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文献翻译方法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文献翻译方法

发布时间: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文献翻译方法

为帮助各位管理者构建完整的管理知识体系,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培养统筹解决企业运营中各类问题的能力,高校会组织一些高级研究班,来组织学员进修学习,猎考考研小编整理“北京邮电大学2021年同等学历者报考硕士研究生加试科目”内容,了解一下吧~院系代码及名称专业名称及代码加试业务课一加试业务课二同等学历附加报考条件00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电路通信网基础通信信息行业工作3年以上00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083100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电路通信网基础通信信息行业工作3年以上00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085400电子信息电子电路通信网基础通信信息行业工作3年以上002电子工程学院080300光学工程“通信原理”、“电子电路”、“物理学”三科中初试未考的任意一门科目“通信原理”、“电子电路”、“物理学”三科中初试未考的任意一门科目电子技术或通信信息相关行业工作3年以上 ,英语六级通过当年60%分数线002电子工程学院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原理”、“电子电路”、“电磁场理论”三科中初试未考的任意一门科目“通信原理”、“电子电路”、“电磁场理论”三科中初试未考的任意一门科目电子技术或通信信息相关行业工作3年以上 ,英语六级通过当年60%分数线002电子工程学院083100生物医学工程“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三科中初试未考的任意一门科目“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三科中初试未考的任意一门科目英语六级通过当年60%分数线 且工作3年以上002电子工程学院085400电子信息“通信原理”、“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三科中初试未考的任意一门科目“通信原理”、“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三科中初试未考的任意一门科目电子技术或通信信息相关行业工作3年以上 ,英语六级通过当年60%分数线003计算机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与技术发表和本学科相关的论文1篇003计算机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083500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与技术①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具有刊号)②英语六级通过当年60%分数线③在软件行业工作三年以上003计算机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085400电子信息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与技术授权发明专利1项004网络空间安全学院083900网络空间安全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与技术发表和本学科相关的论文1篇004网络空间安全学院085400电子信息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与技术授权发明专利1项005人工智能学院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电路通信网基础通信信息行业工作3年以上005人工智能学院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电路或控制工程基础或信号与系统(三选二,不能与初试科目相同)电子电路或控制工程基础或信号与系统(三选二,不能与初试科目相同)工作两年(含)及以上,英语六级通过当年60%分数005人工智能学院0812Z2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库系统原理人工智能发表和本学科相关的论文1篇005人工智能学院083100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电路通信网基础通信信息行业工作3年以上005人工智能学院085400电子信息电子电路通信网基础通信信息行业工作3年以上006现代邮政学院(自动化学院)080200机械工程理论力学或电子电路(二选一,不能与初试科目相同)控制工程基础工作两年(含)及以上,英语六级通过当年60%分数006现代邮政学院(自动化学院)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电路或控制工程基础或信号与系统(三选二,不能与初试科目相同)电子电路或控制工程基础或信号与系统(三选二,不能与初试科目相同)工作两年(含)及以上,英语六级通过当年60%分数006现代邮政学院(自动化学院)085500机械理论力学或电子电路(二选一,不能与初试科目相同)控制工程基础工作两年(含)及以上,英语六级通过当年60%分数006现代邮政学院(自动化学院)087100管理科学与工程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基础(1)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具有刊号)(2)英语四级通过当年分数线006现代邮政学院(自动化学院)0871Z2★物流工程物流技术与装备供应链管理工作两年(含)及以上,英语六级通过当年60%分数007经济管理学院020200应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基础①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具有刊号) ,②英语四级通过当年分数线007经济管理学院025400国际商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①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具有刊号) ,②英语四级通过当年分数线007经济管理学院087100管理科学与工程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基础①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具有刊号) ,②英语四级通过当年分数线007经济管理学院120200工商管理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①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具有刊号) ,②英语四级通过当年分数线007经济管理学院120400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①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具有刊号) ,②英语四级通过当年分数线007经济管理学院125300会计初级会计学管理学①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具有刊号) ,②英语四级通过当年分数线008理学院070100数学泛函分析近世代数(1)进修所报考专业本科段课程的成绩单,或通过自学修完所报考专业本科段课程的自我介绍(2)两名副教授以上专家的推荐信。(3)相关专业报考的附加条件中的相应材料证明。008理学院070200物理学光学量子力学(1)进修所报考专业本科段课程的成绩单,或通过自学修完所报考专业本科段课程的自我介绍;(2)两名副教授以上专家的推荐信; (3)相关专业报考的附加条件中的相应材料证明。008理学院071100系统科学泛函分析或光学近世代数或量子力学(1)进修所报考专业本科段课程的成绩单,或通过自学修完所报考专业本科段课程的自我介绍;(2)两名副教授以上专家的推荐信。(3)相关专业报考的附加条件中的相应材料证明。008理学院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相图与相变内容)英文文献阅读与翻译1、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时需以笔试的方式加试两门本科段主干课程,且在报名时还需提供以下材料: (1)进修所报考专业本科段课程的成绩单,或通过自学修完所报考专业本科阶段课程的自我介绍;(2)两名副教授以上专家的推荐信。(3)相关专业报考的附加条件中的相应材料证明。 2、有论文发表或英语过四级。009人文学院030100法学商法经济法在省级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法律文章009人文学院035101法律(非法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1篇,且从事实务工作2年以上。009人文学院050200外国语言文学快速阅读写作与翻译TEM四级证书达到良(含)以上009人文学院055100翻译快速阅读写作与翻译英语六级通过当年60%分数线且工作2年以上010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050300新闻传播学网络文化研究新闻传播学①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具有刊号)②英语四级通过当年60%分数线③通过初试后加试两门主要课程010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055200新闻与传播网络文化研究新闻传播学①新闻与传播领域工作经历一年以上②英语四级通过当年60%分数线③通过初试后加试两门主要课程010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0810Z1数字媒体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影视技术基础互联网或数字媒体相关领域工作3年以上010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130500设计学人机工程产品设计英语四级通过当年60%分数线010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135100艺术人机工程产品设计英语四级通过当年60%分数线011马克思主义学院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发表1篇本学科的学术论文012教育技术研究所078401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网络(1)英语六级通过当年60%分数(2)公开发表一篇本专业研究范围内学术论文(具有刊号)或科研项目获奖证书012教育技术研究所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电路通信网基础(1)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具有刊号)(2)英语六级通过当年60%分数线(3)在通信行业工作两年以上012教育技术研究所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与技术发表和本学科相关的论文1篇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官方网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投稿指南一、范围及内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材料领域学术性中文科技期刊(双月刊)。本刊主要刊登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领域的评论论文、研究论文和研究快报。除评述论文外,本刊也欢迎用英文撰写的论文,一经录用,将优先刊登。评述论文是指关于某个专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的综合评论性论文,长度一般不超过8印刷页(约1600字,含标题、图表、参考文献、空格等,下同)。评述论文的撰写者必须是正在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专家,内容应包括作者对本人及所在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工作的评述。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以30~50篇为宜,除个别有关科学史方面的评述论文以外,参考文献应以近五年发表的论文为主。本刊不发表只述不评的文献综述。本刊优先录用发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或重要应用价值、能引起读者广泛兴趣或对读者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评述论文。研究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未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长度一般不超过4页(约8000字)。本刊主要刊登高新技术材料研究领域的原创性论文,本刊特别欢迎并优先发表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国家重大项目资助的科学研究论文。研究快报是快速发表的简短论文,长度不超过2页(约4000字)。研究快报是作者本人最新研究成果的简短介绍。研究快报不分节,不含中文摘要,但需包含英文题目、作者及其单位和地址、英文摘要。研究快报发表周期一般为6个月(自收到稿件之日起),审稿后一般不返回作者修改。二、投稿方式本刊接受电子稿件,电子稿件采用Microsoft Word 格式。投稿电邮:。投稿地址为: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38号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邮编310027。电话,传真:。编辑部收到作者投稿后即会回复作者,作者根据回复内容完成投稿程序。投稿声明可在文章被录用后和修改稿的两份打印稿一起寄送给编辑部,声明中至少要有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本人签名。三、稿件格式来稿按以下顺序排版:1、中外题目:不超过20字,小三黑体加粗,居中。2、作者姓名:居中。3、作者单位、地址、邮编:居中。4、中文摘要:不少于150字。5、中文关键词:3~5个。6、中图分类号。根据论文内容查出,必须准确贴切。7、英文题目,英文作者姓名。英文作者单位:格式与中文相应内容一样。8、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英文摘要以100~150 words为宜,第1句话不可与标题重复,否则不被检索。9、正文:除研究简报以外,可根据内容加分标题,标题用1,2,…排序。评述论文可根据需要使用二级和三级标题,格式分别如:2.1,2.2,……和2.1.1,2.1.1,……。文中所有计量单位一律采用ISO单位。为了方便读者,在文字叙述中,也可以采用nm和μm表示微观尺度,用日、月、年表示长时间过程。10、参考文献:只择主要并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私人通信和其他非公开出版发行物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如下:期刊论文:[序号]全部作者. 题名[J]. 期刊名,年份,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著作:[序号]全部作者. 著作名[M]. 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引用内容的起始页码¬—终止页码.独立成章论著:[序号]全部作者. 题名,书名[M]. 主编:主编姓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会议论文:[序号]全部作者. 题名[C]. 会议名,会议地点,会议年月.论文集名称,论文集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专利:[序号]全部作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名. 专利号,专利授权日.标准:[序号]标准名称[S]. 标准编号.学位论文:[序号]作者. 学位论文题目[D].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及学位论文名称,导师姓名,地点,单位,学位论文答辩年月.插图、表格:图、表要同时给出中、英文图题和表题,并尽量保证其准确性,表格内部文字全部使用英文表述。图内的曲线,文字和符号要清晰。第一页脚注(五号宋体),内容包括:[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职称或学位,研究方向。Email地址。[基金项目]:(若属各类基金资助项目,需注明基金名称和编号)。[通讯作者]:(若通讯作者不是第一作者,则需注明:本文联系人,姓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Email地址)。本刊对论文英文表达内容的具体要求一、对英文摘要的要求按美国EI数据库的要求,论文英文摘要应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份。应具独立性和自明性。尽量给出定量信息,反映创新之处。提倡使用简单句型。篇幅150  200个单词,约占我刊刊出期刊7  10行。摘要中以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已做的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结论”。不用“This paper”、“In this paper”或“The”开句。二、其它英文内容的表达论文题目应突出要点,尽量概括论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让人一看就知道你工作的创新之处。英文题目不以冠词开头。论文中所有图、表的图题与表题也不以“The”开头。四、投稿及对稿件处理稿件寄出后6个月内未收到录用通知可另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请自留底稿。请勿一稿两投甚至多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附:投稿声明样本我(们)代表全体作者声明,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投稿的论文:(论文题目)中的内容除特别注明以外,均为我们未曾发表且未考虑在其他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论文中不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内容,文责由作者承担。上述论文的全体作者已同意该论文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上发表。若该论文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录用,则该论文的版权(包括: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自动转移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若6个月内未收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的录用通知,作者有权自行处理上述论文中的全部内容。第一作者(签名)通讯作者(签名)年 月 日

单位和地区不同都是有区分的,一般这些不同的话刊物这些也会随之变化的,版本也就不同 参考意见可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百科

河南工业大学在本一批招生,属于一本

重庆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理科580,省控线518,文科589,省控线558。

重庆理工大学(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重理工,坐落于中央直辖市重庆,是中国兵器协同创新联盟、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单位。

据2019年6月《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显示,《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十二届编辑委员会共有中国国内委员70人,国际委员17人,理事单位共有20家,合作单位共有3家 。

注意事项: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车辆工程、会计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重庆市级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重庆理工大学

期刊等级的划分 我国有期刊80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8000余种期刊没有级别上的区别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实际上期刊从来就有级别,这几乎是政府有关机构、期刊主办机构和作者的共识,只不过期刊级别的认定比较复杂,至今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分级目录。 期刊的分级最传统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就据此将期刊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这两种分类又逐渐演化成现在人们常说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70年代,核心期刊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到九十年代,核心期刊已为学界所广为熟知。与此同时,各种与期刊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开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种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也研究制定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称重点期刊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各种期刊等级评比。上述各种对期刊的分级评价,得出的排行榜和各种期刊表或奖励实质上也是给期刊分级。由此可见,期刊分级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就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准的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奖励中规定,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而期刊分级的研究与实践更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一、期刊等级的几种划分 1、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 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分级方法,期刊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省部级、地市级依此类推。 这种分级的特点是简单明白,容易确认;以出身定级,只要主管部门不变刊物便享受终身级别;只要主管部门平级,各类期刊(学术期刊、消息报道、工作指导、知识普及性期刊)都属同一级别,无法区分。所以,这种分级方式只适宜在已经划定了某个特定层次、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如严格的学术期刊),而不适宜在大范围内笼统采用,不然就会出现《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和《中国音乐教育》(教育部主办)平级的滑稽现象。 2、按期刊是否公开出版分级 按此标准,期刊分为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期刊,一般认为,在主办者级别相同的情况下,公开发行期刊要高于内部发行期刊(有保密要求或非学术因素暂不便公开的除外)。与第一种分级一样,这种分级也只有在某个特定层次或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才有合理性。 3、以期刊质量分级 以质量分级是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主要表现为期刊获奖或入选某种目录。核心期刊的理论传入我国后,情报学界终于有了替代传统的以行政级别分级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新方法。1988年,兰州大学仿照《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我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每年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又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中所列中国(不含港台)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提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重新选出1230种期刊作为国内“学术榜”的统计源。这几次有影响的期刊分级都限于自然科学,说明一方面自然科学期刊的分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先于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八十年代末开始的期刊质量分级,还缺乏学科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出版和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标志着期刊质量评价和期刊分级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总览》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组织北京地区41所高校200多人员参加编制,历时两年,从1万多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核心期刊2156种,出版了165万字的《总览》。《总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图书情报部门将此书认为订购期刊的主要参考,很多杂志社(编辑部)据此在自己的刊物上标明“全国中文期刊”等字样。《总览》的影响主要是因为:(1)它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大型核心期刊目录,大部分图书情报机构都能得到,因而影响面大。(2)学科齐全,共131个核心期刊表,对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和各学科都有较好的适用性。(3)书中既阐述了核心期刊的研制理论和方法,还较详细地报道了各学科核心期刊的研制过程和基本数据,还有大量学科专家参与鉴定,从而使整个研制程序显得完备而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4)该书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研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点亦有相当的权威性。《总览》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使得“核心期刊”这个原本是图书情报专业的专用名词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学界评价衡量期刊质量的基本词汇和基本标准。 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由于这次评比的规格高,涉及面广(所有科技期刊参与评比),评选严格、科学、规范,评选结果合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几乎全部获奖),这次评比有极高的权威性,在科技期刊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92年以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学术机构和很多高等院校,对期刊进行了多次评奖和分级研究,这些评奖或分级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全国性的,如: 国家期刊奖 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入选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 等。 (2)省级的,如: **省一级期刊 **省十佳期刊 **省优秀期刊 等。 (3)跨省大区级的,如: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华北地区优秀期刊 等。 (4)由高等院校制定的期刊分级,如: 南京大学核心期刊 湖南大学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等。 由于期刊是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园地,因此期刊的级别涉及期刊管理、编辑、作者的评奖、入选、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对期刊级别的划分,比上文提到的要复杂得多。如某省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中涉及期刊等级就有如下多种提法: (1)省级以上刊物 (2)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 (3)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 (4)省级以上学术刊物 (5)省级刊物 (6)国家级报刊杂志。 二、期刊级别的认定机构 1、政府认定 政府认定是一种最权威的认定方式,因为政府可将其对期刊级别的认定纳入政策文件中,如职称评审科研评奖等。虽然到目前为此,国家尚没有一种从质量、学术、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为期刊定级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期刊定级表,但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许多文件中都有涉及期刊定级的内容,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1995年3月颁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上文提到的职称文件中的规定都是政府对期刊级别的抽象认定,由于政府文件具有政策性和强制性,涉及面广,因而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政府认定还有另一种方式,即政府组织的评奖。评奖在广义上也可看作是一种级别认定,如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国家期刊奖的评选,第一、二届百种重要社科期刊的评选,由省级出版管理机构组织的评选都属此类。 2、学术机构的认定 政府的认定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而学术机构的认定则具有多样性和专业化的特点。学术机构的认定对社会虽无强制性,但通过媒体的宣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社会部分认可或全部认可的效果。学术机构认定期刊级别的权威性主要来自学术机构的权威性和它所采用的科学的认定方法。 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认定过期刊等级的比较权威的学术机构有:(1)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2)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000年5月)。(3)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2000年1月)。(4)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确定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0年2月)。(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0年3月)。(6)各重点大学研制的期刊定级目录等。 上述学术机构认定的期刊等级已被有关期刊广泛地用于自我宣传。 三、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 期刊级别的认定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期刊分级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二是以什么方式表示期刊分级的结果。由于资料和篇幅所限,本文涉及的认定方式仅指第二个方面,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评奖 评奖的一般特点是期刊的主动参与(参评期刊须提供原始材料参与竞评)和只涉及少数期刊,对未评上奖的期刊不作任何认定。由于评奖的操作机构不同,故评奖的程序、规范性和严格性也各有不同。严格、规范、完备的评奖至少应具备这么几个条件:(1)有公开的、规范的申报评审条件和程序,有权威的评审组织。(2)有明确的指标限定。(3)有评选周期的规定(不是一次性的或无期限的,因为期刊的质量是动态的),如国家期刊奖规定每两年举办一次。 评奖因主办机构不同而分为政府类和非政府类。前者如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国家期刊奖”,“全国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的评选,由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1992年)以及其它各级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评奖。 非政府类的评奖如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 2、列入核心期刊目录 “核心期刊”在这里是个统称,包括以其它各种称谓表示的期刊分级,如重点期刊、一流期刊、一级期刊、权威期刊、A类B类期刊等。 这类分级主要在学术期刊中进行,供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使用。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等。 3、列入各种数据库来源期刊 近几年我国一些权威科研机构研制了几种与期刊和文献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建立这类数据库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保证数据库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选定的来源期刊必须在其学科领域内有权威性、代表性,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因此,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也可看作是期刊质量分级的方式之一。主要的数据库来源期刊表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四、期刊分级的级次和称谓 期刊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所有的期刊中提取突显少数优秀的重点期刊,故一般分级层次不多,大多为2--3级,少数在4级以上。如: 2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 来源期刊--非来源期刊 3级: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非获奖期刊(以获奖与否划界,也可看作是2级) 一级期刊--核心期刊--其它期刊 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 4级: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百强--全国高校 优秀社科学报--其它社科学报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未获奖 期刊级次的称谓有很多种,主要有: (1)按主管部门划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2)按是否正式出版分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3)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4)称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如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质量考评,评定1998年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 (5)优秀期刊(如1999年社科院举行的期刊评奖活动中,《文学遗产》等八种刊物被评为“优秀期刊”)。 (6)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设优秀期刊一、二、三等奖。 (7)十佳期刊,如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首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 (8)来源期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9)国内权威刊物,如《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10)重要学术期刊,如《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 由于给期刊定级的机构、院校很多,定级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各不相同,期刊分级的称谓也就显得五花八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期刊的主办者越来越重视期刊分级的结果,对分级中获得的好成绩往往在刊物醒目位置予以标注,而称谓的复杂多样使得读者难以辨明。如“优秀期刊”,在某次定级中可能是最高级别,而在另一个定级中可能是第二级或第三级,最典型的如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奖,在“优秀学报”上还叠着两级,分别是“百强”(第二级)和“双十佳”(第一级)。而“核心期刊”的标注方式竟有19种之多,出处不一但又未标明,读者很难弄得明白。 五、几种主要的期刊定级简介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第一版(1992年)共载核心期刊2174种,分为128个学科。第二版载核心期刊1596种,分为130个学科。第三版载核心期刊1571种(其中270种为新入选的期刊),分为75个学科。《要览》第三版采用多指标筛选法,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作为统计研究对象(港、澳、台期刊未计入),筛选指标有六项,即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经过综合筛选,最后由专家对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进行评审鉴定(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产生出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术期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统计分析和文献评价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础。社科院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补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选标准的期刊, 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 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6、国家期刊奖 由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组织,每两年一届。首届“国家期刊奖”于2000年元月颁奖,《求是》等48种社科期刊和《中国科学》等64种科技期刊分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3种社科期刊和22种科技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期刊奖中科技类期刊学术性专业性更强,社科类则很驳杂,49种获奖期刊中只有12种是学术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研究》、《文史哲》、《江海学刊》等。 7、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由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每两年一届,1997年第一届,1999年12月评出第二届。第二届评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央单位期刊管理部门筛选推荐参评社科类期刊272种,经过专家评定,共108种期刊入选,其中学术期刊20种,约占全部期刊的五分之一。 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由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1997年,南京大学提出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改想,并于1998年被作为重大项目在南京大学正式立项。1999年该项目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8年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决定合作研制CSSCI,至2000年5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光盘正式出版发。该数据库选用了我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496种,该数据库的出版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缺乏定量、科学、客观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困境,填补了国内外的一个重要的空白。CSSCI系统可提供我国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地区乃至学者个人的发表论文数量,期刊、论文、学者个人被引用情况,以及各种排序,由此可定量评价研究机构、高校、地区、学者个人的科研生产能力、学术成果、学术影响,评价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地位。

无机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科学与工艺等。

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

(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

(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

(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

(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论文翻译材料

吸水polyaminosiloxane环氧热固性聚合物作者: J.C. Cabanelas ,法国兴业Prolongo湾塞拉诺,学者布拉沃,学者Baselga 摘要:摘要吸水率是一种常见的问题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尤其是在界面区域。相反,环氧树脂,有机硅具有疏水性材料。热固性环氧改性有机硅应改善与物理性能,由于减少了水的扩散。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 DGEBA )治愈的合成氨perfunctionalised硅氧烷。吸水率分析了不同的技术,包括近红外光谱( FTIR )吸水率在五二○○厘米- 1和重量。菲克定律扩散系数进行了计算。溶胀平衡树脂还分析。吸收水触发的固化反应强烈,从而使达到高转换率。 © 2003埃尔塞维尔科学B.诉保留所有权利

Mass media is a term used to denote a section of the media specifically envisioned and designed to reach a very large audience such as the population of a nation state. It was coined in the 1920s with the advent of nationwide radio networks, mass-circulatio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lthough mass media was present centuries before the term became common. The term public media has a similar meaning: it is the sum of the public mass distributors of news and entertainment across mediums such as newspapers, television, radio, broadcasting, which require union membership in large markets such as Newspaper Guild, AFTRA, & text publishers. The concept of mass media is complicated in some internet media as now individuals have a means of potential exposure on a scale comparable to what was previously restricted to select group of mass media producers. These internet media can include television, personal web pages, podcasts and blogs.The communications audience has been viewed by some commentators as forming a mass society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notably atomization or lack of social connections, which render it especially susceptible to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mass-media techniques such as advertising and propaganda. The term "MSM" or "mainstream media"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blogosphere in discussion of the mass media and media bias.HistoryTypes of drama in numerous cultures were probably the first mass-media, going back into the Ancient World. The first dated printed book known is the "Diamond Sutra", printed in China in 868 AD, although it is clear that books were printed earlier. Movable clay type was invented in 1041 in China. However, due to the slow spread of literacy to the masses in China, and the relatively high cost of paper there, the earliest printed mass-medium was probably European popular prints from about 1400. Although these were produced in huge numbers, very few early examples survive, and even most known to be printed before about 1600 have not survived. Johannes Gutenberg printed the first book on a printing press with movable type in 1453. This invention transformed the way the world received printed materials, although books remained too expensive really to be called a mass-medium for at least a century after that.Newspapers developed around from 1612, with the first example in English in 1620 [2] ; but they took until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o reach a mass-audience directly.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growth of mass media was driven by technology that allowed the massive duplication of material. Physical duplic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printing, record pressing and film duplication allowed the duplication of books, newspapers and movies at low prices to huge audiences. Radio and television allowed the electronic du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for the first time.Mass media had the economics of linear replication: a single work could make money proportional to the number of copies sold, and as volumes went up, units costs went down, increasing profit margins further. Vast fortunes were to be made in mass media.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independent media serve to educate the public/electorate about issues regarding 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entities (see Media influence). Some consider the concentration of media ownership to be a grave threat to democracy.[edit] Timelinec1400: Appearance of European popular prints. 1453: Johnannes Gutenberg uses his printing press to print the Bible, making books freely accessible to many people during the Renaissance. 1620: First newspaper (or coranto) in English. 1825: Nicéphore Niépce takes the first permanent photograph. 1830: Telegraphy is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in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1876: First telephone call made by Alexander Graham Bell. 1878: Thomas Alva Edison patents the phonograph. 1890: First juke box in San Francisco's Palais Royal Saloon. 1890: Telephone wires are installed in Manhattan. 1894: Thomas Edison patents the Kinetograph and Kinetoscope, which were invented in his laboratories by William Kennedy Laurie Dickson. 1895: Cinematograph invented by Auguste and Louis Lumiere, based on Edison's patented Kinetograph. 1896: Hollerith founds the Tabulating Machine Co. It will become IBM in 1924. 1897: Guglielmo Marconi patents the wireless telegraph. 1898: Loudspeaker is invented. 1902: Daily Nation is started in Kenya. 1906: The Story of the Kelly Gang from Australia is world's first feature length film. 1909: RMS Republic, a palatial White Star passenger liner, uses the Marconi Wireless for a distress at sea. She had been in a collision. This is the first "breaking news" mass media event. 1912: Air mail begins. 1913: Edison transfers from cylinder recordings to more easily reproducible discs. 1913: The portable phonograph is manufactured. 1915: Radiotelephone carries voice from Virginia to the Eiffel Tower. 1916: Tunable radios invented. 1919: Short-wave radio is invented. 1920: KDKA-AM in Pittsburgh, United States, becoming the world's first commercial radio station. 1922: BBC is formed and broadcasting to London. 1924: KDKA created a short-wave radio transmitter. 1925: BBC broadcasting to the majority of the UK. 1926: NBC is formed. 1927: The Jazz Singer: The first motion picture with sounds debuts. 1927: Philo Jason Farnsworth debuts the first electronic television system. 1928: The Teletype was introduced. 1933: Edward Armstrong invents FM Radio. 1935: First telephone call made around the world. 1936: BBC opened world's first regular (then defined as at least 200 lines) 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 service. 1938: The War of the Worlds is broadcast on October 30, causing mass hysteria. 1939: Western Union introduces coast-to-coast fax service. 1939: Regular electronic television broadcasts begin in the US. 1939: The wire recorder is invented in the US. 1940: The first commercial television station, WNBT (now WNBC-TV)/New York signs on the air. 1948: Cable television becomes available in the US. 1951: The first color televisions go on sale. 1957: Sputnik is launched and sends back signals from near earth orbit. 1959: Xerox makes the first copier. 1960: Echo I, a US balloon in orbit, reflects radio signals to Earth. 1962: Telstar satellite transmits an image across the Atlantic. 1963: Audio cassette is invented in the Netherlands by Philips for use as a dictation machine media. 1963: Martin Luther King gives "I have a dream" speech. 1965: Vietnam War becomes first war to be televised. 1967: Newspapers, magazines start to digitize production. 1968: The Philips C-Cassette is introduced as a music recording cassette 1969: Man's first landing on the moon is broadcast to 600 million people around the globe. 1970s: ARPANET, progenitor to the internet developed. 1971: Intel debuts the microprocessor. 1972: Pong becomes the first video game to win widespread popularity. 1973: The first home video cassette recorder is introduced by Philips in Europe. 1975: The MITS Altair 8800 becomes the first pre-assembled desktop computer available on the market. 1976: JVC introduces VHS videotape - becomes the standard consumer format in the 1980s & 1990s. 1979: First mobile phone service is commercially launched by NTT in Japan 1980: CNN launches in the USA. 1980: New York Times, Wall Street Journal, Dow Jones put news database online. 1981: The IBM PC is introduced on 12 August. MTV launches in the USA 1982: Philips and Sony put the Compact Disc on the Japanese market. It arrives on the US market early the following year. 1984: Apple Macintosh is introduced. 1985: CD-ROMs begin to be sold. First laptop computer introduced by Toshiba in Japan. Pay-per-view channels open for business. 1987: Japanese Digital Audio Tape technology arrives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Western Europe. 1991: World Wide Web (WWW) publicly released by Tim Berners-Lee at CERN. 1993: CERN announces that the WWW will be free for anyone to use. First advertisements appear on the internet 1994: Mosaic became the first popular World Wide Web browser because of the graphical interface. 1996: First DVD players and discs are available in Japan. Twister is the first film on DVD. 1997: The Nokia Communicator smartphone is launched in Finland, is world's first fully internet capable mobile phone and offers full email on a phone 1998: First downloadable content for mobile phones appears in Finland with advent of ringing tone. 1999: Napster contributes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MP3. First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NTT DoCoMo's i-Mode launches in Japan. 2000: First advertising appears on mobile phones in Finland. First cameraphones launced by J-Phone in Japan. 2001: The news coverage of 9/11 shown all around the world live broadcasting to many. The Blackberry launches in Canada. First video content for mobile launches with MainosTV3 news in Finland. 2004: Howard Dean is the first Presidential candidate to create a blog. Citizen Journalism invented in South Korea by Ohmy News. 2005: Media forms begin to converge. First mobile broadcast TV service goes live on TU Media in South Korea. First news ticker feed appears on mobile phone idle screen in Japan. 2006: Public meeting to help define "natural" label. [edit] PurposesMass media can be used for various purposes:Advocacy, both for business and social concerns. This can include advertising, marketing, propaganda, publ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Enrichment and education. Entertainment, traditionally through performances of acting, music, and sports, along with light reading; since the late 20th century also through video and computer games. Public service announcements. [edit] Claimed neg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mediaAnother description of Mass Media is central media which implies:An inability to transmit tacit knowledge (or perhaps it can only transfer bad tacit). Corporate propaganda. The manipulation of large groups of people through media outlets, for the benefit of a particular political party and/or group of people. Marshall McLuhan, one of the biggest critics in media's history, brought up the idea that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Bias, political or otherwise, towards favoring a certain individual, outcome or resolution of an event This view of central media can be contrasted with lateral media, such as email networks, where messages are all slightly different and spread by a process of lateral diffusion.[edit] JournalismJournalism is a discipline of collecting, analyzing, verifying, and presenting information regarding current events, trends, issues and people. Those who practice journalism are known as journalists.News-oriented journalism is sometimes described as the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 (attributed to Phil Graham), because journalists often record important events, producing news articles on short deadlines. While under pressure to be first with their stories, news media organizations usually edit and proofread their reports prior to publication, adhering to each organization's standards of accuracy, quality and style. Many news organizations claim proud traditions of hold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institutions accountable to the public, while media critics have raised questions about holding the press itself accountable.[edit] Public relationsPublic relations i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manag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 organization and its key publics to build, manage and sustain its positive image. Examples include:Corporations use marketing public relations (MPR) to convey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ducts they manufacture or services they provide to potential customers to support their direct sales efforts. Typically, they support sales in the short and long term, establishing and burnishing the corporation's branding for a strong, ongoing market. Corporations also use public-relations as a vehicle to reach legislators and other politicians, seeking favorable tax, regulatory, and other treatment, and they may use public relations to portray themselves as enlightened employers, in support of human-resources recruiting program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hospitals, and human and social service agencies, use public relations in support of awareness programs, fund-raising programs, staff recruiting, and to increase patronage of their services. Politicians use public relations to attract votes and raise money, and, when successful at the ballot box, to promote and defend their service in office, with an eye to the next election or, at career’s end, to their legacy. [edit] Citizen JournalismIn 2004 in South Korea citizen journalism was invented, with the launch of Ohmy News online daily newspaper. Today Ohmy News gets over 90% of its content from citizen journalists, has over 51,000 registered citizens as journalists, and has become one of South Korea's best read and most trusted news sources. Citizen Journalism news service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over a dozen other countries.[edit] FormsElectronic media and print media include:Broadcasting, in the narrow sense, for radio and television. Various types of discs or tape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se were mainly used for music. Video and computer uses followed. Film, most often used for entertainment, but also for documentaries. Internet, which has many uses and present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logs and podcasts, such as news, music, pre-recorded speech and video) Publishing, in the narrow sense, meaning on paper, mainly via books,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Video games, which have developed into a mass form of media since cutting-edge devices such as the PlayStation 3, XBox 360, and Wii broadened their use. Mobile phones, often called the 7th Mass Media, used for rapid breaking news, short clips of entertainment like jokes, horoscopes, alerts, games, music, and advertising 字数超限了。。。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

一、比较好写的材料科学论文题目:1、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科学中的应用2、高分辨透射X射线三维成像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3、“面向新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实践教学改革报告4、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5、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6、激光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7、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课程材料物理性能本科生教学改革的探讨8、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初步应用9、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实践10、嵌入原子方法理论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1、现代球墨铸铁的诞生,应用及技术发展趋势:20世纪材料科学最重大的技术进 ?12、表面处理技术现状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3、固态组合化学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4、核辐射技术及其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15、分形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17、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18、仿地成岩的新一代胶凝材料——凝石——自然科学、材料科学与循环经济的新焦点19、无机新材料研究与材料科学20、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初探二、材料科学毕业论文题目推荐:1、试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内涵与研究方法2、材料科学中的介电谱技术3、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4、基于材料科学和材料加工有机结合的新型实验课程体系5、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6、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生长点——生态材料学7、体视学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进展与展望8、材料科学:材料实验——管线钢落锤撕裂试验方法的建立、应用及发展9、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10、材料科学专业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11、金相学史话(6):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2、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与对策13、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4、电子理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5、“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16、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与成效17、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8、材料科学中的计算机模拟19、材料科学数据库的发展现状20、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概论双语教学探讨三、大学材料科学论文题目大全集:1、智能材料———材料科学发展新趋势2、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设想4、材料科学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5、三维原子探针及其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6、计算机模拟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7、二十一世纪初的材料科学技术8、材料科学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9、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10、分子模拟软件CERIUS2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12、人工神经网络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3、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14、美国和欧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一)15、人工神经网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与展望1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17、研究型教学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实践与思考18、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19、面向未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20、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四、最新材料科学论文选题参考:1、磁控溅射技术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2、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平台实验室综合实验课程改革初探3、发展生物质材料与生物质材料科学4、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5、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6、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7、纳米材料科学中的谱学研究8、现代球墨铸铁的诞生、应用及技术发展趋势--20世纪材料科学最重大的技术进展之一9、电子背散射衍射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0、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与实践1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12、面向21世纪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教育13、选择合适审稿人提高刊物学术质量--《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遴选审稿人的体会14、材料科学中的分形15、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1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17、材料化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及其与材料科学的关系18、《材料科学基础》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的探索19、材料科学中的分形理论应用进展20、材料科学技术的生长点五、大学生优秀材料科学论文题目:1、溶胶—凝胶工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2、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3、第一原理方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4、多孔材料引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列5、跨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若干热点问题6、跨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若干热点问题(摘要)7、跨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若干热点问题8、均恒强磁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9、大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改认识与实践10、固体力学与材料科学交缘的几个新课题11、现代扫描电镜的发展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2、论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13、材料科学中的点击化学14、分形理论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5、稳恒强磁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6、纳米压痕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7、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8、基于ESI数据库的材料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分析研究19、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科学20、光化学基本原理与光子学材料科学

【摘要】体育科学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门类,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特征,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科学方法,体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亦有自己的特点与要求。本文仅就体育科研论文的文章结构、基本格式以及内容与要求作一探讨。【关键词】科研论文;文章结构;基本格式;内容与要求OntheBasicStructureandFormofSportsScienceThesis【Keywords】Thesis;StructureandForm;ContentandRequirement***1前言从事体育科学研究活动,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和科学的方法。体育科技写作,不仅是体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是必须把握的一种具体的科研方法。因为,一切体育科学研究之成果最后大都以科研论文这种书面表达形式,经科技信息载体传播于世的。体育科研成果如不能最后写成科技作品(论文),公布于众,那么一切个人的科学见解和观点,一切创造和发明,都不可能得到传播和利用,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而只能是研究者头脑里的一些思维活动罢了,世人是无法知晓的,如然,也就失去了科学研究的意义了。诚然,人们衡量体育科研论文质量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大小,然而,论文所反映的研究成果能否迅速的向社会传播并准确的被人们所理解则取决于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这表明,一篇高质量的体育科研论文要求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随着体育科学的迅速发展,科技信息量与日俱增,据报道,目前全世界体育期刊已达5000余种,每年问世的体育科技文献约25000—30000篇,平均天天有80余篇。体育科研成果的传播、贮存与利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借助于现代科技工具——计算机对体育科技成果、信息进行贮存、检索,使之迅速地传播与利用,已成为一种先进的传播交流手段。微机贮存与检索,要求体育科技学术期刊编排实现规范化,而期刊编排规范化首先要求论文写作的规范化。要实现体育科研论文写作的规范化,就必须了解体育科技写作知识,把握其写作方法和技巧。笔者因职业之原故,拜读体育科研论文原稿颇多,从研读原稿论文感到许多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所研究的内容颇有价值,但论文写作不符合期刊编排规范化和科研论文撰写的要求。其中最为普遍的突出的问题是文章结构层次混乱、写作格式极不统一(尤其是理论型和实验型的“定量化”研究论文)。这不仅给编者和读者熟悉和理解论文之精髓增加了难度,也直接影响了体育科研成果的传播、贮存和利用。体育科技写作,作为一种科研方法,涉及的知识结构内容颇多,不同文体的体育科技作品有不同的写作要求。本文仅对体育科研论文的文章结构和基本撰写格式的内容与要求作一探讨。2体育科研论文的文章结构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差别,体育科研论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位论文,一类是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是体育院校的学生或体育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旨在取得学位而写作的论文。如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学术论文,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在体育实践中为研究和解决某一问题而写作的论文。目前,体育科学技术、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大部分都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体育科技学术刊物上。由于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差别,学术论文又分为两种类型,即理论型论文和实验型论文。虽然体育科研论文的种类很多,构成的形式多样,但就其文章的主体结构有它的基本型,即序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2。1序论部分的写作内容与要求序论,是论文的开头、引子,好比一出长剧的序幕,要有吸引力。通常以引言、导言、绪言、前言等小标题冠之,也可以不冠以任何小标题。该部分的写作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材料,前人的工作和现在的知识空白;②研究的理由、目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③交待课题研究的范围、任务。这一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在整篇文章中它所占的比例要小。具体要求是背景材料的介绍要准确、具体,紧扣课题;研究的说明要实事求是,对作用意义不可夸大和自我评价;任务的交待应具体、明确。2。2本论部分的写作内容与要求本论也称正论,它是体育科研论文的主体,课题的“创造性”主要在这一部分表达出来,它反映了论文所建立的学术理论、采用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达到的水平,简言之,本论水平决定了整个论文的水平。

我也不是很清楚的啊

在市场营销学中,新产品开发的流程如以下1.创意创意产生2.创意筛选3.概念发展和测试4.营销战略5.商业分析6.产品开发7.市场试销8.商品化

  • 索引序列
  •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文献翻译方法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官方网址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百科
  • 论文翻译材料
  •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