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弊端和应对策略
传统的预算会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预算管理,一些会计制度不参与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事业单位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渐转变过程,现代的预算会计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部分会计制度参与了经济活动和物质生产,造成预算出现各种弊端,所以需要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对预算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革。
一、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会计核算不科学现阶段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将所有的会计信息都集中在年度预算中进行核算,从而使得资本管理在较长的时间内难以实行,单位也不能及时获取各类预算决策的财务数据信息,导致决策行为产生一定的偏差。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处理不妥当,很多事业单位没有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使得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上报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误差。部分单位为了对资产进行盘活处理,为了增加单位的财政收入,将房屋和机器设备的使用方向转变为商业用途以此来增加资产,使得大量的固定资产价值不能真实的反映,从而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合理性。
(二)预算会计监控不严格很多企业的预算会计信息监控制度不严格,存在较大的监控漏洞,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难以达到预定的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管理和控制中操作不合格,出现一系列管理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原始凭证的管理。会计中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监督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环节。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对具体的业务活动不直接参与,对经济事项的发生情况只是单纯依靠票据进行判定,在票据报销过程中预留了较大的操作空间。根据会计核算的日常规定,只要相关人员所使用的报销发票手续完整而且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不论其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完整,会计人员都应该对发票进行报销,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公款私用和弄虚作假的行为预留了较大的空间,使得管理中出现公共资源的浪费现象。
(三)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地位的局限性预算会计一般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中心是预算管理,一般的预算会计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传统的预算会计只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也逐渐推进,一些事业单位实现了市场化,使得其性质发生了改变,不但具有提供服务的功能,还具有经营性的效益,可以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一些会计事务所和民办学校逐渐变得更加商业化,使得事业单位由公益性转向营利性,从而实现了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对预算会计的地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不断推动预算会计地位的改革。
(四)会计核算和财产物资的管理联系不紧密一些单位的会计中心主要集中记账和算账,财产物资需要反映客观的经济事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分散。单位领导人和报账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工作的疏忽就会导致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从而使得会计中心难以得到真实的资产运行情况。涉及到固定资产的项目,会计中心只是核算总账科目,对于明细账一般都会交给单位进行保管,对于财产物资一般由原单位进行统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核算和物资管理的脱节,给违纪违法的行为滋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主要改革策略
(一)建立健全权责发生制管理要从本质上解决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对预算制度进行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决定了财政体系的复杂性。事业单位要实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就需要对会计制度循序渐进的做出相应的改革。改革以往的收付实现制,在会计中实现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可以对事业单位的基本财务状况准确的反映,对收支和结余水平全面控制,使得会计信息更能够真实的反映财务状况。会计人员可以将各项实际收入和支出登记入账,使得会计信息更加完整。使用权责发生制可以使事业单位的内外资金流动情况较为全面的反映出来,可以使各项经济财务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进一步缩小会计违规行为的操作空间。权责发生制度的建立可以反映出事业单位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对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事项的完成情况可以客观、准确、及时的反映出来。
(二)加强对预算会计的监督为了避免因监督不严格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应该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监督。
1.应该加强事业单位预算计划的编制工作,对预算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将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到预算体系,然后进行系统的核算,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预算外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确保了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在财务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可以采用部门综合预算模式进行编制,能够避免各项目的重复编制,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2.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对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加强监督。各项预算经费的支出应该由财务部门进行仔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对于涉及金额较大的资金流出流入重点进行监控和跟踪,确保资金的流向有一定的根据和正确性。为了提高资金监控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可以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资金进行监控,事业单位可以使用会计电算化的手段借助于互联网等各类通讯工具对所有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3.要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可以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较好的会计道德和会计行为准则,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得他们的工作质量更好的提高。
(三)建立预算审核机制在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管理中,应该全面建立预算会计的审核机制,根据部门预算的实际情况编制预算的费用定额,制定预算审核的各项标准。为了确保审核的公平性,还需要成立预算审核的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由财务部门、生产技术部门、计划部门和人事部门的人员组成,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审核小组通过讨论逐个对预算审计情况进行检查,以此提高预算的质量。对于收入预算应该实行标准的收入预算方法,对单位经费的核定方式进行细化。做好预算会计的定期通报工作,对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加强督导,事业单位和各个部门之间不断进行座谈沟通,让部门对预算执行的力度更加重视并不断加强。同时,行政领导应该以身作则,承担预算执行中的主体责任,让各个部门的财务领导明白预算支出的重要性,加快政府工作的落实进度,从而更好的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效益。
(四)重新界定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地位事业单位的会计可以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获利能力,而事业单位不以获利为宗旨,不能将其界定为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具有非营利性的特征,主要是对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一些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向营利性,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使其经济效益显著增强。针对这类事业单位应该采用企业会计,不适合采用预算会计制度。对于一些仍然保持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应该使用预算会计。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一些社团和基金会在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同时不断追求收益,在管理的过程中按照财务资源提供者的期望提供更多的管理和服务,以此来达到经营的目的。所以非营利性会计的说法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更具有代表性。
三、结语
预算会计是涵盖各个部门资金管理的完整资金核算,预算的编制一般是以部门为单位进行编制的。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的是综合预算编制的形式,为了确保其预算的准确性,需要加强对预算的管理,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完善预算制度,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资金保障。
上一篇:餐饮连锁企业上市融资财务治理研究
下一篇:对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