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着重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5-04-08 16:23

  摘要:201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仍远低于巴西、印度等国家。我们有必要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控制。本文从改革分配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采购供应环节控制、资金成本控制等角度阐述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用、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其他费用方面的控制,来适度调整成本结构,进一步提高有限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公立医院 成本控制

  《2012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约28914.4亿,比上年增长18.8%,但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5.1%,仍远低于巴西、印度等国家。为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我们有必要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控制,适度调整其成本结构,以进一步提高有限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公立医院成本构成包括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用、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和其他费用。其中,其他费用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寄费、维修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会议费和培训费等。我们有必要抓住公立医院成本主要项目,进行重点控制。

  一、人员经费控制

  (一)改革分配模式

  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而评价改革最关键的指标是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认可度和公立医院自身适应度,为此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同时必须配套实施分配制度改革,以“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为纲要,彻底取缔原有收入、开单提成的现象,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费用控制、技术难度、成本控制和满意度等为核心的绩效分配考核机制,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等人员倾斜,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二)控制过快增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实施绩效工资制改革,严格控制与调整事业单位分配总量的不合理增长。为此,公立医院应结合人均绩效工资总额目标,完善分配方式。探索建立综合目标考核制,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密切挂钩;探索实行“死分活值”等计量方式,严把绩效工资总量增幅。

  (三)提高工作效率

  公立医院应完善内部各岗位说明书内容,明确职工工作职责与考核细则;公立医院有应采用“一赛二用三提高”的策略,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合作与交流、引进竞争机制;公立医院应进一步审视医务人员工作环境,正面引导职工,提高现有人员工作效率,从而从总量上降低公立医院工作人员需求数量。

  二、卫生材料费用控制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目标主要是体现公益性、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三个方面,其中,缓解“看病贵”问题、严格控制均次费用,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改革成效之一。在患者就诊费用中,除药品费以外,卫生材料费用是主要的项目之一,是严格控制均次费用的主要落脚点。

  (一)加强采购供应环节控制

  公立医院应成立采供工作小组、明确各部门相应职责、确定卫生材料采供原则、建立卫生材料采供目录、完善物流信息监控系统、严格遵循招标程序、切实监督合同条款履行、实行分级授权审批制度、加强库存维护与预警、严格高值耗材后续追踪、切实把握付款期限、合理计算领用上限、严肃计划外采购纪律。

  (二)注重使用过程量化控制

  首先,注重数量控制,卫生材料属公立医院变动成本,控制潜力相对较大,可将总体控制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核算单元,制定定额消耗、均次费用考核标准,按月统计、按季考核,对卫生材料使用超标比较明显的核算单元及时予以预警、通报,促进临床主动降低消耗数量。其次,注重单价控制,实行项目成本对比核算,进行新旧技术成效对比评价,鼓励“转型升级”,积极探索质量保证、单价较低的替代品,从源头上降低材料消耗单价。最后,注重总额控制,建立标准化临床路径,减少不必要的诊疗环节,避免多余的医疗成本。进一步完善以“一卡通”为代表的区域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检验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与消耗;探索分时段办理出院结算手续等流程改革,降低流程成本。

  三、药品费控制

  当前,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公立医院按进价销售药品,不存在盈利。但在药品的采供销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招标、采购、运输、仓储、销售及配套管理成本,公立医院药品使用量越多、亏损就越明显,患者经济负担也越重。为此,公立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警示教育,严格制定各核算单元药品比例、基药比例、抗生素比例控制目标并加大考核力度,采用行政手段限制非必须药品供应品种与数量,按月排序药品使用并及时淘汰非正常使用量药品,重新调整“大处方”上限标准,鼓励使用基本药物,限制非必须高档麻醉药品的使用。对药品费的控制保持常态化,坚持持续质量改进,努力扭转公立医院成本结构。

  四、固定资产折旧费控制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主要包括设备、房屋及建筑物。

  (一)设备

  首先,公立医院对设备采购必须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由使用科室提出申请,职能部门审核、汇总,财务部门必须从经济角度对设备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作为公立医院仪器管理委员会、公立医院最高决策层、主管部门批准采购计划的重要参考,以此减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低的设备采购,降低固定资产购置及折旧成本。具体论证的方法可采用投入产出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法以及其他辅助指标的计算结果来比较确定。其次,对计划购置的设备,应根据申请科室的承诺签订使用责任状,对夸大后期效益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然后,对已购置的设备,应注重设备保养,实现“机人结对”,由专人负责维护,延长在用设备的完好率;提高现有设备的共享效益,建立松散型的公立医院集团模式,实现设备资源共享,降低设备单位折旧成本。最后,对拟淘汰的设备,建立严格的再利用评价体系,完善横向调拨机制,发挥设备最大效用,减少使用单位 (部门)的重复购置成本。

  (二)房屋及建筑物

  房屋及建筑物折旧成本的控制,需要在基建工程前期论证、建设监理及后期决算各环节中加以控制,尤其是工程项目方案的确定,将直接左右未来公立医院的折旧费总额。公立医院应充分分析所在单位现有运营状况、经济承受能力,通过SWOT法解析公立医院项目建设的内外环境与形势,拟定基本建设若干方案与筹资渠道,经科学论证与讨论后,决定项目规划,从源头上控制不必要的建设与投入。

  五、其他费用控制

  (一)资金成本控制

  目前,公立医院新《医院财务制度》已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但对报表结果利用、降低资金成本上尚有潜力可挖。在降低贷款成本方面,公立医院可通过实行银行招标、引进竞争机制等方式,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短期内充分利用流动贷款代替项目贷款,促进减少贷款成本。做足前期论证,选择最为经济的贷款期限;选择加息调整期较长、减息调整期较短的贷款产品,把握降低贷款成本的主动权。在利用金融手段方面,公立医院可开通网上银行结算业务,缩短资金占用周期;办理1天、7天及其他短期通知存款等业务,提高闲散资金的利用效率;采用承兑汇票结算业务,大大延长公立医院货款支付周期。在安排资金进出时间方面,实现“一金二用”,如利用自有资金转贷后发放工资,利用开票与到账时间差发挥游离资金的作用。

  (二)日常消耗控制

  零星物资采购,对外可实行打包招标,降低采购成本;对内可制定定额消耗考核目标,必要时与职工收入密切挂钩,降低使用数量。公立医院有必要成立日常消耗督查管理小组,加强日常监督;加大宣传教育,鼓励从我做起、献计献策;通过节能技术改造,推行绿色消耗。

  (三)“三公经费”控制

  公立医院应加强“三公经费”控制的自我教育,提高自律意识;建立“三公经费”使用申报制度、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设置消费标准、消费定点单位与审批流程,接受制度管控;建立目标考核制,与领导干部考核、任用密切挂钩,纳入重点管理;加强使用巡查频率,提高他律力度。

  公立医院重点控制的成本,还需在健全成本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借助发达的信息控制程序,实行科学的统计、分析与预警,以进一步提高成本分析与预测、决策的能力,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上一篇: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辨识及治理对策

下一篇:内部会计控制的局限性及其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