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发布时间:2015-07-06 12:13
摘要:会计制度因会计环境的需要而产生,也因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遵循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模式和改革方式。2001年11月12日,我国正式加入wto,这必将对我国的会计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也必然会引发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
关键词:会计制度;制度变迁;wto;国际化
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分析
从我国会计制度的产生开始,会计规范体制就形成了财政制度决定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决定会计制度的格局,乃至于今天,会计制度的改革始终没有完全跳出这种模式。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形成主要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管理,会计不但要履行核算的职能,还要履行监督的职能,不但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更要为国家的经济计划、经济发展服务。虽然经过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变,但这种模式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这一点可以通过1993年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总目标体现出来,该总目标规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会计管理、会计核算模式”。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从1978年到现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1985年正式颁布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以《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代替,第一次参照国际惯例设计了会计制度,主要是为了吸引国外资本,加快经济发展;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现在。1992年5月颁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同年12月又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为了贯彻准则的规定,又先后颁布了《工业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13个行业会计制度,1999年又修订了《会计法》,2000年12月正式发布了适用于大多数行业和企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在此期间,先后发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逐步形成了由会计法、会计基本准则、会计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构成的会计制度体系。
在特定的路径依赖下,会计制度最初主要是供给主导型变迁方式,因为这种制度变迁方式具有纵向推进、增量改革、试点推广,利用已有组织资源推进改革等特点,它在以较低的摩擦成本启动市场化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权力中心主导型制度创新范式中这种非正规合约和制度的存在导致了制度创新的垄断租金效应,即权力中心在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时,不仅具有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动机,而且,总是力图获取最大化的垄断租金,从而导致制度创新和改革的相对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一般经济学分析来看,在权力中心供给主导型模式中,一项制度创新的实施与否,不但取决于社会的收益,还取决于权力中心能否取得垄断租金,这实际上增加了整个社会制度创新的成本,从而,使制度创新的数量和速度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即x1
当然,会计制度变迁的方式是由一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环境因素决定的。因此,不论是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亦或是法律制度分类,各国的会计体系都存在着某些难以克服的缺陷。虽然各国会计体系“都奠定在一些共同的会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但是一个国家的会计规则“是该国经济、政治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产物,这些环境因素决定了会计体系的性质”。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既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会计理论革命的挑战,又受到来自内部的传统和体制的约束。可以说,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模式是一种权力中心的供给主导型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被动适应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如果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必将产生新的外生变量,促成中国会计制度的诱致型变迁。
因此,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不断向前推进的,它既体现了中国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与国际惯例的协调。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采取了逐步推进、分步到位的改革模式;在改革中,政府发挥了主导性作用,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会计制度高度依赖于其他制度安排,会计制度改革是一种制度适应变迁,是对整个经济制度改革的适应,是和整个社会过渡中其他经济制度的变迁相协调的。
二、加入wto对我国会计环境的影响
会计制度的改革要反映社会环境的要求,而特定的社会环境往往决定着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和特征。我国加入wto后,社会环境必将发生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
1.对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的国际化,政府职能将不断转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将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政府工作的中心和国家的一些重大经济方针将有所转移和变化。更加民主的政治环境和连续稳定的政策将会改善会计环境,为会计制度改革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对社会法律环境的影响。从我国会计制度的现状来看,我国在总体上属于“立法会计”模式,这与德、法等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模式非常相似。英美法系国家的会计制度大多属于“民间会计”模式,它与“立法会计”模式之间尚存在很大差异。随着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资本流动的国际化,我国的会计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民间会计”模式的冲击。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以及不同国家对制定权的争夺,哪种会计模式会成为主流尚不得而知,这更增加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方向的不确定性。
3.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加入wto后,将会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和步伐,给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但是,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强调国民待遇,即在贸易条约或协定中,缔约国之间相互保证给予另一方公民、法人在本国境内从事民事商事活动权利方面与本国公民、法人同等的待遇。因此,我国的民族经济必将面对来自世界各国大型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而且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产生的新的业务、新的经营方式、新的组织方式等也必然会对我国会计产生重要影响,提出挑战,尤其是对会计服务的质量、类型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4.对科技教育环境的影响。中国加入wto后,我们将直面以网络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冲击,直面国外先进技术和教育的影响。这一方面可以大大丰富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内容,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推动力和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即会计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不但要懂得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外语、法律、计算机、国际商务惯例等知识,才能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国际化的要求。
5.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西方的社会文化观念必将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产生冲击,必将对人们的文化理念、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影响,从而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形成,影响到我国会计人员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影响到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进程。
中国加入wto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会计环境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不但会对会计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更会对会计制度的改革模式、改革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三、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1.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思辨
在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很多论述中,一说到会计的“国际化”,很多人认为就是“我国的会计制度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即要和国际会计准则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日、法、德、加、澳等国的会计规范接轨”。笔者认为,这种论述很有误导之嫌。
首先,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不是惟一的,会计标准也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其判断标准只能是“是否适应本国经济的发展;企业根据这套标准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能够真实而完整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政府监督部门依据这套标准是否能够达到监督的目的;注册会计师依据这套标准是否能够发挥其对企业经济业务的鉴证作用”,而不是惟西方、惟“国际”为尊。
其次,会计标准除了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一面外,它还具有经济后果,关系到资源的配置和财富的分配。会计标准的制定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程序,“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竞争,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的利益之争。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直接采用美国或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都有本国的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实施本国的会计标准。一个国家执行本国会计标准,既是为了与其法律体系相适应,同时也是该国主权的一种体现。即使美国自己对于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目前也持谨慎态度。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缺乏全球性财务会计报告基础设施;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接受外国公司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会增加投资者成本;缺乏全球性管理和解释机制。所以,美国公司不宜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不接受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
再次,wto的相关协议本身并没有要求什么都要“国际化”,国内规章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向国际看齐,只要遵循“合理、客观、公正”的原则即可。在gats的前言中指出“所有缔约方为了达到国内政策目标,有权在其境内对服务的提供制定并采用新的规定,考虑到不同国家在制定服务贸易法规方面发展程度不同,发展中国家可根据其特殊需要实施此项权力”,即“不对称原则”。gats的第四条还规定,为了使发展中国家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更多的参与,在市场准人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即“逐步自由化原则”。而且,gats中的“保障条款”、“例外条款”和“安全条款”允许一国为会计市场的对外开放建立安全闸门。如果某项服务的进口规模剧增,从而对国内相同服务及其提供者造成严重损害或有此威胁时使用,用来控制市场的开放程度,形成对外开放的安全闸门。还有防止外国企业在国内出现垄断的情况,如第8条“垄断及专营服务提供者”。因此,即使我国的会计制度与所谓的国际标准存在差异也是允许的,我们没有必要片面追求我国会计标准的“美国化”或者“国际化”,以免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不相协调,阻碍经济的发展。
总之,会计国际化并不代表会计制度的完全“国际惯例化”,它是相对的。所以,在实施会计国际化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经济体制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借鉴国际规范的合理成分。鉴于会计的双重属性,可以考虑在技术方面实现国际化,在社会性方面实现会计的国家化。当然,会计制度内容和形式上的国际接轨是浅层次的、外延上的改革,会计制度的源发和主动适应性改革模式的国际接轨才是解决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的根本策略。
2.实现会计制度改革由诱变、派生、被动向源发、自生、主动的转变
正如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提出的,纵观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我国的会计体系不属于源发的、内生的、主动的发展模式,而是属于迟到的、派生的、被动的发展模式。我们是在西方企业会计已经相当成熟和自身原有会计制度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出现弊端和危机时开始改革的。会计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高度依存于其他制度安排,可以说,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种制度适应性改革,是对整个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发展、变革的适应。正是这种派生性、诱变性和被动适应性使得我国会计制度总是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总是在不断地、不停地进行“改革”,这一点可以从1978年到目前的发展历程看得到。而且,这种改革缺乏连续性,缺乏系统性,当我们试图构建一个系统、合理、有效的会计制度体系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是那么的困难。也正是因为这种被动的适应性和派生性使得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始终是一种外延性的变革,总是在修修补补,总是疲于应付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尽管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已经凸现出来,但却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果这种被动适应在以往我国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下是一个无奈的选择的话,那么,当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市场经济日益趋于完善,经济环境日趋稳定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抛弃这个无奈的选择,进行源发的、自生的、主动适应的制度创新和改革。
当然,这种转变首先要摆脱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问题,需要我国的会计工作者深入研究会计的基本理论,寻求会计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我国会计环境的变化预测会计实务发展的趋势,构建系统、合理、有效的会计制度体系。并结合国际、国内的最新发展及时地进行制度完善和制度创新,实现会计制度改革由诱变、派生、被动的适应向源发、自生、主动适应的转变。
3.实现会计制度改革型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引致型的转变
正如前面所述,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是一种权力中心的供给主导型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被动适应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而且,这种制度变革的模式由于垄断租金的存在容易导致制度创新的不足和低效。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与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变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体制模式的转变要求制度变迁方式做出相应的转变。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这种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模式必然会向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需求引致型模式转变。即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力界定而自发实施制度创新,在会计制度创新中引入市场机制,摆脱单纯的权力中心供给主导型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利益独立的微观主体具有利用下放的决策权捕捉潜在制度收益的动机。然而,在权力中心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条件下,微观主体的制度需求能否转变为现实的制度安排,依赖于能否从权力中心获得制度创新的特权,或者能否凭借其讨价还价的能力突破进入壁垒。制度创新存在的外部性、不确定性等因素,也往往使微观主体很难达成一致同意,所以,在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实现这种制度变迁的模式上存在很大困难。但是,我国既然已经加入了wto,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必然向国际化靠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环境条件的逐步成熟,会计制度改革必将实现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引致型的转变。因为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惯例。
4.创新会计理论和实务,实现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
创新是保持生命力的源泉。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不断创新是会计保持永久生命力的源泉,也是会计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前提和必然要求。因此,我国加入wto后,为了保持我国会计制度的先进性和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我们应当积极创新会计理论和实务,保持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研究和开辟会计新领域,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金融会计、社会保障会计等,对国际会计、税务会计、法务会计、网络会计的研究与发展给予应有的重视,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制度和操作规范。积极进行加入wto后会计模式的研究,从会计核算、会计方式、会计手段等方面探索新型会计制度模式,深化会计制度改革。
5.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化”的主动权
推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减少各国会计标准之间的差异,可以提高各国企业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降低那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投融资的企业和国际资本提供者的资金成本以及国际贸易参与者的交易成本。所以,从长期来看,会计标准国际化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同时,由于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所以,各国都对未来“国际会计标准”的制定权展开了争夺,通过各种途径施加影响,以维护自身利益。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欧美等国家加入wt0的时间较长,其会计制度经过新会计环境的锻炼,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近年来也在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做出修订和调整,并借助经济全球化大力推广其会计模式和会计制度,扩大在国际会计领域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国际大趋势下,我国应当通过积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地了解、学习和分析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其他国家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同时更要充分利用这种交流与合作推出、介绍我国的会计制度,参与到国际化会计标准的制定中,实现双向的协调,把握“国际化”的主动权,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中国刚刚加入wto,这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环境的影响刚刚开始,至于最终会产生什么影响,产生多大的影响,尚需拭目以待。尽管笔者对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分析,但由于我国会计环境的变化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所以,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如何有效地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研究会计制度改革的规律,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国际协调的双重目的,将是我国加入wto后会计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编写组。企业会计制度讲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杨纪婉。现代会计手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3]谢得仁。中国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之变迁[j].会计研究,2000,(12)。
[4]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个阶段[j].经济研究,1998,(1)。
[5]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6]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j].经济研究,1994,(5)。
[7]冯淑萍。关于建立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1,(1)。
[8]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型变迁与强制型变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关键词:会计制度;制度变迁;wto;国际化
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分析
从我国会计制度的产生开始,会计规范体制就形成了财政制度决定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决定会计制度的格局,乃至于今天,会计制度的改革始终没有完全跳出这种模式。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形成主要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管理,会计不但要履行核算的职能,还要履行监督的职能,不但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更要为国家的经济计划、经济发展服务。虽然经过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变,但这种模式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这一点可以通过1993年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总目标体现出来,该总目标规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会计管理、会计核算模式”。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从1978年到现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1985年正式颁布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以《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代替,第一次参照国际惯例设计了会计制度,主要是为了吸引国外资本,加快经济发展;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现在。1992年5月颁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同年12月又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为了贯彻准则的规定,又先后颁布了《工业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13个行业会计制度,1999年又修订了《会计法》,2000年12月正式发布了适用于大多数行业和企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在此期间,先后发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逐步形成了由会计法、会计基本准则、会计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构成的会计制度体系。
在特定的路径依赖下,会计制度最初主要是供给主导型变迁方式,因为这种制度变迁方式具有纵向推进、增量改革、试点推广,利用已有组织资源推进改革等特点,它在以较低的摩擦成本启动市场化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权力中心主导型制度创新范式中这种非正规合约和制度的存在导致了制度创新的垄断租金效应,即权力中心在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时,不仅具有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动机,而且,总是力图获取最大化的垄断租金,从而导致制度创新和改革的相对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一般经济学分析来看,在权力中心供给主导型模式中,一项制度创新的实施与否,不但取决于社会的收益,还取决于权力中心能否取得垄断租金,这实际上增加了整个社会制度创新的成本,从而,使制度创新的数量和速度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即x1
当然,会计制度变迁的方式是由一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环境因素决定的。因此,不论是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亦或是法律制度分类,各国的会计体系都存在着某些难以克服的缺陷。虽然各国会计体系“都奠定在一些共同的会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但是一个国家的会计规则“是该国经济、政治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产物,这些环境因素决定了会计体系的性质”。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既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会计理论革命的挑战,又受到来自内部的传统和体制的约束。可以说,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模式是一种权力中心的供给主导型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被动适应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如果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必将产生新的外生变量,促成中国会计制度的诱致型变迁。
因此,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不断向前推进的,它既体现了中国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与国际惯例的协调。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采取了逐步推进、分步到位的改革模式;在改革中,政府发挥了主导性作用,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会计制度高度依赖于其他制度安排,会计制度改革是一种制度适应变迁,是对整个经济制度改革的适应,是和整个社会过渡中其他经济制度的变迁相协调的。
二、加入wto对我国会计环境的影响
会计制度的改革要反映社会环境的要求,而特定的社会环境往往决定着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和特征。我国加入wto后,社会环境必将发生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
1.对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的国际化,政府职能将不断转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将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政府工作的中心和国家的一些重大经济方针将有所转移和变化。更加民主的政治环境和连续稳定的政策将会改善会计环境,为会计制度改革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对社会法律环境的影响。从我国会计制度的现状来看,我国在总体上属于“立法会计”模式,这与德、法等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模式非常相似。英美法系国家的会计制度大多属于“民间会计”模式,它与“立法会计”模式之间尚存在很大差异。随着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资本流动的国际化,我国的会计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民间会计”模式的冲击。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以及不同国家对制定权的争夺,哪种会计模式会成为主流尚不得而知,这更增加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方向的不确定性。
3.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加入wto后,将会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和步伐,给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但是,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强调国民待遇,即在贸易条约或协定中,缔约国之间相互保证给予另一方公民、法人在本国境内从事民事商事活动权利方面与本国公民、法人同等的待遇。因此,我国的民族经济必将面对来自世界各国大型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而且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产生的新的业务、新的经营方式、新的组织方式等也必然会对我国会计产生重要影响,提出挑战,尤其是对会计服务的质量、类型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4.对科技教育环境的影响。中国加入wto后,我们将直面以网络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冲击,直面国外先进技术和教育的影响。这一方面可以大大丰富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内容,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推动力和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即会计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不但要懂得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外语、法律、计算机、国际商务惯例等知识,才能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国际化的要求。
5.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西方的社会文化观念必将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产生冲击,必将对人们的文化理念、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影响,从而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形成,影响到我国会计人员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影响到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进程。
中国加入wto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会计环境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不但会对会计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更会对会计制度的改革模式、改革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三、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1.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思辨
在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很多论述中,一说到会计的“国际化”,很多人认为就是“我国的会计制度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即要和国际会计准则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日、法、德、加、澳等国的会计规范接轨”。笔者认为,这种论述很有误导之嫌。
首先,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不是惟一的,会计标准也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其判断标准只能是“是否适应本国经济的发展;企业根据这套标准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能够真实而完整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政府监督部门依据这套标准是否能够达到监督的目的;注册会计师依据这套标准是否能够发挥其对企业经济业务的鉴证作用”,而不是惟西方、惟“国际”为尊。
其次,会计标准除了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一面外,它还具有经济后果,关系到资源的配置和财富的分配。会计标准的制定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程序,“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竞争,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的利益之争。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直接采用美国或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都有本国的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实施本国的会计标准。一个国家执行本国会计标准,既是为了与其法律体系相适应,同时也是该国主权的一种体现。即使美国自己对于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目前也持谨慎态度。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缺乏全球性财务会计报告基础设施;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接受外国公司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会增加投资者成本;缺乏全球性管理和解释机制。所以,美国公司不宜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不接受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
再次,wto的相关协议本身并没有要求什么都要“国际化”,国内规章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向国际看齐,只要遵循“合理、客观、公正”的原则即可。在gats的前言中指出“所有缔约方为了达到国内政策目标,有权在其境内对服务的提供制定并采用新的规定,考虑到不同国家在制定服务贸易法规方面发展程度不同,发展中国家可根据其特殊需要实施此项权力”,即“不对称原则”。gats的第四条还规定,为了使发展中国家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更多的参与,在市场准人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即“逐步自由化原则”。而且,gats中的“保障条款”、“例外条款”和“安全条款”允许一国为会计市场的对外开放建立安全闸门。如果某项服务的进口规模剧增,从而对国内相同服务及其提供者造成严重损害或有此威胁时使用,用来控制市场的开放程度,形成对外开放的安全闸门。还有防止外国企业在国内出现垄断的情况,如第8条“垄断及专营服务提供者”。因此,即使我国的会计制度与所谓的国际标准存在差异也是允许的,我们没有必要片面追求我国会计标准的“美国化”或者“国际化”,以免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不相协调,阻碍经济的发展。
总之,会计国际化并不代表会计制度的完全“国际惯例化”,它是相对的。所以,在实施会计国际化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经济体制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借鉴国际规范的合理成分。鉴于会计的双重属性,可以考虑在技术方面实现国际化,在社会性方面实现会计的国家化。当然,会计制度内容和形式上的国际接轨是浅层次的、外延上的改革,会计制度的源发和主动适应性改革模式的国际接轨才是解决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的根本策略。
2.实现会计制度改革由诱变、派生、被动向源发、自生、主动的转变
正如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提出的,纵观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我国的会计体系不属于源发的、内生的、主动的发展模式,而是属于迟到的、派生的、被动的发展模式。我们是在西方企业会计已经相当成熟和自身原有会计制度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出现弊端和危机时开始改革的。会计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高度依存于其他制度安排,可以说,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种制度适应性改革,是对整个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发展、变革的适应。正是这种派生性、诱变性和被动适应性使得我国会计制度总是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总是在不断地、不停地进行“改革”,这一点可以从1978年到目前的发展历程看得到。而且,这种改革缺乏连续性,缺乏系统性,当我们试图构建一个系统、合理、有效的会计制度体系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是那么的困难。也正是因为这种被动的适应性和派生性使得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始终是一种外延性的变革,总是在修修补补,总是疲于应付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尽管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已经凸现出来,但却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果这种被动适应在以往我国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下是一个无奈的选择的话,那么,当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市场经济日益趋于完善,经济环境日趋稳定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抛弃这个无奈的选择,进行源发的、自生的、主动适应的制度创新和改革。
当然,这种转变首先要摆脱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问题,需要我国的会计工作者深入研究会计的基本理论,寻求会计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我国会计环境的变化预测会计实务发展的趋势,构建系统、合理、有效的会计制度体系。并结合国际、国内的最新发展及时地进行制度完善和制度创新,实现会计制度改革由诱变、派生、被动的适应向源发、自生、主动适应的转变。
3.实现会计制度改革型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引致型的转变
正如前面所述,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是一种权力中心的供给主导型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被动适应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而且,这种制度变革的模式由于垄断租金的存在容易导致制度创新的不足和低效。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与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变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体制模式的转变要求制度变迁方式做出相应的转变。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这种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模式必然会向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需求引致型模式转变。即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力界定而自发实施制度创新,在会计制度创新中引入市场机制,摆脱单纯的权力中心供给主导型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利益独立的微观主体具有利用下放的决策权捕捉潜在制度收益的动机。然而,在权力中心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条件下,微观主体的制度需求能否转变为现实的制度安排,依赖于能否从权力中心获得制度创新的特权,或者能否凭借其讨价还价的能力突破进入壁垒。制度创新存在的外部性、不确定性等因素,也往往使微观主体很难达成一致同意,所以,在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实现这种制度变迁的模式上存在很大困难。但是,我国既然已经加入了wto,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必然向国际化靠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环境条件的逐步成熟,会计制度改革必将实现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引致型的转变。因为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惯例。
4.创新会计理论和实务,实现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
创新是保持生命力的源泉。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不断创新是会计保持永久生命力的源泉,也是会计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前提和必然要求。因此,我国加入wto后,为了保持我国会计制度的先进性和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我们应当积极创新会计理论和实务,保持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研究和开辟会计新领域,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金融会计、社会保障会计等,对国际会计、税务会计、法务会计、网络会计的研究与发展给予应有的重视,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制度和操作规范。积极进行加入wto后会计模式的研究,从会计核算、会计方式、会计手段等方面探索新型会计制度模式,深化会计制度改革。
5.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化”的主动权
推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减少各国会计标准之间的差异,可以提高各国企业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降低那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投融资的企业和国际资本提供者的资金成本以及国际贸易参与者的交易成本。所以,从长期来看,会计标准国际化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同时,由于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所以,各国都对未来“国际会计标准”的制定权展开了争夺,通过各种途径施加影响,以维护自身利益。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欧美等国家加入wt0的时间较长,其会计制度经过新会计环境的锻炼,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近年来也在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做出修订和调整,并借助经济全球化大力推广其会计模式和会计制度,扩大在国际会计领域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国际大趋势下,我国应当通过积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地了解、学习和分析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其他国家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同时更要充分利用这种交流与合作推出、介绍我国的会计制度,参与到国际化会计标准的制定中,实现双向的协调,把握“国际化”的主动权,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中国刚刚加入wto,这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环境的影响刚刚开始,至于最终会产生什么影响,产生多大的影响,尚需拭目以待。尽管笔者对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分析,但由于我国会计环境的变化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所以,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如何有效地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研究会计制度改革的规律,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国际协调的双重目的,将是我国加入wto后会计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编写组。企业会计制度讲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杨纪婉。现代会计手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3]谢得仁。中国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之变迁[j].会计研究,2000,(12)。
[4]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个阶段[j].经济研究,1998,(1)。
[5]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6]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j].经济研究,1994,(5)。
[7]冯淑萍。关于建立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1,(1)。
[8]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型变迁与强制型变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上一篇:浅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下一篇:中国担保业会计制度框架的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