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会计准则对银行经营和监管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02 13:45
论文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银行经营 银行 监管
论文摘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实现银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能促进银行转变经营观念,改善管理水平,提高风险意识。
0 引言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率先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2007年,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宣布中国银行业全面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政策的一次重大变革,这给银行业经营和银行业监管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为适应这一变革,亟待从观念、制度、操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以转变,以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 新会计准则的新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实现银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能促进银行转变经营观念,改善管理水平,提高风险意识。但同时,新会计准则所体现的原则与银行经营和银行监管的审慎性要求不完全吻合,实施新会计准则将对银行经营和银行监管产生一定的影响。
1.1 金融资产与负债分类、确认的改变影响银行资本水平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分类、确认和计量手段的改变,对银行的资产、负债以及权益会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银行的监管资本。
1.1.1 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披露到表内核算的影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合约成交后,要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进行表内核算,影响了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衍生金融工具被作为表外业务核算,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将其转换成基础工具,并按基础工具的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方法计算资本要求。而如果衍生工具作为表内核算,就会改变风险加权资产的结构,随着衍生产品的逐步发展,对银行资本的影响将会更明显。
1.1.2 资产证券化的影响。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已经启动,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从表内转移到表外,分散了风险,降低了监管资本的要求。但是,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为确保证券的发行,一般都会提供一定程度的信用支持和担保。新会计准则规定,在提供信用担保进行信用增级的金融资产转移中,转出方只保留了所转移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部分风险和报酬且能控制所转移金融资产的,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确认相关资产和负债。所以按照新会计准则,提供信用担保进行信用增级证券化资产仍应在银行表内反映,并不会降低监管资本水平。
1.2 公允价值的计量影响银行资本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助于提高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更能反映出金融工具真实的信息。但它也给银行资本监管带来了严峻挑战。
1.2.1 公允价值的计量增加银行资本的波动性①公允价值减值及时确认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要求银行在交易事项的市场价值变化时,及时将这些价值变动在报表中予以确认。例如,在金融资产质量严重恶化时,公允价值会相应减少,若立即确认资产的减少,银行的资本也将随之减少。但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如果银行提取了足够的资产减值准备,那么对银行资本的影响有限。因此,公允减值的及时确认与监管标准所反映的信息不一致。同样在发生未预期利率、汇率等价格的大幅变动,经济金融环境的恶化,权益价格大幅度调整等情况下,交易事项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公允价值的及时确认,都会加大银行资本的波动。②公允价值变动记入权益的影响。由于使用公允价值方法计量,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部分金融工具未实现的损益将记入资本公积项目或按照现金流套期会计核算的公允价值变化直接记入股本,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化,增加了银行资本的波动性。
1.2.2 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判断银行会计信息真实程度的难度①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有可能造成会计报表信息部分失真。如果银行信用风险恶化,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将导致其自身债券价值的减少,因而减少负债的公允价值。若在短期内资产的价值不发生变动,则会引起股东权益的增加。自身信用风险的恶化反而会导致股东权益的增加,从而提高银行的偿债能力,这不符合现实的经济规律。②主观因素影响公允减值的确定。虽然新会计准则要求商业银行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工具时必须有确实的理由、事实或依据,但是其中仍然会存在大量的主观分析和判断。特别是存在不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就更需依靠会计核算人员运用大量专业判断,如在定价方式的选取、折现率的确定等方面,主观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评价标准在不同的时点会有较大的变化,也可能便于银行故意掩盖部分信息,监管部门判断银行损益真实性难度也加大。
1.3 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改变与银行审慎监管要求不一致从银行稳定角度看,银行信贷质量要在准备金中得到体现,不仅要求对已经发生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还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一般准备。而新会计制度要求,银行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才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准备金是资产面值与未来全部现金流量贴现值之差,这与银行内部会计制度预测到的贷款组合发生的损失不相一致,也与银行监管的审慎性要求存在着矛盾。
1.4 信息披露的影响市场纪律作为金融稳定的基础和银行监管框架的支柱之一,只有建立在充分、及时、准确和相关的信息流动基础上,才能揭示市场主体蕴藏的风险。所以会计信息在促进银行体系稳健、良性运作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虽然目前关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但很多机构尚未披露,已经披露的也存在不真实、不完善等问题,降低了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的约束力。新会计准则对信息披露将更加统一、严格、规范和透明,这都会对银行产生积极的作用,促使银行树立审慎、稳健、透明和合规的经营理念。
2 政策建议
2.1 转变观念。新会计准则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来的是银行经营过程中把握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和结果。所以,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市场敏感度,丰富风险管理手段,才能企业价值。
2.2 创新方式。公允价值运用中,由于客观计量所导致的信息失真问题,可以通过修改监管资本计量范围的方式进行解决,但是要剔除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公允价值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则需要在监管方式上进行创新。银行业监管部门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加快开发内部评级法,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正向激励与严厉惩罚并重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相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的管理,密切关注会计信息的变动情况,切实防止会计核算方法的滥用。
2.3 信息披露。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机制已经基本建立,监管部门要进一步督促银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必要时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增强市场约束对银行经营的影响。考虑到银行业自身的风险,信息披露过程只能是渐进式的,监管部门要适度把握,确定时间表,按照新会计准则和银行监管的要求,逐步完善银行业信息披露机制。
2.4 加强培训。新准则改变了传统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的技术和方式,并从规则导向转为原则导向,提供了多种估值方法的选择,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对习惯于传统记账模式的财会人员提出了挑战。开展对监管人员的银行会计核算,特别是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十分紧迫。
2.5 强化基础。新准则体系改变了会计确认,计量方式,改变了资产分类方式,改变了减值准备计提,同时在披露上扩充了非财务性信息,涵盖了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这些改变都将需要现有信息系统进行相应改进和升级,甚至还需开发新的功能或系统,以保证新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
论文摘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实现银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能促进银行转变经营观念,改善管理水平,提高风险意识。
0 引言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率先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2007年,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宣布中国银行业全面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政策的一次重大变革,这给银行业经营和银行业监管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为适应这一变革,亟待从观念、制度、操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以转变,以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 新会计准则的新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实现银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能促进银行转变经营观念,改善管理水平,提高风险意识。但同时,新会计准则所体现的原则与银行经营和银行监管的审慎性要求不完全吻合,实施新会计准则将对银行经营和银行监管产生一定的影响。
1.1 金融资产与负债分类、确认的改变影响银行资本水平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分类、确认和计量手段的改变,对银行的资产、负债以及权益会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银行的监管资本。
1.1.1 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披露到表内核算的影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合约成交后,要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进行表内核算,影响了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衍生金融工具被作为表外业务核算,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将其转换成基础工具,并按基础工具的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方法计算资本要求。而如果衍生工具作为表内核算,就会改变风险加权资产的结构,随着衍生产品的逐步发展,对银行资本的影响将会更明显。
1.1.2 资产证券化的影响。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已经启动,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从表内转移到表外,分散了风险,降低了监管资本的要求。但是,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为确保证券的发行,一般都会提供一定程度的信用支持和担保。新会计准则规定,在提供信用担保进行信用增级的金融资产转移中,转出方只保留了所转移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部分风险和报酬且能控制所转移金融资产的,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确认相关资产和负债。所以按照新会计准则,提供信用担保进行信用增级证券化资产仍应在银行表内反映,并不会降低监管资本水平。
1.2 公允价值的计量影响银行资本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助于提高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更能反映出金融工具真实的信息。但它也给银行资本监管带来了严峻挑战。
1.2.1 公允价值的计量增加银行资本的波动性①公允价值减值及时确认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要求银行在交易事项的市场价值变化时,及时将这些价值变动在报表中予以确认。例如,在金融资产质量严重恶化时,公允价值会相应减少,若立即确认资产的减少,银行的资本也将随之减少。但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如果银行提取了足够的资产减值准备,那么对银行资本的影响有限。因此,公允减值的及时确认与监管标准所反映的信息不一致。同样在发生未预期利率、汇率等价格的大幅变动,经济金融环境的恶化,权益价格大幅度调整等情况下,交易事项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公允价值的及时确认,都会加大银行资本的波动。②公允价值变动记入权益的影响。由于使用公允价值方法计量,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部分金融工具未实现的损益将记入资本公积项目或按照现金流套期会计核算的公允价值变化直接记入股本,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化,增加了银行资本的波动性。
1.2.2 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判断银行会计信息真实程度的难度①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有可能造成会计报表信息部分失真。如果银行信用风险恶化,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将导致其自身债券价值的减少,因而减少负债的公允价值。若在短期内资产的价值不发生变动,则会引起股东权益的增加。自身信用风险的恶化反而会导致股东权益的增加,从而提高银行的偿债能力,这不符合现实的经济规律。②主观因素影响公允减值的确定。虽然新会计准则要求商业银行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工具时必须有确实的理由、事实或依据,但是其中仍然会存在大量的主观分析和判断。特别是存在不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就更需依靠会计核算人员运用大量专业判断,如在定价方式的选取、折现率的确定等方面,主观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评价标准在不同的时点会有较大的变化,也可能便于银行故意掩盖部分信息,监管部门判断银行损益真实性难度也加大。
1.3 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改变与银行审慎监管要求不一致从银行稳定角度看,银行信贷质量要在准备金中得到体现,不仅要求对已经发生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还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一般准备。而新会计制度要求,银行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才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准备金是资产面值与未来全部现金流量贴现值之差,这与银行内部会计制度预测到的贷款组合发生的损失不相一致,也与银行监管的审慎性要求存在着矛盾。
1.4 信息披露的影响市场纪律作为金融稳定的基础和银行监管框架的支柱之一,只有建立在充分、及时、准确和相关的信息流动基础上,才能揭示市场主体蕴藏的风险。所以会计信息在促进银行体系稳健、良性运作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虽然目前关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但很多机构尚未披露,已经披露的也存在不真实、不完善等问题,降低了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的约束力。新会计准则对信息披露将更加统一、严格、规范和透明,这都会对银行产生积极的作用,促使银行树立审慎、稳健、透明和合规的经营理念。
2 政策建议
2.1 转变观念。新会计准则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来的是银行经营过程中把握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和结果。所以,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市场敏感度,丰富风险管理手段,才能企业价值。
2.2 创新方式。公允价值运用中,由于客观计量所导致的信息失真问题,可以通过修改监管资本计量范围的方式进行解决,但是要剔除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公允价值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则需要在监管方式上进行创新。银行业监管部门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加快开发内部评级法,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正向激励与严厉惩罚并重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相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的管理,密切关注会计信息的变动情况,切实防止会计核算方法的滥用。
2.3 信息披露。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机制已经基本建立,监管部门要进一步督促银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必要时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增强市场约束对银行经营的影响。考虑到银行业自身的风险,信息披露过程只能是渐进式的,监管部门要适度把握,确定时间表,按照新会计准则和银行监管的要求,逐步完善银行业信息披露机制。
2.4 加强培训。新准则改变了传统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的技术和方式,并从规则导向转为原则导向,提供了多种估值方法的选择,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对习惯于传统记账模式的财会人员提出了挑战。开展对监管人员的银行会计核算,特别是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十分紧迫。
2.5 强化基础。新准则体系改变了会计确认,计量方式,改变了资产分类方式,改变了减值准备计提,同时在披露上扩充了非财务性信息,涵盖了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这些改变都将需要现有信息系统进行相应改进和升级,甚至还需开发新的功能或系统,以保证新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