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与发展
一、环境的概述
随着经济建设和人口增长问题的日益加剧,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空气污染、气候变暖、资源匮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如何保障人类的生存权利成为环境控制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环境会计是一门结合了环境学、会计学和经济学相的交叉学科,主要以会计学为基础,通过多种计量手段对会计主体给环境资源造成的效益及损失进行判断、计量、报告,从而协调经济建设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环境会计在国外的发展过程
环境会计在国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和首次将环境会计定义为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相关利益人和整个社会是传递的客体,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传递的内容。然而在当时社会,环境会计这一全新概念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后伴随经济增长水平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生态环境快速恶化使得世界各国开始重视环境会计,并开始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绿色革命”的爆发开始将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会计的方式,进行经济成本核算研究。1990年12月,第一个环境法案由欧洲共同体发表诞生,环境会计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制定企业内部环境会计制度,并将其实施到实际生产工作中受到一些先进国家的知名企业的重视,这一制度不仅给企业自身,也给社会带来了较好的效益。
(二)我国发展环境会计的目的及意义
与科技控制和其他形式的经济控制相比,会计控制具有独特的优势。“现代会计对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是系统的、全方位的控制,它把传统会计的被动控制转化为主动控制,把单向式控制改变为多向式控制,从而把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连接为一个整体,以有效地发挥整体控制功能v.而环境会计在研究方法、核算内容、成本计量、报告形式及会计目标等方面皆具有自身的特征。发展环境会计是我国严峻的环境资源现状的需要;是政府、企业制定兼顾效益和环境决策的依据;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我们应充分借鉴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将环境、资源等因素纳入经济核算体系中,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并制定能满足不同需求情况的环境会计模式,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从而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我国发展环境会计中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开始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从介绍国外相关理论成果及实战案例上开始发展。如1992年,葛家澍教授发表了《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引起国内会计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许多学者开始进行环境会计相关领域的研究。1992年第七届国际会计会议上,郭道扬教授提出,“展望21世纪的会计控制,必将会在人类处理‘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科学化和合理化的事务中与‘教育—科技—经济—和平’的系统建设工程中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从而也会将自身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他还提出了 “成本分流控制制度”、“成本分流控制方法”两种具体的环境会计控制手段。
虽然我国的会计学者在环境会计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与探索,然而,我国至今仍未形成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会计核算体系及配套的实践模式。同时,在环境会计、环境信息披露上也相对落后,导致会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原因有:1.环境法律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会计制度,对环境会计制度的落实无强制措施的保障;2.政府和企业的管理层对环境会计的作用认识不深刻,不能正确预见环境会计带来的效益,相关政策的制定及落实上较为被动,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3.尚未建立与环境会计相匹配的业绩考核体系,成为环境会计顺利实施的一大阻碍;政府和企业较少关注环境的现状及发展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成本,因此,环境会计的顺利推行普及需要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四、我国发展环境会计的对策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审计制度,修正完善《会计法》,将环境会计体系列入法律保障体系中,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监督,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披露,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做到自觉进行环境保护。这是将会计理论会计实践并进一步深化推广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二)不断加强政府在环境会计体系及相关制度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如加强环境治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政策措施的制定推出,为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体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
(三)改进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环境业绩因子,实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奖惩制度,以此激发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在环境保护工作上取得的成绩。
上一篇: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与强化会计监督
下一篇:基于会计计量的会计信息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