鉴的经验。
近几年,我国会计理论界对政府会计中引进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进行初步核算,引进资产、负债、基金等要素,建立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的绩效考核等进行了探索研究,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成熟,仍然需要加大力度不断推进,比如在医院、学校这些非盈利组织中如何稳健引进企业会计准则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构建中国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等。
三、在继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相关问题的研究
2008年11月12日,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共同成立了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同日,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中国地区组织成立,意味着我国将通过5~10年的努力,将建立一个政府规划指导、单位主动参与并具体实施、社会积极响应并配合支持,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空间信息化管理体系,培育一个为相关单位提供软硬件产品供给、技术服务和执行服务的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以推动我国科技信息语言的标准化、规范化,会计信息运用的自动化、集成化,会计信息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会计行业的智能化、现代化。[5]
这将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中的一项浩瀚的利国利民的工程,其工程进程包括企业基层严格执行会计准则、满足信息披露要求的XBRL国家分类标准,延伸到微观层面,进而向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拓展,再向非企业的各个领域拓展等,可见整个工程涉及环节之多、价值链延伸之广、复杂程度之大。因此,加强会计信息生成、报告与披露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与内部关联互动且比较完整的会计信息化分类标准体系,对此项工程与其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在继续加强会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会计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会计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近十年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我国会计工作本身的发展和与国际会计的趋同。我们应当看到,近年来,虽然以实证会计为代表的注重实际研究的现象得到重视,但是,“算为管用”是我国会计前辈一直坚持的主张,会计作为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方面要注重会计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建设,同时,要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凝练自己的软实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进行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时,应当注意中国特色,应当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我国企业多年的实践中,不同层次地存在与管理会计有关的问题,而且中国特色明显,成效也显著,如邯郸钢铁公司的“全面预算,成本否决制”就是很好的管理经验,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但是由于未能从理论上很好提升总结,在一个阶段尝试之后,便昙花一现。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也有很多成功的管理经验,但是缺乏理论的提炼,生命力不强。目前有一种奇特的理论研究现象,一些核心类管理杂志热衷于介绍一些纯理论的文章,罗列大量的数学公式,觉得这样才能凸显水平,也不管是否有人看得懂、是否适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管理理论固然需要大量“数量”的研究,但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实践根基之上才能彰显理论的价值。我国会计界的许多大家、前辈(不乏国际知名)几十年来,一直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注重会计实用价值,其理论研究成果一直成为我国会计实践的指南,成为中国会计界的脊梁!
五、在努力提升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不断加强会计教育与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问题。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化等现代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归根到底需要一支道德优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会计人才队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等形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会计从业专业技术人员,为提升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出了贡献。
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学校和社会两个渠道,而衡量会计人才的标准目前仍然是从业人员学历与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由于会计人员的实践性要求,初级、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除了具有一定的学历要求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时间要求,但是目前以考代评仅局限在初、中级,高级会计师(相当于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等技术等级)仍然是以评代考,目前还没有设置正高级会计师职称,显然我国会计职称系列还没有理顺。
再者,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学校来看,由于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会计专门人才”。高等院校的本科会计教育亦希望通过四年的教育培养出胜任会计实务的高级会计人才,于是在培养过程中大多加强专业方面的教育,实践环节培养不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够。由于教育目标的定位不准,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业务操作能力水平低下,使得本科会计的教育出现上下两难的尴尬局面。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 (AECC)在1990年9月发布的第一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6]也就是说会计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能够成为职业会计师的条件,而不是大学毕业时就已经成为会计师。同时毕业生要想成为胜任的会计师还必须继续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高等会计教育应教会学生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这里不难看出,我国会计教育的目标很值得从事会计职业教育的同仁去认真研究。
六、在继续强化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会计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应当继续加强会计的基础理论研究,努力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使我国的会计基础理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鉴于我国会计理论多年来滞后于会计实践的情况,更应当关注会计前沿问题的研究,重点关注国际上会计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方法的规范与创新、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价值链会计、新技术环境下的会计和审计问题等。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了我国会计理论的成熟与繁荣,伴随着我国步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实践也将实现与世界的持续趋同,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对会计理论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作者:朱光应 朱妍 来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
下一篇: 关于林场成本会计理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