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职能转变与预算会计人员素质提高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财政体制在职能上完成了由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向为市场经济体制服务的改革由履行收、支、平、管的较单一职能向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改革。随着企业会计制度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改革预算会计由单一的全额拨款制向对部分单位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改革政府财政系统的预算会计人员的工作身份由干部向公务员转变等。这一系列财政职能的改革与转变,都需要提高预算会计人员素质,要求预算会计人员队伍建设与其相适应。
一、财政职能转变对预算会计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预算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是根据财政职能的转变而变化的。具体而言,要求预算会计人员不仅要了解和掌握我国财政职能一系列转变,而且要通过培训学习、更新知识、自我学习与自我完善,相应地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财政体制的改革,要求掌握分税制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知识在财政体制上,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职能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供给型管理。经历了财政包干体制的过渡性时期后,我国建立了现在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这要求财政系统的预算会计人员要系统掌握分税制的基本构架,正确处理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关系。属于国税收入的要保证及时纳入国库不得有地方保护主义,不得以增加地税的形式挤占国税。因此,预算会计人员要掌握政策,明确国税收入、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税种、税率及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分成比例,并严格依税法实施,形成分级财政收入。
(二)税收制度的改革,要求掌握分税制和新时期税收制度的相关知识在税收制度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由于受产品经济的影响,我国税制结构单一,采取以流转额(或商品)课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已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新型流转税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了所得税制度丨'丨。即我国形成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其他各税为辅助税种的复合税制结构。这要求财政系统的预算会计人员掌握新时期税收制度的基本知识。我国的分税制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包括分事、分税、分管三层含义,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配合以中央对地方、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调节地区预算财力差距,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分税制改革。这要求预算会计人员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三)预算编制方式的改革,要求掌握复式预算和零基预算等基本知识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预算。在预算编制上,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改革了过去的单一预算,即将每一预算年度内财政收入、支出和平衡的计划全部汇集编入单一的总预算内,而不区分各项或各组财政收入、支出的经济性质,这种单一的预算制度不便于进行经济分析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与控制。现在,我国各级政府已经初步实行了复式预算,即将政府在一般行政上所需要的资金和为提供这类支出而筹集的税收和其他收入列为经常性预算而把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包括国企投资、公共工程投资和国家信用支出)列为资本性预算即建设性预算,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相结合便构成了复式预算。财政系统的预算会计人员应掌握复式预算的基本知识,以适应新的需要。我国现行的预算体系是多级预算并主要用的是“基数法”预算编制方法,此方法是以上年实际支出数为基础,并考虑下一年的收入和支出因素确定一个预算比例,较为简便但比较粗略,不尽合理。为进一步科学编制预算,结合我国国情,试行零基预算。零基预算起源于美国,即在编制预算时,一切从零开始,重新核定各项开支,对各项财政支出均不以上年预算为基数,按需要与可能逐项核定,做到该保留才保留,该取消必取消,该增加须增加。
(四)会计制度的改革,要求不断学习新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我国改变了按所有制和部门设置财务会计制度的做法。1992年底,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随后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相继出台,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这些准则、制度和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企业财务会计有着重大影响,是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语言的重大举措。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要求财政系统的预算会计人员不断学习会计制度改革精神,按新的会计制度研究企业实际税赋与投资回报的关联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五)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方式的转变,要求掌握新时期投融资体制政策和法规在国有企业管理上,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机关把国有企业作为下属单位实施直接管理,企业实际上是政府的附属单位,没有经营自主权,企业好比一个车间,政府是实际的企业经营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政企分开确立了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独立主体地位,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逐步被理顺。特别是国务院2004年颁发的[2004]20号文件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投资决策的主体地位,明确了“谁投资、谁受益、谁决策、谁承担风险”的投资原则,对非政府投资不再实行审批制,而是采取备案制和核准制。国有企业按产权明晰、自主经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参与市场公平竞争。政府对国有企业不再是直接的管理而是间接的产业引导,不再是对企业下指标任务而是服务企业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再是指挥与干预企业经营而是依法要求其照章纳税。对法律未禁入的领域鼓励非国有经济投资,即使是政府投资的领域要创造条件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同时,对政府投资要加强监管,按照政府投资的规定与法规要求,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发挥其投资效益。这一系列的改革要求政府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门的预算会计人员依法行政,不得以财政管理职权侵害企业投资决策、自主经营权。
(六)分配政策的改革,要求切实掌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在分配政策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和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铁饭碗”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我国的企业在规模上形成跨国、集团、公司、民营中小企业等多种形式,组织形式有独资、股份(有的企业员工持股)、合伙、合作等多样化,资本投资构成与资金来源有国外、国内,企业、个人等多元化。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管理方式上企业不再分大、中、小,内、外资,国有、集体和民营区别对待,而是一律享有公平竞争、平等参与的待遇。这要求财政系统的预算会计人员深刻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政策,并结合实际提出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一切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七)财源建设方式的转变,要求具备制定鼓励经济发展、培植税源政策的能力在财源建设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主要依靠全民所有制企业提供积累,财源渠道单一,政府预算为企业投入,企业按计划生产。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不断完善的新时期,投融资体制改革后,各种类型的企业竞相发展,税源多渠道、税基多行业,我国坚持积极增植财源、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政策取向,鼓励社会投资,目前我国的非国有经济财源、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已成为重要的新兴财源。这要求财政系统的预算会计人员具备研究制定鼓励经济发展,增值税源、增加财源、扩大税基等政策的能力,不仅要做好征收工作,还要做好财源培植工作,将“收支财政”的狭义职能向“发展财政”的广义职能转变。
(八)政府投资资金筹措方式的转变,要求具备根据政府投资特点进行财政投融资的能力在投资资金筹措上,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坚持的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封闭型理财观念。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我国拓展了国内外融资渠道,形成了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格局。政府(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运用于国民经济诸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财政投融资则是指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以信用方式直接或间接投融资而产生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活动i2丨。随着投资领域出现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分散化、方式多样化之后,政府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政府的投资性支出是具有正的收益外部性的投资,市场投资是一种收益内部化的效益。这些关于政府投资与市场投资的特点,要求财政系统的预算会计人员具备既能有效地防范财政风险、又能广泛地融资为经济建设服务;具有既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又能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提供较完善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执政能力。
(九)财政资金管理方式的转变,要求更新预算管理知识并按法规与制度管理和使用好财政资金在财政资金支出使用上,我国不断地加强财政法规建设,实施《预算法》财政支出程序逐步规范,财政监督检查不断强化,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按年初预算执行并拨付经常性预算支出、按建设工程进度下达建设性预算计划的体制不断完善。这要求财政部门的预算会计人员具备按法规、按制度管理与使用好财政资金的基本素质。在预算资金管理上,我国改变了过去分部门单一设置账号,各部门配备专职的会计、出纳的分散管理方式,组建了政府的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各单位的财会人员,形成专业队伍实施财政预算资金的监督拨付与管理,负责审查与收支日常工作。为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预算资金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合理调度资金,让分散的资金形成整合效应,增加政府对财政资金的调控力度,各级政府正在有序地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模式的改革。这要求财政系统的预算会计人员,与时俱进地强化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基本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政府预算资金的效用观,即经常性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观、建设性预算资金的投资效益观。
(十)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要求具备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上,我国经济管理方式改变了过去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忽视价值规律作用,采用直接控制方式发展经济和宏观管理的作法,采取了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综合运用预算、税收、补贴等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管理方式上由微观管理转向了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了间接管理,由单一的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了以法制管理为主并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政策手段和适度的行政手段。这要求财政系统的预算会计人员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树立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为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而理财的理念。
二、提高预算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对策提高预算会计人员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进行的培训主要有四种:一是按公务员条例进行队伍建设,加强法制培训;二是按财政职能的转变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三是加强预算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文化知识及身心健康的修养培训;四是为适应WTO的要求加强与国际接轨的培训。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和依法行政的法制培训预算会计人员首先要学习我国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法》这是对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专门法律,也是对公务员队伍的普遍要求。该法规定了公务员具有八项义务同时也规定了八项权利,预算会计人员,作为财政系统的公务员和其他战线上的公务员一样,必须明确。《国家公务员法》中有关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职务任免、培训、交流、回避、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等章节是对预算会计人员培训的最基本科目。
《预算法》是预算会计人员要学习的基本业务法律。不仅要懂得该法律,而且要认真贯彻执行该法律。为了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满足公共需求,要按《预算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推行零基预算和部门预算。制定公共财政政策,要有利于加速本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发挥好公共财政的经济基础作用。
(二)采取多种方式和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按财政职能转变要求与工作特点进行培训,应采取集中培训、自我培训、经常性培训、阶段性培训、分级分类培训、通才培训、专才培训、更新培训、完善提高培训、选派培训、部门培训、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力求学有所用、培训有效果,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如学习英语,可规定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岗位的预算会计人员进行不同深度和难度的培训,这样可大大提高培训效果。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修养培训预算会计人员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及身心培训表面上看与工作无关,实际上是预算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仅包括要具有敏锐的政治素质、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包括精通的业务素质、勤劳的敬业精神,还包括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后者是前面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支撑要素,可以说没有后者,在一定意义上讲就不可能造就前面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因此,预算会计人员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及身心健康培训也是预算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业余为主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与锻炼。
(四)学习国外预算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国际接轨培训我国法律规定,地方财政不能出现赤字,但实际上许多地方存在隐性财政赤字。要从制度和机制上确保财政预算的执行与避免出现赤字,学习了解国外的预算编制、执行及公共支出管理,对预算会计人员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并加强其对税收的地位及其征管、转移支付等国外预算管理情况的培训,对提高预算会计人员的知识与国际接轨并提高我国财政工作水平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如美国由于各州都有自己的宪法,各州之间相互独立性很强,其各州的财政在预算年度、机构设置、主要人员任命、职能设置等主要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加拿大实行均等化转移支付,其目的是使省级政府在税率水平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前提下,有能力为其居民提供合理的、可比的公共服务。实行均等化转移支付的重要性还基于加拿大国内各个地方的经济与繁荣程度差异不同,各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水平不同,实行均等化有利于联邦政府能够帮助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的加拿大人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进行国外预算管理知识与经验的学习、培训,对于提高公共财政预算与管理水平,发挥政府预算会计人员的管理作用,让有限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具有重大的借鉴参考价值。
上一篇:ERP系统对预算管理所产生的作用
下一篇:对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