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日会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发布时间:2015-07-04 10:06

  一、会计法律环境的比较

  日本是一个发展时间不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影响和决定其会计体系的法律制度主要有三个,即商法、证券交易法和法人税法,通常被称为“三位一体”体系。三者当中以商法为中心。在日本,商法是由法务省(相当于我国的司法部)主管。证券交易法以前由大藏省,现由金融厅主管。而税法则是由财务省主管。这种政出多门的会计制度,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少有的。三大法律的相关情况列示如表一。

  日本会计在三大法律的制约下,要进行针对性的核算和报告,来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日本的上市公司都必须编制两套财务报表,分别按照商法和证券交易法的要求编报。

  此外,日本的会计法规体系还包括《企业会计原则》和《注册会计师法》。日本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可以称之为“五位一体”的体系。即包括:会计原则法规、商法会计法规、证券交易会计法规、税法会计法规以及会计职业法规等五大部分。这些法规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和方式规范了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会计原则法规侧重在会计技术方面的规定,技术性较强,用以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起规范作用。商法会计法规是对所有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人、企业法人的会计核算起规范作用。证券交易会计法规,主要是对有价证券上市或有价证券准备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这种规范是带有强制性的。如按证券交易法的规定,公司发行有价证券或有价证券上市时,必须分别提出有价证券申报书和有价证券报告书。有价证券申报书必须附有公司会计报表,必须附有公认会计人士或审计法人出具的审计证明。税法会计法规,主要体现在法人税法和所得税法之中。它是为了合理计算纳税所得,而在税法中涉及到众多的会计规定。从而以间接方式规范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日本企业从自身会计工作考虑也尽可能按税法规定进行核算。会计职业法规,主要包括公认会计士(在我国称注册会计师)法、以及公认会计士进行外部审计的制度等。该法具体规定了公认会计士考试制度、注册登记制度、义务与责任以及行业管理制度等。它规范了公认会计士的业务活动,从而保证了为企业法人提供合理可靠的会计信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配合了证券交易法和商法的实施。

  我国的会计法律有两个层次:一是与会计相关的法律,如《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等法律中的有关条款;另一种是专门规范会计行为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而对实际会计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的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

  从上面两国的会计体系可以看出,日本会计受“三法”的影响,在信息披露方面比其他国家都要复杂。对外编制两套报表可以满足政府、股东、债权人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有利于他们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是,由于报表的格式、术语及具体披露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报表的可比性就成为一个显著的问题,另外,在会计国际化的过程中,日本也在对其自身的会计问题进行适度的调整,来吸引国际投资和资本的跨国流动。我国的会计目标首先是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因此会计制度的规定着重于统一和规范,这有利于不同使用者的信息比较和决策。

  二、日本管理会计方法的成功运用与借鉴

  西方的一些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们认为:日本的管理会计具有不同于欧美管理会计的思想和功能,它的成功运用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日本的管理会计有许多典型的特点。这些特点的成功运用已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一)日本管理会计的特点

  1.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战略

  日本企业把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开发视为企业活动的中心。在他们看来,研究开发部门设计新产品,营销部门出售产品,制造部门生产产品,都是为了满足销售的需求。《日本的管理会计——比较调查报告》一书中表明:日本企业的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市场导向型。有76%的日本企业在建立他们的产品目标时采取了将他们的产品至少和一个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比较或市场价格预估的做法,而在英国只有41%的企业采用了类似的做法。

  2.采用综合成本管理方法

  日本企业的综合成本管理,是以成本降低活动和成本控制活动为“两轮”而展开的。在日本企业中,成本降低的典型方法有成本企划、看板方式、价值分析等,其中以成本企划最具代表性。成本企划的主导思想认为,虽然各成本项目发生在制造阶段,但要追溯到制造产品上游的设计阶段,从设计阶段入手降低成本的潜力最大。因此,日本企业打破欧美企业先设计产品再计算成本的做法,把筹划成本的立足点从生产现场上溯到设计阶段,即从“下游”移到“源头”,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实施事业部制会计

  日本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企业集团,在各企业集团内又按产品或市场区分为各种利润责任管理单位,即事业部。事业部制会计主要包括:企业集团内部利息制度和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金制度。企业集团内部利息制度,是指企业集团的资金计划和资金筹描权统一在总公司,各事业部需从总公司借入资金来维持使用资产。总公司对各事业部的借入资金及归属资产征收一定比率的内部利息,以此提高各事业部的金融意识,促进资金节约并公平负担总公司费用和共同费用。所谓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金制度,是在各事业部内设置资本金,用以事业部的运营。通过区分资本金、短期借款、利润分配后的留存收益,来明确对资本的责任,并增强事业部的独立自主、责任经营的思想。这种事业部制会计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决策的灵活性,有助于强化企业效率,也便于对管理责任者业绩的考核。

  (二)中日管理会计的比较

  我国管理会计制度同日本的管理会计体系在有些领域是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计划管理与日本的全面预算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国家有一套计划管理方法,既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也对企业的供、产、销等经营活动进行微观管理。日本的全面预算则是从美国引进的,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等所进行的预算。计划管理与全面预算虽然都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核算,但核算所涉及的范围、方法、要求和具体内容都存在很大区别。

  2.中国的厂内经济核算与日本的责任会计

  首先,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在企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指标分解,逐级落实计划。中国的厂内经济核算是在企业或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经过评比和讨论制订考核指标。日本的责任会计则是由会计专业人员划分责任中心,并根据相关会计资料指定考核指标,对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

  其次,两国都使用相应的一套标准进行日常控制。中国的厂内经济核算是通过限额领料、劳动定员、工时定额等方式进行日常控制。日本的责任会计则是通过标准成本、预算管理和差异分析等方法进行日常控制。

  第三,两国都建立了内部核算和报告系统。中国的厂内核算采用的是专业核算与群众核算相结合的方式。日本的责任会计主要采用专业核算方式。

  3.中国的成本管理与日本的成本控制

  我国在企业管理中为了不断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积极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实行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使成本管理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日本的成本控制主要采用价值工程、成本差异分析等专业方法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后的会计制度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接轨,这也为中国吸收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条件。中国的会计理论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设计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为考核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提出了一整套规范性标准和方法。不过,与日本相比,还存在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我国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虽然日渐兴盛,但多数理论还是来自于西方管理会计的模仿或单纯的理论推导,研究者很少关心其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实际工作者对这样的研究成果知之甚少,对其应用效果往往持怀疑态度,从而使理论研究与会计实践严重脱节,制约着管理会计的发展。相比而言,虽然在日本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该问题,但由于其管理会计研究的动力也来自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较高,情况明显要好于我国。

  (2)管理会计尚未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在不断深入,但由于改革方式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许多企业尚未完全建立现代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管理方式也不够规范,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的环境还有待不断改善。另一方面,人们的观念也有待改变,不少企业对建立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建立管理会计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开展。

  (3)管理会计尚未在中国得以普及。中国会计工作的规范与发展,政府部门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管理会计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使得政府部门在管理会计的普及方面难于发挥作用,这就使得中国建立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不高。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动力,促进了其建立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

  (4)管理会计机构设置和工作组织缺乏规范。由于对管理会计的机构设置和工作组织尚未进行统一规范,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别,工作开展情况也参差不齐。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通过政府部门、理论界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促进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广泛开展。

  三、中日成本会计模式的差异与启示

  日本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其生产方式和管理思想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和日本相比,最大的差距并不在于成本核算方面,而是成本管理的思想以及相关的成本会计问题。

  (一)与日本相比,中国在成本管理方面重视不够

  日本企业在管理中非常重视成本管理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工商业迅速崛起,使得包括很多美国公司在内的世界知名公司学习其高效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适时制”制造系统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零存货”制度以及全面质量管理思想。适时制的采用可以减少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周转,进而还会降低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适时制”和“零存货”可以发现许多隐藏的管理上和经营上的问题。例如,质量问题、协调问题等。

  (二)日本更加重视“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

  日本企业一直重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在管理中日本企业都普遍采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做法,让员工共同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反映了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这一管理思想贯穿和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促使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在日常生产中,职工会真正视浪费为罪恶,使成本的控制和节约成为职工自觉自愿的行动。我国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企业职工已经习惯了计划和命令,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普遍不高。因此,要改变我国企业的领导模式,不能采用权利主义的命令式管理,而应实行参与式的民主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分析中日两国在会计模式上的相似和差异有助于我们看清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入wto之后,在未来的会计模式定位上,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辩证地处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博采众长,合理借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模式。

  「参考文献」

  [1]欧阳清。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我们的对策。财务与会计,1999(11)

  [2]佐藤邦雄。现代报表论的要点中央经济社,2000

  [3]叶陈刚。比较会计研究纲要。黑龙江财专学报,1996(5)

上一篇:会计研究方法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下一篇: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